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作者:由 吾愛吾藏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5-04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很多年前,我剛開始學習收藏時常到二手舊貨市場瞎逛,因為懂得不多,買東西完全憑感覺,只要價格不貴自己又喜歡就買下來。有一次逛舊貨市場時,在一個攤位看到一個全白的瓷彌勒佛像,背後還有一個款,看著那彌勒佛憨態可掬的樣子就非常喜歡,也沒怎麼討價還價,就買了下來。後來才知道這是民國時期來自福建德化窯的彌勒佛塑像。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19世紀 德化觀音像 / 佳士得倫敦 2013

中國白

中國自古以來分散在各個地區的窯口有兩百多個,但做外銷瓷的窯口基本都集中在了沿海地區。今天我們能在歐洲常見的瓷器除了景德鎮窯口出的,還有來自廣東的章州窯,石灣窯,浙江的龍泉窯等,以及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福建德化窯。

德化窯位於福建省德化縣,是福建沿海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產地之一。德化瓷器始燒於宋代,那時主要是青白瓷,明代後得到了的巨大發展,以白瓷為主,清代除燒白瓷外,還盛燒青花與彩繪瓷器。但德化窯最富盛名的還是自明代以來的白瓷,常見的有白瓷塑像,如觀音、彌勒佛、達摩、關公等等,此外還有一些爐、尊、壺、杯、瓶等器型。德化窯的瓷質優異,胎、釉渾然一體,色澤光潤明亮,如脂似玉,晶瑩溫潤。雖然是白瓷,但由於土釉成分的差異,以及燒成環境氣氛的不同,同樣是白,但卻有綠白,桐油白,象牙白,孩兒紅,豬油白,蔥根白,雪白,乳白,鵝絨白以及青白等十來種不同的白,被西方人稱之為 Blanc de Chine (法語:中國白)。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17世紀 何朝宗款 觀音像 / 蘇富比香港 2016

——觀音立於水中的岩石上,身著長袍,胸前掛蓮花項鍊,右手施說法印,左手持裙。眉目上揚,嘴角帶著微微的笑容。體態雍容,神情無不莊嚴和凝定。

​ 佛教的復興

幾年前在荷蘭的一個小拍上,一尊德化窯的觀音像被拍出了過50萬歐的高價。再看看國際上的一些大拍,2016年香港佳士得的一尊明代德化窯觀音像以728萬港幣的價格拍出,2018年美國Thomaston Place Auction 一尊明代德化窯觀音像以76萬美元落槌。近十多年來,人們對德化窯佛塑像的追捧,見證了中國佛教自20世紀到21世紀從凋零走向復興的歷程。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今天我們社會的物質生活空前富足,但在面對社會高速發展,環境惡化,資源浪費,人與人之間關係越來越淡漠時,物質的極大豐富卻無法解決和回答這些人類面對的困惑和疑問。佛教便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復興之路。

在收藏界,對於中國藏家來說,佛教藝術品是具有精神信仰的宗教藝術品,作為一種精神寄託,它既滿足了人們對宗教信仰的需求,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收藏性。這是佛教藝術品與其它藝術品的最大不同。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明中 坐樹樁羅漢 /《德化窯古瓷珍品鑑賞》

——羅漢坐於樹樁上,面形方闊,長鬚,寬袍。靜靜地坐在那裡,彌散著安詳與智慧。在他的面目上看不到個性,看不到欲求,時間在此刻似乎都停止了,人世間的紛亂喧囂此刻也好像都安靜了下來。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數百年來德化的匠人們以其高超而熟練的雕塑技藝,塑造了出了千姿百態的神佛形象。每一個人物造型都生動傳神,線條流暢,加之釉色滋潤細膩,更顯得超凡脫俗氣宇軒昂。

在明代,以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陳偉、林希宗、林孝宗等一代瓷塑大師為代表,把德化瓷塑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峰。

何朝宗

何朝宗(1522-1600年),明代瓷塑家,生活在明代嘉靖、萬曆間。自幼受環境薰陶,喜愛瓷塑工藝,拜當地藝人為師。早年為宮廟泥塑各種神仙佛像。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種技法,也吸收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造像的優秀傳統,結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以觀音、達摩瓷塑像留世的居多。

何朝宗能夠燒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除與他的高超技巧有關外,也與德化窯使用的瓷土和燒製技術密切相關。德化窯瓷土中氧化矽含量較高,在高溫作用下,常常呈現出玻璃品相,胎體細密,透光度好。其次,從釉色上看,德化窯使用的胎釉氧化鐵含量低,氧化鉀含量高,燒造時採用中性氣氛,因此克服了白瓷純淨度不夠的缺憾,其釉色更純淨,光照之下,尤為明亮。再次,瓷塑家充分掌握了瓷土燒製過程中的收縮作用,利用這種收縮度,使作品立體質感更加突出。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17世紀 德化窯文昌星 何朝宗款 / 佳士得紐約 2010

