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古錢幣收藏有哪些鑑別古錢幣的技巧?

作者:由 老當亦壯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12-09

古錢幣收藏有哪些鑑別古錢幣的技巧?老當亦壯2022-12-09 09:56:15

古錢幣因鏽色豐富多彩而備受玩家喜愛,甚至有人為收集齊紅、綠、藍三色的新莽貨布、北宋大觀折十等鏽色的古幣而不遺餘力、四處尋覓。

古幣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種鏽色?銅錢顏色不是金黃銅色的嗎?怎麼會有紅色結晶,藍色,綠色,黑色等各種鏽色?更有一些錢幣集紅、綠、藍三色一起或者四色,五色集齊一枚錢幣一身?

一般情況下,談論古錢幣鏽色經常會聽到以下幾條術語:

1.生坑:在各型別土壤中出土的古銅錢,鏽蝕明顯並儲存完好稱為生坑。只說“表面氧化嚴重”是片面和不確切的,應改為銅錢“鏽蝕明顯”。因其不僅表面有鏽蝕,而且內部也有晶間腐蝕等存在。有的真正出土的多枚幣被鏽蝕粘連在一起的筒子幣具有較明顯的特徵。

2.熟坑:出土多年但依舊保留部分鏽跡的古銅錢。又稱為“老生坑”。

3.傳世古:存放在大氣或裝入箱盒體中鏽蝕的古銅錢,又經常期把玩,表面黑又光亮。

4.黑漆古:存放在乾燥環境中的古銅錢,未經把玩,表面呈黑褐色。

5.水銀古:古銅錢含錫量高並在中性土壤中溢位形成可見的“水銀光”,即表面有銀白色的鏽層或顆粒結晶。有些書上只說表面銀白色的氧化層,是片面和不確切的。

6.包漿:古銅錢在水中,乾燥環境中經氧化鏽蝕後呈現出前述3。4。5狀態,繡色有多種紅、黃、綠鏽色,呈多層次分佈的氧化層稱為包漿。

古銅錢長期存於酸性土壤、鹼性土壤、中性土壤、水、大氣及石灰物質中,所形成的鏽各不相同。

一、孔雀色、藍色、綠色鏽﹣﹣古銅錢埋在酸性土壤中的鏽蝕機理分析:

古銅錢長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鏽蝕顏色一般呈綠色(顏色由蘋果綠﹣﹣

淡綠﹣﹣中綠﹣﹣深綠﹣﹣橄欖綠漸進變化),併產生鹼式碳酸銅【Cu2( OH )2CO3】呈淡綠色,有時還會產生鹼式硫酸銅【Cu2( OH )2SO4】呈橄欖綠色,並在錢幣表面形成穩定的保護膜。

鹼式碳酸銅結晶

由於鏽蝕的厚度不同,鏽的化學成份不同,含量多少也不同,因此便會形成各種深淺不同的綠色。俗稱松綠、瓜皮綠、純綠、綠漆古、靛蘭綠等。這類鏽蝕往往是全面腐蝕和區域性腐蝕的綜合產物,同時還會產生電化學腐蝕。故錢面會呈斑狀、槽狀及坑眼,又因有晶間腐蝕和選擇腐蝕,銅錢內部的錫、鉛等易腐部份腐蝕掉,而使銅錢的比重減小就變輕了,併產生微細的小針眼,使錢聲變啞,綠鏽從孔中產生。我們把這種鏽俗稱“入骨鏽”。

二、硃砂鏽﹣﹣古銅錢埋在鹼性土壤中的鏽蝕機理分析:

古銅錢一般在民間使用流通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之久,就會鏽蝕產生鹼式硫酸銅。如後又埋在鹼性土壤中(PH7-10),與還原類物質如有機物糖類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氧化亞銅【Cu2O】呈深紅色,還會生成鉛丹【Pb304】大紅色。故稱硃砂鏽、雞血斑、棗皮紅、黃斑等。同時還保留部分鹼式硫酸銅,部分綠鏽,所以古銅錢呈紅綠鏽。

氧化亞銅

銅錢幣埋在土中同時也會產生區域性腐蝕及電化學腐蝕,所形成的微小針眼中也有紅綠鏽產生,也稱入骨鏽。由上述可知古銅錢必須先產生綠鏽後才會還原而生成紅鏽,是紅鏽蓋綠鏽。在沙中則形成“幹沙鏽”,即綠中有沙,並有黃、紅斑。

三、水銀光﹣﹣古銅錢長期存放在中性土壤中的鏽蝕機理分析:

