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紅色釉釉色之美

作者:由 阿滿的瓷茶生活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8-27

在中國古代近三千年的瓷器生產史上,單色釉瓷器不僅是出現最早的釉色品種,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佔據著瓷器生產主流的地位。這種除自身釉色外不假其他任何色彩裝飾的瓷器,被稱為瓷器中的“大家閨秀”。古往今來,單色釉屬於一種高階的審美,更是跨越年代的極簡美學。

紅色釉釉色之美

祭紅釉又稱霽紅釉、鮮紅釉、寶石紅釉、積紅釉、醉紅釉,是一種極為名貴的顏色釉。它創燒於明早期,因作為皇帝御用,並用於禮敬天地日月的名貴紅釉瓷,故名”祭紅“。它的別名繁多,有“霽紅”,有稱“雞紅”或“極紅”,其實都是一個品種。

《歷代名瓷圖譜》中雲:“祭紅,其色豔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祭紅其釉面特點是紅不刺目,鮮而不過,釉面不流,裂紋不出。

紅色釉釉色之美

豇豆紅是銅紅高溫釉中的一種,為清代康熙晚期出現的銅紅釉品種。因呈現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故名。

豇豆紅釉還可以細分為三種:

上乘者,名為“大紅袍”或“正紅”,釉色明快鮮豔,通體一色,潔淨無瑕。

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甚是柔和悅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綠斑苔點,今稱作“美人醉”或“美人霽”。

色調再淺些被稱為“娃娃面”或“桃花片”,雖不如深者美豔但卻有幽雅嬌嫩之態。下品者,或色調更淺,或晦暗渾濁,名為“乳鼠皮”或“榆樹皮”。至於器身呈灰黑不勻的“驢肝、馬肺”色,與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類,則為最次品。

豇豆紅無大器,常見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印盒等。因此,大件的器物,絕對不是豇豆紅。

紅色釉釉色之美

金紅釉是在康熙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因此也叫洋紅。清代康熙晚期的彩瓷中已見應用,雍正時期金紅普遍用於粉彩瓷器上。根據呈色的濃淡,有胭脂紅、胭脂水、粉紅釉的區別。金紅釉是以黃金為著色劑的低溫粉紅色釉,大約在釉中摻入0萬分之二的金,可得較濃豔的胭脂色;若摻入萬分之一的金,即呈淡粉色。

胭脂水均為官窯產品。

紅色釉釉色之美

郎窯紅,為清朝督陶宮郎廷極所督燒,故稱“郎窯紅”。它以銅為著色劑,用1300℃高溫燒成。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製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

郎窯紅中既有厚釉也有薄釉,薄釉器又被稱為亮釉,色如雞血般鮮豔被稱為“雞血紅”。康熙時期郎紅中的厚釉器(也稱為呆釉),色如牛血,稱為“牛血紅”;釉層較厚,色彩深豔,猶如初凝的牛血,稱為“牛血紅”。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因此郎窯紅器物常在器口鑲金屬邊。

郎窯紅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紅色釉釉色之美

抹紅釉,又稱“抹釉”、“刷釉”。因其不採用吹釉法和浸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稱“抹紅”。

抹紅出現於明代,以康熙時最為成功。抹紅是礬紅彩圖案由點、線擴大到區域性時出現的施釉方法,縮短了施釉時間,色澤雖清麗溫潤,但釉層不均勻,有刷痕。後來也將用抹紅法施釉的紅彩直稱為“抹紅”,成為一種低溫紅釉的釉色(彩)名。

紅色釉釉色之美

珊瑚紅釉是一種低溫鐵紅釉,是將紅釉吹在白瓷外壁,經低溫燒烤而成。因其色紅中閃黃,如紅珊瑚色,故稱。清代康熙朝景德鎮窯創燒,盛行於雍正、乾隆時期。總體來說,雍正時的珊瑚紅釉釉色閃黃,乾隆時則顏色深而釉層厚。

除純色珊瑚紅釉器外,還有以珊瑚紅作底色,再繪以金彩、五彩或粉彩,造型、製作、彩繪都極精細。

紅色釉釉色之美

礬紅是在氧化氣氛中燒製而成的低溫紅釉,亦稱“鐵紅”、“紅彩”、“虹彩”,它的色澤往往帶有一種如橙子般的紅色。礬紅比燒成高溫銅紅容易得多,雖不及銅紅純正豔麗,但呈色穩定。

礬紅創燒於明嘉靖間。到清康熙時,礬紅有了很大的進步,色澤豔麗,一般用於五彩、鬥彩繪製紋飾或施於純色釉器。嘉慶以後,礬紅色澤不甚佳,至光緒時才稍有起色。

紅色釉釉色之美

標簽: 紅釉  豇豆  瓷器  釉色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