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寶寶吃了就拉,邊吃邊拉,是消化不良嗎?

作者:由 一一媽媽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3-21

寶寶剛出生的前幾個月,常常吃了就拉、邊吃邊拉……啊這,是消化不良還是生病了呢?真是急死……其實這大多數都屬於生理情況,少數才是疾病表現。

寶寶的排便機制與成人有差別

首先,食物從進入消化道到糞便排出,這個時間的長短在不同年齡的人群中是不一樣的。

母乳餵養的寶寶平均是 13 個小時

奶粉餵養的寶寶平均是 15 個小時

成人平均是 18~24 個小時[1]

其次,大腸是透過腸蠕動來排空腸道,把糞便推進直腸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相當敏感,當壓力到達一定閾值(即最大值)的時候(不同人閾值不同,平均相當於糞便量為 25~50 mL),就能引起便意,誘發排便反射[2,3]。寶寶的閾值一般低於成人。

最後,在可以上廁所的情況下,人體的排便反射會把糞便排出體外,如果條件不允許,懂得控制排便的成人和大孩子就會有意識地抑制排便。但對於嬰幼兒寶寶來說,出現排便反射,就會開始排便。

寶寶吃了就拉的生理性因素

1. 進食後大腸會快速蠕動

從我們聞到食物的氣味、咀嚼、吞嚥,消化系統就已經開始了一系列的動作(食管蠕動、胃蠕動、小腸蠕動、大腸蠕動)。聞到香味肚子「咕咕」叫,就是胃腸蠕動發出的聲音。這些蠕動都會直接或間接地讓大腸中的食物殘渣和糞便推向直腸。

其中有一種「動作幅度很大」的蠕動,稱為集團蠕動(進行地很快而且前進地很遠)。集團蠕動最常發生在吃東西后 60 分鐘內,更早一些的集團蠕動可以發生在吃東西后 5 分鐘左右[2,3]。

主要是受這一因素影響,直腸會在吃東西后迅速積累糞便。對於腸道敏感,直腸排便閾值低的人群,特別是小寶寶,就會出現邊吃邊拉、吃了就拉的現象。

2. 腸道擴張、腸脹氣等其它因素也會加快腸蠕動

寶寶吃東西后腸道擴張、食物的推進會導致腹內壓增加,或發生腸脹氣(比如餵奶不當、產氣食物吃多了、吞嚥空氣)等,也會導致腸蠕動增加,出現吃東西后馬上排便的情況。

3. 寶寶進食和排便的時間湊巧碰到了一起

寶寶生理性排便的次數本來就多,特別是母乳餵養的寶寶,每天 10 多次的大便也可以是正常頻率。所以,當寶寶規律地進食,規律地排便,加上食物轉化為糞便排出的時間又短,進食和排便的時間就可能會湊巧碰到一起。

寶寶吃了就拉的疾病性因素

1.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常見的症狀有肚子疼、肚子脹、腹瀉、屁多、腸鳴(肚子發出咕嚕聲)等等,主要表現為寶寶在吃奶後會拉肚子,大便可能量大、有泡沫、呈水樣,還可能是黃色或綠色的大便。

2. 食物過敏

輕微或慢性的食物過敏,可能只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跟食物過敏導致腸蠕動加快和分泌增多有關,相當於給腸子上了「助推 + 潤滑」。同時過敏還會增加腸道的敏感性,導致直腸排便閾值下降。這些也是常見的吃了就拉、邊吃邊拉的原因之一。

3. 胃腸炎

跟食物過敏類似,胃腸炎也會使腸蠕動加快、分泌增多和腸道敏感性增加,從而導致大便次數增多。當寶寶的腸道敏感性增加,直腸排便閾值下降,就可能會表現為吃了就拉、邊吃邊拉。

但胃腸炎更多是以腹瀉、嘔吐、噁心、腹痛、發熱為主要表現,判斷和處理方法可參考「寶寶胃腸炎」。

4. 其他不常見的疾病原因

比如腸道外感染、環境變化和先天性消化吸收不良等,也可以改變腸蠕動頻率,降低直腸排便閾值,除了疾病本身症狀外,同時可伴有吃了就拉、邊吃邊拉的現象,判斷和處理方法可參考「寶寶腹瀉」。

標簽: 排便  寶寶  腸蠕動  閾值  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