古銅錢長期埋在中性士壤中(PH7)一般不會生鏽。但有些古銅錢的含錫量偏高,若錫在15-32%時,從“銅一錫系狀態圖”分析,形成 a 固溶晶體和共析體。而其中的相(Cu3Sn)及 SN ,因錫溢位到錢表面形成所謂“水銀光”,又稱“水銀浸”或稱“水銀古”。同時錫青銅還會有“逆偏析”趨向,即錫由內外溢位,使銅錢表面呈“白斑‘又稱之為“錫汗”。當含錫量在10-30%時,還會產生二氧化錫【SnO2】呈銀灰色。

礦物錫石

因中性土壤極不穩定,很容易改變成為酸性或鹼性土壤,故有些古銅錢先形成少量的紅綠鏽後再產生“水銀光”。

四、水坑﹣﹣古銅錢長期浸在水中的鏽蝕機理分析:

青銅質銅錢長期浸埋在較清潔的江、河水中,腐蝕極微弱,一般小於0。0025毫米/年,黃銅錢略快些。若古銅錢久浸埋在有汙染的水田中或含硫酸鐵【Fe2( SO ?)?】的礦水中,則會使銅錢嚴重腐蝕,生成氧化亞銅和硫化亞銅【Cu2S】,一呈紅色,一呈黑色,並均勻分佈,使錢表面形成如薄殼狀的灰色鏽蝕層(顏色由海灰﹣﹣銀灰﹣﹣淡灰﹣﹣中灰﹣﹣深灰漸變)。

五、黑漆古﹣古銅錢長期存放在大氣中的鏽蝕機理分析:

紫銅、青銅、黃銅錢在大氣中都很穩定,一般鏽蝕深度小於0。00015毫米/年,在銅錢表面會生成一層極穩定的保護薄膜,主要是鹼式硫酸銅,呈橄欖綠色;還會產生氧化銅【 CuO 】呈黑色;硫化亞銅呈黑色;及氧化亞錫【 SnO 】呈棕黑色。年代越久則鏽層加厚顏色也變深,俗稱為“黑漆古”。

若長期在手中把玩則會使錢表面光亮如鏡,俗稱“傳世古”。但在這類古銅錢中也產生電化學腐蝕,故是“啞聲“。若古銅錢長期在乾燥的環境中(大氣中或土中),也會產生氧化銅和氧化亞金星呈深黑色,俗稱“黑漆古”。有的銅錢,先生成紅綠鏽後,又在乾燥環境中生成氧化銅和氧化亞錫,一般稱這種有紅綠鏽的包漿為“黑漆古”,或叫“黑漆古傳世包漿”。

六、石灰鏽﹣﹣古銅錢長期存放在石灰物資中的鏽蝕機理分析:

石灰主要成分為碳酸鈣【CaCO3】、氫氧化鈣【 Ca ( OH )2】。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錢埋於含石灰物質的地下,二者相互腐蝕、附作,產生了石灰鏽(又有被稱作“墳墓灰”)、奶油鏽。一般石灰鏽多見於大量的明代出土錢幣,例如:崇禎,大順背戶、泰昌通寶、天啟通寶等。從南北方出土的明錢,均有此類現象分析,原因除與出土地有關外,更多的原因可能與錢體的成分有關。

一般古錢幣出現的包漿鏽色基本上就是以上幾種。此篇文為基本科普知識,旨在幫助新手瞭解學習,故採用簡單易懂的理論資料。期待能對各位泉友有所幫助。

對於一枚銀幣,按以下方法自己也可大致鑑定辯識一下:

1。測直徑在38-39mm厚度2。2-2 4mm重26。6克左右。

2。看邊齒。凹凸齒要挺拔,有深度。兩凸齒間的凹齒能見一條條細絲。齒端頭無堵。

3。用左手拇指食指夾住錢幣中心,不要夾緊了。輕輕地微微夾住,再用右手用一個小金屬體敲擊錢幣。聽聲音是一種渾厚的有顫音餘音繞樑。大約3秒。基本判斷是銀的。聲音尖或鋼或銅。

4,用磁吸檢驗。能被磁鐵吸合不落的是鋼版鎏銀。能被強磁吸起來又翻轉的是銀幣。完全不吸合的是銅。

4。看包漿,表面氧化層。有幾種:墳墓灰(地下埋過),黑古漆(自然氧化的氧化銀)綠色褐色交替(地埋生銅綠,氧化銅和氧化銀),或一個不刺眼的泛光。刺眼的光澤非銀。

標簽: 銅錢  鏽蝕  腐蝕  土壤  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