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磚窯漫想

作者:由 石山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05-03

榆次窯上什麼時候拆

村外那個早已廢棄的土磚窯,雕塑般地屹立在那裡,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幾十年如一日,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時刻遙望著遠方遊子的歸來。

每當看到他,心裡就會升騰起一種溫柔的感動。這種感動,源自孩提時代和他的親密接觸。他像宗教般執著地鑲刻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甩都甩不掉。

磚窯漫想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華北農村,家裡蓋個磚混房子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也是家庭殷實的象徵。

那個時候,老百姓蓋房都是自己燒磚,是那種手工製作的磚,當時的農村還沒有機磚。幾乎走到任何一個村子的村外,都能看到炊煙裊裊的燒磚窯。

那時的土磚窯,大約一丈多高,裡面的空間像個蒙古包,但要比蒙古包大好幾倍,就像寶塔的圓頂。外形有的像個大饅頭,有的是直接“鑲嵌”在地塄裡面根本就看不到外形。

磚窯漫想

二爸家蓋房子的時候就是自己拓坯燒的磚,燒磚窯在村北邊的地塄下面。是直接“鑲嵌”在地塄裡面的那種窯,窯的旁邊就是厚厚的黃土層,取土十分方便。

早晨天剛泛白,我就跟著大人們來到磚場。大人們幹技術活:和泥、拓坯等等。那時有句俗語:和泥省力氣,拓坯嘣口子。裝窯汗和泥,出窯脫層皮。形容拓坯燒磚的苦和累。我們小孩子們幹一些雜活兒:產土、搬磚柸、裝窯出窯等等,拓坯、裝窯、出窯是很累的苦力活兒。

磚窯漫想

窯上許多活兒都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就拿裝窯來說,看似簡單,但本身卻隱藏著一門很深的學問。裝的磚坯乍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其實裡面有煙火道和水道。既要保證窯內所有的磚坯都能受熱到需要的溫度。還要保證灌水時,水能流到所有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燒製時出現磚倒塌的現象。

磚窯漫想

那個時候,一干就是一整天。天黑收工後大人孩子們都到二爸家吃飯。在二爸家老房的院子裡盤著泥火,火上坐著一口大鐵鍋,女人們在壓餄餎。榆皮餄餎素澆頭,澆頭是用南瓜、土豆、白菜和粉條等燴在一起做的那種帶湯的燴菜,那時吃肉還是很奢侈的事情。

幹了一天活兒累的要死,肚子早就餓的咕咕叫了。餄餎煮好後,我們幾個小孩子迅速跑過去,紛紛端上用大粗碗盛著的一碗碗餄餎。

在那個沒有地溝油的年代,餄餎的香味刺激得我們有些眩暈。大家一個個圪蹴下來,蹲在牆角。先嚥下一口口水,再長長的出上一口氣,什麼也不想了。悶下頭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功夫,三碗餄餎下肚後才感覺肚子有點飽了。這個時候撐的已經蹲不下了,但是,還捨不得放下碗,還要站著再吃上半碗,徹底填到嗓子眼,才要收住碗筷結束戰鬥。

也難怪,在困難的年代,吃飯問題是個大事。飢腸轆轆的人們,如果能有機會放開肚皮,盡情地吃上一頓餄餎,是讓人很在乎的事情。所以,大人孩子們一個個都要儘量吃到肚子實在擱不下了才結束。只吃的一個個酣暢淋漓,走起路來都困難,慢悠悠的了。

村裡的大人們基本上都會燒磚。燒的時候,窯內的溫度大約要控制在一千度左右。根據天氣與窯的狀況連續燒五至十天,磚燒好後還要冷卻三至五天。燒出來自然冷卻後是紅磚,用水洇窯,冷卻後就變成青磚了。那個時候,村裡基本都是青磚,沒有見過紅磚。

磚窯漫想

如果當年的這個技術能夠延續至今,一代代傳承下來再加以創新,定會有所發展。現在都讓轟轟作響的機器制磚取而代之,再也沒有人手工製作了。也由於太過辛苦,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了,這個手工制磚技術到了失傳的地步。

