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遼金元政治建立者對漢文化的態度,及其變化和影響

作者:由 蟹蟹蟹呀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1-30

遼金元三朝時期,由於燕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這一地區以漢文化為主流的多民族文化的繁榮。雖然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態度,變化及影響。但漢文化一直都在這一地區發展

(一)遼統治者在建國初,即詔立孔廟、親祭孔子、設掌養士‘翻譯刻印了《論語》《五經傳疏》等書裡(二)金朝統治者除規定金的國學要尊孔讀經,還透過國子監刻印出版了(三)元朝統治者進-步認識到尊孔崇儒的重要性

態度:由忽視到重視

遼建國前中期,佛教在遼朝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在遼境的傳播流佈,不論是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了儒學和道教。早在契丹建國前的902年,阿保機便“城龍化州於潢河之南,始建開教寺”。①會同五年(942)述律太后有病,遼太宗為她做道場,一次竟“飯僧五萬人”,足見當時遼朝佛教的興盛。澶淵結盟之後干戈止息,四方無事,佛教在遼朝的發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遼朝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權,建國前“本無文字,惟刻木為信”,②耶律阿保機命漢化程度頗深的契丹族學者突呂不等人增損漢子偏旁部首。契丹民族早在唐初,便同中原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絡,在長期的相互交往中,不斷的受到唐風的熏習,因此在其建國前便已出現了漢化趨向。遼朝在遷都中京後,也效仿中原唐宋的做法,行科舉,開科取士,所試內容,也以詩賦為主。

吸收有才華的番漢知識分子入仕參政。聖宗還大張旗鼓地召賢納士,以示朝庭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如《遼史。聖宗紀八》記載: 太平五年(1025年) “十一月庚子,幸內果園宴,京民聚觀。求進士得七十二人,命賦詩,第其工拙,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人為崇文館校書郎“ 此後,各地爭相效尤。

儒家學說強調君臣大義,倫理綱常,主張尊王,維護大一統,成為歷代統治的最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除此之外,漢文化在遼朝地位越重要時,也有其他的思想流行,遼朝統治者採取了三教並立,諸家相容的態度,使遼諸家思想,學術可以自由碰撞,互相交融,擺脫以前契丹的矇昧粗俗的狀態而進步到文昌物盛的階段。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文化的交流,學術的發展,歷史的進步。遼朝對儒學從忽視到重視說明了漢文化的優秀,傳承千年而不衰的文化。

態度:由大不敬到十分崇拜

金初進軍曲阜,金兵對著孔丘像罵道:“‘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是你說的嗎?”放火把孔廟燒燬。金兵又要掘孔丘墓,被宗翰制止。金熙宗開始尊孔,在上京立孔廟,親自去拜祭,又封孔丘的後裔孔璠為衍聖公。

金朝建國前,女真族沒有文字,傳遞資訊或靠刻箭,或憑記憶。金朝初年,以漢子和契丹字為通用文字,並融合為女真文。金多次把漢文書籍翻譯成女真文。北宋末年儒學在金朝傳播,漢族官員教授女真族貴族子弟識字讀書。金熙宗以後諸帝都接受儒家學說的系統教育。

金代是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政策,在金代建國之初就提倡學習中原文化,特別是金代部分統治者對中原燦爛文化十分仰慕,喜歡中原文化中的儒濃經典。在金代,不僅政權中吸納了大量的宋朝官吏和知識分子參政,而且許多典章制度的設定也是模仿中原王朝。在金代,許多宗室成員都主動結識漢文化學者,並向其請教。宗室教育作為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到整個宗室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進而關係到整個朝代的治亂興衰。因此,歷代都非常重視對宗室子弟的教育,金朝也不例外。金代宗室對中原文化價值取向的認同,加推動了女真文化和漢文化的融合,在當時社會中營造出了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決策論壇——管理科學與經營決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2016年 及高松(金代宗室對中原文化價值取向的認同))

