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瓷器上的"龍"文化

作者:由 他尋(上海)商貿有限公司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3-22

瓷器上的"龍"文化

瓷器上的龍紋,約在五代之後方才逐漸出現,在此之前,陶瓷之龍紋數量極少,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現的龍紋為甘肅甘谷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紅陶雙耳壺上的龍紋。商周至漢時期均未見陶瓷龍紋出現,至北魏時期僅有一加彩陶龍傳世。隋唐時期出現了特殊的龍耳瓶,瓶耳修長作龍形,以龍首銜住瓶口,無論單耳或是雙耳均是如此。另外白瓷蟠龍博山爐,蓮花瓣下作立體雙龍相交盤龍狀,造型極為特殊。五代時期的越窯器,龍紋常被取為主要的紋飾,裝飾手法亦較精良,在其身上刻劃龍紋,蜿轉有力,造型以全是唐龍之延續。

瓷器上的"龍"文化

五代時期的越窯器,龍紋常被取為主要的紋飾,裝飾手法亦較精良,在其身上刻劃龍紋,蜿轉有力,造型以全是唐龍之延續。

瓷器上的"龍"文化

龍紋的歷史變化

瓷器上的"龍"文化

元代青瓷初仍多作印花龍紋,至青花瓷器燒造成功之後,瓷器上龍紋數量大增。元代龍紋體態輕盈,矯健有力,是其共同特徵,無論是筆繪,或是堆畫,大都呈小頭、細頸,四足露骨有力,而且頭部描繪簡單,所附毛髮亦較鬆散,在整體感覺上,它是野而不馴,具有威猛無比的神力,在傳統信仰上,龍司布雨,故所作龍紋,多為飛天狀,以喻其雲遊四海,以降甘霖。

瓷器上的"龍"文化

明代龍紋與元龍相較,又見變化,明初龍紋頭部變大,較具平衡感,身軀與四肢較為粗壯,毛髮濃密較齊整,整體比率較為勻稱。至明宣德時,五爪龍成為官窯器之標準,龍相亦呈威武端莊。明代中期之後,龍的矯健、威猛氣勢逐漸消失,更加溫馴而無野性,龍身平整缺乏變化。

明晚期之後,龍紋又現另一面貌,有更簡化而趨率真自然之趣味。龍身不再精心描繪,平面無立體感。

瓷器上的"龍"文化

清代龍亦沿明制,以五爪位帝王專用,而且限制極為嚴格。自康熙起,龍之型式又恢復雄偉健碩之態,龍的頭部描繪更加仔細而且繁複。龍的描繪極為精細莊重,燒鹼有粗率潦草之龍紋出現。清代瓷夭矯蜿蜒、龍游天地的那種自由活動的生動感,更像是一種裝飾、象徵的圖案。

瓷器上的"龍"文化

後來龍鳳紋的出現,看似是一個獨立而成的題材,代表著龍鳳呈祥的吉祥寓意,就像“日”與“月”,兩個字的組合,產生了一個新字義一樣。龍鳳紋紋飾題材的瓷器很多,如常見的康熙款五彩龍鳳紋碗、大清年制款白釉暗花龍紋等,其紋飾組成均為龍紋、鳳紋、花卉紋飾和極少數的雲紋。

瓷器上的"龍"文化

標簽: 龍紋  紋飾  描繪  龍鳳  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