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小兒積食及中醫處理方法

作者:由 澳樂媽咪說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8-05

導致寶寶積食的壞習慣有哪些?

1、睡前吃很多。睡前吃很多,不利於消化吸收,容易礙脾胃。

2、幼兒園吃了晚飯,回家還吃。相當於多吃一頓飯。

3、多肉少菜。吃的油膩的肉食,味道重的食物太多。菜吃得太少。

4、長輩讓孩子強吃。長輩憑著個人的感覺強喂強吃孩子。

5、挑食偏食。孩子挑食偏食。

6、猛吃猛喝。看見喜歡的食物猛吃,多吃。

7、遇見不愛吃的飯菜少吃少喝或者不吃不喝。

8、愛吃零食。零食過多,對脾胃也造成一定的負擔。

9、愛吃涼的食物。有的孩子吃的食物太涼,造成脾胃虛寒,不能消化食物,而導致食積。

積食的孩子往往會出現:

1、食慾不振、厭食,有時會噁心、嘔吐。

2、肚子脹熱、胃部不適、噯氣酸腐

3、睡眠不安。寶寶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咬牙。所謂食不好,睡不安。經常4、不明原因的哭鬧。

5、手腳心發熱、口臭、甚至引起孩子發燒。

6、大便乾燥或酸臭、矢氣臭穢

7、舌苔白且厚、或者略微黃膩。

寶寶積食如何調整?

1)按摩方法

1、捏捏療法

讓孩子俯臥在床上,家長用拇指橈側緣頂住脊柱面板,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面板,沿著督脈以及兩旁的膀胱經,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橈側頂住面板,拇指前按,兩指同時用力提拿面板,雙手交替捻動向前,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稱之為“捏三提一法”。每晚一次,每次捏3-5遍,多了可以到10遍。

2、揉中脘

中脘穴在胸劍結合部與肚臍連線的中點。

家長用手指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呈順時針按揉,稱為揉中脘。揉中脘大約3~5分鐘。接著再用兩個手掌疊放在一起放在中脘穴上,自中脘下直推到肚臍,稱為推中脘。推中脘大約100次。每天兩到三次。

3、摩湧泉

足底心即是湧泉穴。家長以拇指壓按湧泉穴,旋轉按摩50-100下,每日兩次。

2)常用中成藥

1、小兒化食丸:

當寶寶貪食受涼後,引起肚腹脹滿,噁心嘔吐、煩躁口渴、舌苔黃厚、大便乾燥時,可服用小兒化食丸。用量參考:1歲,成人1/5用量。2~3歲成人1/4用量,3歲以上成人1/3用量,5歲以上,成人1/2用量。以下與此相同。

2、保和丸:

用於食積化熱,口苦口臭,大便乾結。

3、大山楂丸:

用於各種食積。

3)常用消食方法

炒山楂消肉食食積:

吃肉太多,食慾不振,呃逆嘔吐,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後研成細末,每次15克,用溫開水送服,每日兩次。

焦三仙消麵食食積:

吃麵食過多,厭食、腹部難受,可用炒神曲30克、炒炒山楂10克、麥芽10克,水煎服,一天一次,分1~3次服完。

山藥米粥健脾消食:

小兒脾胃虛弱,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可以用山藥米粥調補脾胃,滋陰養液。做法:取幹山藥片50~100克,小黃米50~100克,陳皮10g。將大米、陳皮淘洗乾淨,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

4) 其他緩解的小方法

1、戶外運動:

堅持讓孩子做戶外活動。天氣冷的話,可選擇太陽好,風輕的時候,每天讓孩子出去活動半小時到一小時。適當活動,可以讓氣血流暢,所謂氣血流通就是補。身體活動了,脾胃也健,有助於消化,減少食積。

2、飯後散步:

吃完飯後,帶著寶寶溫和地散步半小時到一小時。

標簽: 中脘  食積  脾胃  積食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