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西溪南,猶聞豐溪流徽腔

作者:由 葉如強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06-23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二千多年前,新安江越女歌,一唱三嘆,聲入流雲。餘嘗讀《毛詩序》,知“歌詠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隋唐以後,歙縣為“一府六縣”中心,官府宴樂、宗族祀典、鄉紳飲娛、雅士侑觴、民間嬉遊,多有新安歌舞相伴。

南戲弋陽腔傳入後,歙人結合古越民歌、高亢花腔、嫋嫋徽音,演為徽州腔。其腔以鼓擊節、琴鑼伴奏,吹腔、四平、撥子、二簧。傳之青陽,催生青陽腔。隨徽商行走,“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也。龍舞、獅跳、麒麟舞,社火、儺儀、目連戲,疊羅漢、嬉鍾馗、鬧花燈,凡此種種,描面道具、唱唸坐打、手眼身法,步移舞亦隨焉。

受崑腔影響,竹笛橫吹,復為委婉柔和之吹腔。陝西梆子激越高亢,入山重水複之徽州,催生導板、十八板。漢班吸收徽調二黃,徽班亦增入漢調西皮。明萬曆二十八年,各地徽州會館邀著名戲班來歙匯演,“天下名優萃聚競技”,交流融合,互為借鑑,徽戲焉能不興耶?

歙西溪南,徽商聚集富庶之地,餘望之楓楊掩映,溪泉環繞,“老屋閣”“綠繞亭”歷經滄桑,“豐溪八景”“溪南十園”遺蹟可見,當年名流雅士於此飲宴、弈棋、書畫、聽戲者車水馬龍。其松明村人汪道昆兩次掛冠歸里,寄情山水,著詩文雜劇,“歌舞侑觴”。興起之時,道昆及往來“鴻儒”亦粉墨登場也。

西溪南,猶聞豐溪流徽腔

史載,鉅富權貴多組建戲班,自雄村人曹文埴所建華廉家班起,即達五十多個 。為乾隆八十壽慶,文埴將華廉家班改為慶升班,入宮上演 八齣戲,聖喜而賞之,問何戲如此美哉。文埴曰:“徽戲也”。徽戲遂此名焉。慶升班、同慶班、彩慶班、陽春班譽之“京外四大徽班”,新彩慶、二陽春、鳳舞臺、柯長春,謂“新四大徽班”,飛泉流玉,餘音繞樑。

乾隆五十五年起,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進京,豐富聲腔,改進表演,逐漸取代京腔、崑腔地位,“梨園演出必有徽班”。皇帝遊歷江南,接駕中,亦必遣徽班歌之舞之,引龍心大悅。歷經徽州、安慶幾代藝人“超心鍊冶”,合以漢調皮黃,容崑腔、秦腔及民間曲調,國劇“京戲”“如鉛出銀”。遙想徽班進京百年之際,餘同窗師兄劉強曾創作《程長庚》,省徽京劇院赴京連演,“京劇鼻祖、國粹故里”,盛況空前,家喻戶曉矣。

戊戌四月廿六,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徽班京展活動於故宮舉行。歙縣文化館與省暨黃山市劇院、傳習所演員同臺登上大戲樓,唱響暢音閣。午後,故宮與徽班專題研討會召開,共議徽劇傳承振興之事。餘聞之,亦不勝欣喜也。

西溪南,猶聞豐溪流徽腔

西溪南,猶聞豐溪流徽腔

標簽: 徽班  徽州  徽戲  崑腔  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