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懷橘遺親-24孝道故事有感

作者:由 天下雨水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10-12

古文: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譯文:陸績,三國時期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

博學多識

,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詩證: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懷孝小兒心念母,橘藏袖中報乳哺。遺親情深奇袁術,親賢博學隱鴻儒。

陸績懷橘遺親,見於歷史記錄,也有其它人物的類似故事。這個故事意義深度不一般,講一個6歲小兒,可以想到他的母親。懷橘遺親,說明一個人孝道是天生至純,天生具有。正如詩中有明示,孝悌皆天性。

何為天性?天生而成,隨性而生,由命自然而成。

今天我們談一談孝道的天性與小孩的重要的在童年的成長階段。孝道,是我們中國長期以來提倡,並不斷完善的。至古以來,人以孝道為本。孝道的發生,怎麼形成在人的心裡呢?上面說了,天性而成。陸績懷橘遺親,小兒即知道讓他的母親償償橘子味道,說明這份孝道出自陸績心裡真實想法,沒有故意而為,以博取別人的讚許。

陸績懷橘遺親,孝道天成。嬰兒出生,不睜眼即可知道吮吸,這就是天性。這是一個人的食的慾望。成人年(動物)性成熟後,不用別人的教育與示範,即可與異性交配,這是人(動物)的性的本能。很多都知道食慾與性慾,其實我們人類還有一種特殊的天生的慾望,就是我們情慾(感情的寄託),這種情慾最原始的表現就是孝道。對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家庭成員,對自己有感情的所有人。都會產生這種感覺,普遍而講,這就是孝道。

原始的孝道來自血脈和血緣,孩子的生命,來自於父母,受之於父母,成於父母,同時凝聚天地之氣,日月精華。父母的精子與卵子結合,是生命從無到有的突變,而後續的養育,營養,成長,這些更需要天地氣華,基因的分裂與成長。十月懷孕,一旦嬰兒出生,母體的體內養育轉化成體外的養育,這時母親的言談舉止,音容相貌,一舉一動,對孩子更有一種直接的感應,特別在身體面板和氣息上。很多孩子又哭又鬧,一聽父母的聲音,一聞父母的味道,自己就安靜了。這應該是孩子的安全感,首先來自熟悉的環境。血脈和基因的共同感應,估計是最親密的最熟悉的最有同感的環境吧。

人之初,對父母及家庭的親密感,往往來自本人的直接感覺,所以孩子對父母的依靠依戀相信是直接的,是原始的,是無形的,沒有任何私心雜念的。這就是孝道的原始源頭。父母的喜歡愛好,家庭人員的日常表現,特別是母親的行為表現,對孩子是有相當的吸引力。就故事中而言,母親喜歡吃橘子,陸績如果送給母親橘子,他母親是不是更加能親近他呢?母親是不是更加愛護呢?這種親情的表現,是正常的,也是我們原始的孝道。愛人之愛,喜人之喜,人之大道也。

陸績懷橘遺親,父母的本性表現,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在我們講述孝道的故事,相對較多的孝道主角主要是兒子跟母親,這不是故意找問題。這可能與孩子小時候的影響有很直接的關係。在其它孝道故事中,我們講到了父母過世,為什麼要守孝3年。這是孔子的要求,嬰兒3歲,度過了比較危險的養育階段。3歲的孩子,可以自食自立,有自己的眼力和思維了。初為社會中的人,應該是進入社會化的年紀。

在孩子的0-3歲之間,接觸最多的就是母親,古之養育,一直是母乳養育,直到下一個孩子出生。正常也是2-3年,1年的母乳養育是肯定的。這個過程中,母親就像一座山一樣時時守衛著孩子。母親的脾氣表現,對孩子直接產生影響。當然,父母的表現與社會表現,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這需要我們現在人多多關注。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這對孩子影響不好。

同理,父母更多自然表達,對孩子的關心關愛而不是溺愛,過度的愛就是溺愛。孩子餓了,給他吃飯。如果孩子不餓,時時想給他吃飯,這就是溺愛。沒有節制,沒有規律,沒有條件的關心關注孩子,這是父母的不好的表現。

陸績懷橘遺親,人人具有一顆純真的心。人人來自父母,父母來自他父母,孩子成為父母,父母再養育孩子。這麼重複說一件事,說明我們人人都是無中生有,嬰兒成孩子,孩子成大人,大人成老人,老人變成有中歸無去。這個規律說明,我們來到世界上,本來就有一顆真誠的心,孝道的本真,一直在我們的每一個人。讀者朋友,我們可問問自己。現在社會中,由於物質的豐富,資訊的快捷,思想的變化,人們靈性的活躍,使得我們的心底原始的最初的孝道之心,慢慢地變小變冷變得微小,變得沒有了生機,甚至失去了最後的一點的反應和感應。

當今社會,人人名利,名利於世,這沒有什麼不對,只是我們把自己搞得失去了我們的本真,我們最初的孝道之心都泯滅了。這樣的話,我們真的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基石基礎的意義了。說得有些危言聳聽,可能現實就是如此吧。金錢或名利,把我們的慾望越拉越高,物質與精神,享受與思想,越來越分裂。我們的表現行為,也是越來越變化無常,性情乖僻,自己無法控制。

我們可以透過讀書,寫字,觀景,與家人靜心相處,家朋友真心相交,慢慢縫合我們的自己的慾望與現實,虛念與真我的差距。距離越近,感應越強,可以喚醒我們出生時,原始的,率真的,本性的,天性的感覺。

朋友們,人之孝道,天地之初,人人之始,勿忘勿失,真性真義。

標簽: 孝道  陸績  父母  孩子  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