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並不盛產銅的湖州為何成了銅鏡之鄉?

作者:由 太湖漊港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9-03

中國古代銅鏡歷史,可以上溯到四千多年前甘肅新古器晚期的齊家文化中已經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銅鏡多是太陽光芒的紋飾,它的形狀是圓形的,代表著光明和太陽。銅鏡出現的時候,更多的是作為法器,禮器作為溝通天地或者作法之用。到了後來,每每國家遇到戰爭之類大事,古人也喜歡拿銅鏡出來祭祀一下天地祖宗,指望保佑諸事順利。

並不盛產銅的湖州為何成了銅鏡之鄉?

北宋時期葵花鏡

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至唐代銅鏡就慢慢的走向狹義的民間,成為有錢有權階層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到了宋元明清開始走向了千家萬戶直至玻璃鏡的出現銅鏡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湖州鏡在中國古代鑄鏡史中有過宋代、明清二次輝煌。宋代湖州鏡從北宋開始鑄造,及至南宋,湖州逐漸成為全國著名鑄鏡中心。無論是產量和質量都遠遠領先其他生產的城市,銅鏡也從貴族化開始全面走向商品化和平民化,宋代湖州鏡以石氏家族為代表,原創性地出現了鑄有商標字號和重量價格的銅鏡,為濃墨重彩的中國銅鏡發展史增添了燦爛的一章,也可以說中國銅鏡史上真正的市場化營銷的開始。

並不盛產銅的湖州為何成了銅鏡之鄉?

石家鏡

延至明末清初,湖州以薛氏為代表的鑄鏡家族再度崛起,創新推出的詩文方鏡更是以獨特的方型造型,書法裝裱的形式,小中見大的韻味,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直至被奉為貢品進入皇宮內苑,成就了湖州銅鏡的輝煌傳奇。如果說宋代湖州鏡是鑄鏡史上的一曲高歌,那末明末清初的薛氏鑄鏡則成了一曲晚唱。

並不盛產銅的湖州為何成了銅鏡之鄉?

湖州鏡為何快速平民化

兩宋時期湖州高度繁榮的商品經濟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促成鑄鏡工業的變革,新工藝的誕生使原料和勞動成本大大降低,同時宋代的採礦業發達,礦區大部分分佈在南方,尤其是銅礦,當時有“產銅之地,莫盛於東南”的說法。銅鏡的產量也大大提高,價格也急劇下降,銅鏡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普通人也能購買的日常用品。

湖州是著名的制鏡中心,在當時的儀鳳橋南鑄鏡商號店鋪林立,獨特的地域、人才、技術優勢,透過區域化、集團化、產業化、專業化製造,保證了銅鏡產品的規模和質量,成為當時具有全國集聚效應且產銷量最大的鑄鏡地。形成湖州鏡歷史上第一次華麗的流變。已知的考古發掘證實,湖州鏡幾乎覆蓋了整個國境,除在浙江各地均有發現外,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廣東、福建、內蒙、吉林、黑龍江等均有發現,同時宋代海外貿易空前繁榮,湖州鏡也隨之遠銷到日本、朝鮮等地。

儀鳳橋成為湖州鏡鑄造中心

並不盛產銅的湖州為何成了銅鏡之鄉?

儀鳳橋,因始建於唐儀鳳年間而得名,位於湖州府治西南,橫跨苕溪漕瀆,以江子匯(東、西苕溪匯流處)為中心,與甘棠橋、駱駝橋並稱“三大橋”。儀鳳橋地處湖州鬧市的核心區域,商鋪林立,酒樓相望,是宋代民間銅鏡作坊店鋪的集中地。儀鳳橋成為鑄鏡及銷售中心主要得益於四個方面:一是宋代湖州糧食產量迅猛增長,社會分工進一步分化,手工業迎來發展高峰;二是宋代湖州民間銅錢貯量豐富,熔錢鑄鏡帶來暴利迴圈;三是湖州水質優良,益於磨鏡;四是儀鳳橋地處兩溪交匯之際,交通便捷,兼為鬧市核心區,商業氛圍濃厚。

湖州銅鏡鑄造分官鑄和私鑄兩大類,官鑄機構為“鑄鑑局”。宋代在著名的制鏡中心湖州設立鑄鑑局,監督管理當地的銅器制鏡業。唐代規定“造作器物,官立為樣”。宋代沿承前制,設立湖州鑄鑑局,也是秉承傳統,在民間鑄鏡市場指導並規範銅鏡鑄造的式樣和工藝,鑄鑑局自己鑄造一定數量的銅鏡,用作民間作坊的樣式和標準,防止器物造形的隨意性和粗製濫造現象的發生。現今出土的湖州鑄鑑局銅鏡已經揭示了一個歷史事實:湖州銅鏡之所以享譽宋代,不僅僅是民間作坊單方面的努力結果,官府也躋身其中,或大或小地發揮了作用。