——文昌星頭頂烏紗帽,身著長袍,腰上束帶。左手持如意,坐於岩石上。面龐方闊,鳳目微合,神情莊嚴而禪定。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明末清初 德化觀音像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17世紀 德化窯觀音像 / 佳士得 2018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19世紀初 德化窯麻姑獻壽

塑像的製作

明代以來德化塑像的成型工藝以模製(合模)為主,輔以捏製,捏製分為圈堆和挖芯兩種,圈堆是先把瓷土做成長條形,然後一圈圈從底到頭盤堆而上,堆成身軀形狀,挖芯則直接用瓷土堆成人物軀體,再用竹刀挖空內腹。身軀初具模型後,再用捏、粘、接、雕、堆、貼、刻等雕塑技法,逐步完成人物頭部以及手、腳、衣飾、底座等區域性的製作。最後進行修整和擦水處理,這樣,一件完整的瓷雕人物胚體便完成了。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上圖:模製 下圖:製作區域性 Photograph by Xiaoxin Li &;amp;amp;amp;amp;Ying Jian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19世紀初 德化窯觀音像 / 佳士得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19世紀 德化窯關帝 / 蘇富比倫敦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19世紀 德化窯 彌勒佛 / 蘇富比 倫敦

——大肚彌勒佛,身披袈裟,右手持佛珠,左手拿布袋,謂之“布袋和尚”。其方頭大耳,慈眉善目,開口大笑,袒胸露腹,腹圓如球,赤足外露。所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明 德化窯白瓷蕉葉雷紋雙耳三足爐 / 蘇富比 香港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明末清初 德化窯香爐 / 蘇富比 紐約2016

——香爐是用於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而德化窯特有的牙白色釉質又賦予了祭祀和禮拜更加莊嚴神聖的氛圍。

傳 承

清晚民國以後,中國國力衰落,加之歐洲瓷器製造的發展,外銷訂單的墜減,德化瓷業也逐漸開始衰退,很多地方民窯先後倒閉,只剩下寥寥無幾的窯場和極少數瓷雕作坊在斷斷續續生產。

20世紀後期到21世紀初,中國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逐漸復興。2006年德化窯被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有許多技術領域特長的老藝人、都已人老年邁,有的技藝已到了人亡技失,面臨著青黃不接的時候,如何讓文化得以傳承是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和手工藝人加入到其中,默默耕耘,創造出了屬於今天的德化窯藝術品。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紙》 系列陶藝 蘇獻忠 2017年

/ 編者小記/

一個好的藝術品,她是有一種內在的精神性的追求和魅力,她可以用最樸實的語言,傳遞並感染到觀者,讓觀者可以和創作者穿越時空的距離達到同頻共振。當我看到這些精美的德化塑像時,由心而發充滿了對古人的敬意。

近一百年來我們都在西學,無論是文化還是藝術。我們認為最好的雕塑作品大概應該是古希臘羅馬的那些展現真實結構和肌肉的人體雕塑,因為這代表著個性、力量與征服。

瑞典漢學家喜龍仁(Siren)在《五世紀至十四世紀的中國雕刻》中寫道:拿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和某些中國佛像、羅漢像作比較,例如試把龍門大佛放在摩西的旁邊,一邊是變化複雜的坐姿,突起的肌肉,強調動態和奮力的戲劇性的衣褶;一邊是全然的休憩,純粹的正向,兩腿交叉,兩臂貼身下垂。這是“自我觀照”的姿態,沒有任何離心力的運動。衣紋恬靜的節奏,和劃過寬闊的前胸的長長的弧線,更增強了整體平靜的和諧。。。這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一種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動著,並且感染給觀者。這樣的作品使我們意識到文藝復興的雕刻雖然把個性的刻畫推得那麼遠,其實那隻不過是生命淵澤之上一些浮面的漪瀾。“

德化的塑像,她沒有西方雕塑裡強健的肌肉和結實的骨骼,沒有稜角分明的線條和塊面,卻似有一團無形的氣,讓你相信她的存在和魅力,激發著你的想象力。就像太極勁,看似無形卻有形,看似無招勝有招。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佛像都被認為是舊時代的遺物,是封建的東西,要破除,要被淘汰。時隔半個世紀,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和傳統時,當我們能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重新予以新的反思和新的認同時,那便是一個久別重逢的喜悅和激動。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熊秉明文集》 熊秉明

《德化窯古瓷珍品鑑賞》 陳良民

文字:萄萄

圖片:網路

圖片影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來自德化的中國白 — Blanc de Chine

標簽: 德化  觀音像  白瓷  何朝宗  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