七十年代的時候,村裡的燒磚窯為老百姓土坯房改建成“裡生外熟”房,可是立下過汗馬功勞的。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裡生外熟”房也落伍了。機磚出現後,再也見不到村裡人自己燒磚了,但卻住上了紅磚房。

我曾經到蘇州參觀過,那裡也有和我們北方大同小異的燒磚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蘇州人並沒有和我們一樣放棄老的手工制磚。而是賦予老磚窯新的內容,讓他和社會的發展同步更新。

他們將老磚窯發展成有限公司,專門為宮殿廟宇手工燒製特殊的磚,聽說故宮維修也是使用他們的磚。

“御窯金磚”光聽這個名字就會讓人聯想到金碧輝煌的皇宮大院,也彰顯了磚本身的高大富貴,價錢自然不菲。

以土為料,以金相稱。他們將專案發展成古金磚重製、寫字板金磚製作、御窯磚雕製作與施工等等。

這還沒完,蘇州人在城中村改造的時候,把老磚窯搬遷出去後,還在原址上建起了御窯金磚博物館。

磚窯漫想

磚窯漫想

磚窯漫想

博物館的建設徹底顛覆了人們的想象:遊客中心、金磚博物館、交流中心、生產用房、附屬景觀及遺址保護等等,我們所能想到的他那裡都有。

他們用現代手法將御窯金磚燒製、加工、檢驗等製作過程以及生產工具、漕運過程、文獻資料、金磚生產和保護現狀,淋漓盡致地展現給了觀眾。

磚窯漫想

磚窯漫想

到這裡還沒有結束,他們又把城市的街道也命名為御窯路和金磚路。

磚窯漫想

可以說,蘇州人為了自己的手工制磚,做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同時,他們把每一塊磚都用心做到了極致,不存在任何瑕疵。這樣大刀闊斧的大動干戈,回報他們的是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磚窯漫想

磚窯漫想

當然,人家的御窯本身位於蘇州的陸慕鎮一代,那裡臨近元和塘兩岸,東邊靠近陽澄湖。清澈溫軟的湖水滋養的泥土十分粘糯柔潤,以這種柔潤細膩的泥土燒造出來的磚質地也就特別精良。說白了,是獨特的自然條件成就了一代御窯金磚。

可是,我們北方也有自己的環境和地理特色,這裡的泥土以黃土和紅土較多,還有我們小時候經常在山坡上見到的矸土。如果我們和蘇州人一樣,思想再開放一些,想法再高大一些。將現代先進科技很好地融入到手工制磚工藝當中,再加以空前的宣傳力度,應該也能做出有我們北方特色的磚產品。

其實,我也僅僅只會耍耍嘴皮子,並沒有多少真正的能耐。想想自己:年歲過五旬,大半生薄涼。也曾克己奮發,胸懷激盪。幻想有朝一日紅衣白馬,揚眉吐氣。終讓柴米挫傷了銳氣,讓油鹽染白了風霜。眼巴巴地看著家鄉的土磚窯和自己一樣在風雨中漸漸老去,自己卻束手無策。

磚窯漫想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進入了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時代。歲月的風塵早已隱沒了土磚窯的風姿。可是,在距離我們千里之外的江南水鄉,歷史悠久的“窯文化”讓精明的蘇州人又煥發了勃勃生機。

不過,在我的心裡,那些在風雨中傲然屹立的老磚窯,就像遠去的親人一樣,溫暖而親切地鑲刻在自己的腦海裡,總也揮之不去。

家鄉那些漸行漸遠的老磚窯,功績永存!

2020年11月22日草于山西晉城

作者:石山

小時候,曾經和村裡的小夥伴們一起爬上村東邊的大山,再登上無人的頂峰,來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脫得一絲不掛,赤裸裸地躺在被雨水沖刷的光潔乾淨的石頭上。貪婪地享受著這裡清新而溫暖的太陽光。那時候,自己就是天上的神仙!

標簽: 磚窯  金磚  御窯  拓坯  制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