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今天每日一寶介紹的是國博裡精美的象首耳卷體夔紋青銅罍

作者:由 博物館學文化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6-18

今天每日一寶介紹的是國博裡精美的象首耳卷體夔紋青銅罍

今天每日一寶介紹的是國博裡精美的象首耳卷體夔紋青銅罍

今天每日一寶介紹的是國博裡精美的象首耳卷體夔紋青銅罍

今天每日一寶介紹的是國博裡精美的象首耳卷體夔紋青銅罍

今天每日一寶介紹的是國博裡精美的象首耳卷體夔紋青銅罍

在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裡,有一個精美的象首耳卷體夔紋青銅罍。據展籤介紹:這是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1980年在四川彭縣竹莊出土。

繞著這件青銅器轉了兩圈,突然有了一個疑問:西周的青銅器上有夔紋可以理解,怎麼會有象呢?

不知您有沒有聽說過陝西旬邑這個地方。那裡有一位中國剪紙的標誌性人位,人稱“剪花娘子”的庫淑蘭。她的剪紙風格構圖大膽、人物形象豐富,受到藝術界的廣泛關注,作品走進了中國美術館和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她也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傑出民間藝術大師”稱號,是首位獲此稱號的中國人。

2018年暑假,我和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一些藝術家和志願者,到旬邑去研究庫淑蘭剪紙藝術,以期開發一些能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為年青人所喜愛的文創產品。

車子從原上層層下降時,遠遠就看到一尊高大的雕像。司機給我們介紹說是公劉的雕像,這裡原來是公劉的故里。人多力量大,畢竟大家也都有一點歷史文化知識,你一言我一語還真拼出了一個周代世系表。

公劉是周代先祖后稷的三世孫,再往後十代是周文王。大家一下子對旬邑這個地方肅然起敬,知道這裡一定是周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研究庫淑蘭之餘,也可以研究一下週的歷史文化。

進入旬邑縣後,先是看到了一個雕刻著《豳風·七月》的小廣場。這首《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日常生活情況。原來旬邑還是古豳國所在地,大家對它的敬重更加深了一步。

徵得大家同意後,車子在旬邑賓館沒停,直接駛向庫淑蘭紀念館。在旬邑文化廣場前,我們下了車。文化館董館長接上了我們,第一站不是庫淑蘭紀念館,而是旬邑大象犀牛化石館。在這裡陳列著被譽為“世界第一象”的“旬邑黃河劍齒象”化石,是國家一級文物。

這讓我也想起了河南的簡稱“豫”字,河南原來應該也是有象的。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於1972年發表了一篇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文中說,公元前3000-前1000年間,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溫度,正月份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5攝氏度,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攝氏度。就是說,當時的這一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這恰恰是適合象群生活的條件——雨量充沛,溫度適宜,遍佈森林和草原。

我在寫青銅器“利簋”的那篇文章中,寫道,專家根據利簋上的銘文推斷出,武王徵商的確切日子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雖說我竺可楨推測的時間下限公元前3000年差了2000年左右,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西周初年,這一帶是有大象遺蹟,或有大象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的,人們才會把大象的形象鑄在青銅器上。

當然了,這也只是我的推測。現在,我們擱置爭議,共同來看一下這件國寶。它是一件容器,上方是一個頭盔一樣的蓋子,正上方是四鳥形突稜,中飾夔龍,突稜恰成夔鼻。肩部鑄有立體長鼻象的雙耳,雙耳間中各鑄有一個立體的卷鼻象首。下腹部飾一獸形小耳。自頸部至圈足以扉稜將器體分為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腹部為卷耳大眼之夔龍,通體以雲雷紋為地。器身的卷龍紋、牛紋等是周人的代表性裝飾紋樣。

這件青銅器出土於四川,並不是蜀文化的自己創造,也不是蜀文化吸收周文化的融合,而是表明中原文化與蜀文化在西周初年就有很好的交融和交流。

時間過得真快,從今年7月6日開始至今,我去了18次國家博物館,寫了51篇與國博相關的文章,介紹了42件國寶和9個展覽,涉及陶器、青銅器、錢幣、玉器、瓷器、書畫等。為了看懂這些展,介紹清楚這些國寶,我在國圖借閱了《彩陶·中華》《年方六千》《觸控青銅》《三千年來誰鑄幣》《幣海拾貝》《怎樣讀一幅古代中國畫》《陳師曾說中國繪畫》《中國書法家》等書籍。囫圇吞棗、現學現賣,深感自己這半年學到的知識,比當初讀三年研究生時學的還要多。

在此期間,我也收到了很多朋友的指導,在此一併感謝;同時,也看到一些啼笑皆非的留言,感到了歷史文化普及的重要性。真心地希望方家能多給我一些指導,讓我有更大的進步,也能寫出更準確更受大家歡迎的文章,為國寶的傳播做出自己的貢獻。

標簽: 旬邑  庫淑蘭  青銅器  文化  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