湖州石家

在私鑄鏡中兩宋湖州鏡以石氏家族為代表,石家鏡鏡背鑄有“湖州石家”字樣的素面銘文鏡。石氏家族是宋代銅鏡鑄造史上最為有名的私家工坊,以其世代傳藝和家族經營聞名於世。石家鏡在宋代銅鏡中出土量最大、流傳時間最長、覆蓋範圍最廣,在中國銅鏡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並不盛產銅的湖州為何成了銅鏡之鄉?

念二叔

湖州鏡中,有鑄家名號的,以石家鏡為多;石家鏡中,有鑄家排行的,尤以“念二叔”銘鏡為多,湖州石家念二叔鏡應該既是一代名鏡,也是一代名匠。從國記憶體世的湖州鏡分析,“石念二叔”銘的存量最多。截止2001年全日本發現的281枚湖州鏡,“念二叔”達49枚,佔比13。5%。另外在《韓國的銅鏡》收錄的21枚出土湖州鏡中,“念二叔”達12枚,佔比近60%。由此可見,石家念二叔銅鏡已成為當時中國與日本、高麗文化和貿易交流的主要出口產品。念二叔的念取自湖州話“二十”的發音。

明代湖州鏡

明朝建立以後,隨著採礦業和冶金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傳統工匠制度的改革,銅鏡鑄造業在經歷了遼金元的低谷後迎來了又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湖州的能工巧匠們繼承了兩宋時期的鑄造傳統,對紋飾進行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時代風格,使湖州再一次成為全國鑄鏡中心,並持續影響至清代晚期。

明代銅鏡大多形制規整厚重,以圓形為主,流行仿古鏡、素面鏡、吉紋鏡和吉語鏡。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在鏡鈕鑄上製造工匠的姓名。

明代湖州鏡以薛氏所造最為著名。謝肇淛《西吳枝乘》雲:“鏡亦以吳興為良,範金固不殊,其水清冽,能發光也,最知名者薛氏。另外《翥聲遺詩》中明人陸賢《西吳竹枝詞》自注雲:“案:薛,杭人也,而家於湖州。”明人劉沂春編的《烏程縣誌》也說:“湖之薛鏡馳名。薛,杭人,而業於湖,以磨鏡必用湖水為佳。

舊時大家閨秀無緣外出,只能空對鏡子長相恨:“湖州鏡子開爐練,昨日紅顏今皺面。只道鏡子不長情,誰知我面時時變。”倘若遇上意中人,湖州女子便以銅鏡相贈,作為定情信物。

並不盛產銅的湖州為何成了銅鏡之鄉?

清代湖州鏡

湖州薛氏鑄鏡數量最多、質地最好的是薛惠公所造。薛惠公 名晉侯,字惠公,清乾隆(1736-1795)時人,浙江吳興人。從出土的實物看,以方形詩文鏡最著名,鏡背鑄三言加四言或四言銘文,並落款,如:“即虛其中,亦方其外。一塵不染,萬物皆備。湖州薛惠公造”。“如日之精,如月之明,水天一色,犀照群倫。苕溪薛惠公造。”尚有帶柄圓鏡,背面中間刻鑄雙“喜”字,周飾蝙蝠紋,下方刻鑄“湖州薛惠公造”。故宮博物院有多面薛惠公藏鏡,其質量之高,可謂罕見。在清人筆記中,薛晉侯銅鏡與曹素功制墨、吳大展刻字、顧青娘與王幼軍制硯、張玉賢火筆竹器齊名。阮葵生《茶餘客話》載:“

陸子岡

治玉、鮑天成治犀、

朱碧山

治銀、濮謙治竹。……及近時,吳興薛晉侯銅鏡……皆名聞朝野。”與明代

陸子岡

、鮑天成等頂級名家相提並論,可見當年薛晉侯鑄鏡的名氣如日中天。

湖州鏡文化是一個文化寶庫,特別是薛氏詩文方鏡,不僅有諸多文人、名家與之有唱和,更有歷史上的湖州適合人居的人文環境,風光清麗的山水環境的諸多描述,特別是對水的記述,更為傳奇。造就“湖州鏡”之盛名,更有真正清代皇家貢鏡之美譽,底蘊充足,淵源內涵豐富,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發現、考證、研究。

湖州銅鏡館位於太湖漊港景區內,千年等待只為你喔~

標簽: 湖州  銅鏡  鑄鏡  石家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