(一)金朝統治者大力提倡尊孔讀經,把儒家經典翻譯為女真文字,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也無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內容。透過開科考試選拔,入仕以後,朝廷還要定期考核其政績,以定遷升罷降,而且都有具體標準和規定。從以上記載看出,金代的女真統治者已原原本本地繼承了漢文明中一系列儒家制度。

(二)金朝繼承了唐宋的修史制度,設立國史院,著作局等機構

(三)在文學藝術領域,金上承遼,宋之餘緒,在散文,詩詞,戲曲,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有不俗的成就。

金朝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對北宋,南宋的戰爭曾經對中相對先進的經濟文化造成過災難性的破壞,但是,隨著金朝在淮河以北統治的確立,女真族進入中原越來越多的接受了以漢族為代表的先進生產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影響,不僅使女真族擺脫了文化落後的面貌,也加快了歷史發展的程序。

雖然金前期對儒學十分不敬,但之後卻十分崇拜。而且在繼承前代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展,推動金朝統治下中國北方文化諸領域的全面發展好繁榮。除此之外,儒家學說的傳播不僅可以籠絡漢族士大夫,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援和合作,對於改變女真人都精神面貌,提高女真族的民族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學藝術受到漢文化影響時,反映出女真族及北方的文化特色

態度:元朝對儒學則是不即不離,不冷不熱,使儒學失去了獨尊的地位,而屈居於佛、道之後。但在忽必烈的復興下又成為正統地位

元是由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所建立,蒙古滅金的翌年,理學家趙復北上宣講程朱之學。之後由許衡促使理學成為官學。

(一)儒學“重義輕利”,不完全切合統治者需要

忽必烈重用劉秉忠、姚樞、郝經等藩邸儒臣,建元改革,其根本原因是此時中原殘破凋敝、經濟蕭條,行用儒法、勸農桑,立綱紀,能夠強化集權,促進生產,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但過後不久,儒法就在和回回法的鬥爭中敗下陣來。

(二)儒學被當成宗教一般管理。

元儒自嘲:“十儒九丐。”其實為牢騷話。元人設儒戶,儒戶田賦多有優免。地方至中央設定官學,由儒生做教官,從事儒學的管理與教學,朝廷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

(三)元代的思想,學術眾多,尤以佛教,道教突出。儒家學說並不是十分尊崇。

(四)忽必烈重視儒學,並促進了儒學的發展。忽別烈頗信用儒士,任姚樞勸農使,許衡為京都提學,所在州縣皆立學校。忽必烈幕府文人志在救世行道,以道為己任,推進儒治,促進儒戶制度的執行,恢復發展中原文化,建立學校,推動儒學的傳播和發展,在他們的努力下,蒙古政權按照中原王朝的政體和運作模式,建成了繼唐、宋之後一代正統王朝 大元 。學術也由湮晦漸復昌明,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程朱之學成為元代之 官學 。儒學與文學的全面融會,使得元代文學思想產生了一系列新變,形成以儒學為精神底蘊的詩風文風,如平易正大、沖淡悠遠、紆徐雍容、涵淳茹和等。

影響:(一)理學正統的確立對元以後的明清歷史影響頗大,延續促進了科舉制的發展,生存。

(二)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發展,對於元朝來說,讓蒙古族人對嗜殺,屠城等不好傳統的浸染,促使其消失。

(三)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佛教,道教盛行,在不斷的發展中三教相互交融,取長補短。促進了漢文化的及佛教,道教的繁榮發展

從上述分析可知,在遼金元統治中原後,都對漢文化有著不同的觀點看法,但無論三朝對漢文化包著怎樣的態度,他們都在對漢文化進行學習,包容,發展。在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時也帶著漢文化的不斷髮展。在歷史的長河裡,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沒有差別,沒有優越性。文化是大家都,需要大家都共同努力讓它豐富,壯大。遼金元三朝的文化是本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不斷髮展的結果。是多民族共同創造了這一地區與時段的文化與社會的繁榮

標簽: 文化  儒學  遼朝  金朝  女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