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作者:由 鯤鵬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0-01-16

須彌山

須彌山一詞源自婆羅門教,後被佛教引用。

傳說在須彌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須彌山由四寶(金、銀、琉璃、水晶)構成,高84000由旬(約110萬公里),山頂為帝釋天,四面山腰住著四天王天。

根據《長阿含經》所說,須彌山北為北俱蘆洲、東為東勝神洲、西為西牛賀洲、南為南贍部洲。(我們所在的地方為南贍部洲)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系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一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

此世界乃是為六趣二十五有界的有情作依止,相對於有情世間,稱為器世間。

每一世界中,底為風輪,風輪之上是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構成了大地。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相傳須彌山有八山八海圍繞。周圍由四寶所構成,北面為黃金、東面為白銀、南面為琉璃、西面為頗梨。而須彌山四方的虛空色,也由這些寶物所反映。

諸比丘,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宮殿……

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諸宮殿,帝釋所住。三十三天,向上一倍,有夜摩諸天宮殿住。其夜摩天,向上一倍,有兜率陀諸天宮殿住。。。。。如是之處,如是界分,眾生所住,若來若去,若生若滅,邊際所極,是世界中,諸眾生輩,有生老死墮在……。

須彌山世界體系從最低層地獄開始,向上透過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此為三界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欲界

,在色界之下,包括六慾天、人間和地獄等。所謂欲,就是情慾、色慾、食慾、淫慾等各種慾念。

居住在“欲界”的眾生,從下往上,又可分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六種,而“色界”與“無色界”的眾生均屬於天人道,稱為“六道”。六道是按照眾生種類或者說叫業力或者叫果報的不同區分的。

色界

,在此界中,已遠離食、色之慾,但還未脫離質礙之身,所謂色即有質礙之意。雖無慾,卻仍有形,有相,有物質的世界,即色界。

色界天共分二十二層,每高一層,對色之著就減一分,因色著所造諸業就輕一分,所得福報就多一分。

無色界

,在色界之上。此界無形體,無物質,但存識心。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安至展廳的設計也正應和了這樣一種化境的體現。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圖片來源 棟棲建築

高聳的空間能讓人產生強烈的敬畏感,成為一個沒有邊界的空間,又從上而下懸掛了很多空間分割面,為展廳搭建了一個虛空輕盈的拱頂,越接近中心,拱頂越高。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圖片來源 棟棲建築

展廳裡營造出的波在放射的過程中會與空間中的立柱相遇,如同波與波撞在一起,兩個小小的宇宙軌跡相交。

在地面上畫的圓象徵著宇宙、星系、萬物,然而又跟建築中原有的元素結合在一起。

在最新的概念店體驗流程中,我們也借“須彌山”百貨商店的主題,表達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文化的融合。

希望在“安至”這一空間與時間中,眾生皆各得其所,增長歡喜。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身處其中,人會產生一種很強的肅穆感、秩序感、儀式感。隨室內光影變化,每個觀者的視野不斷在外界與自身間切換,虛與實的界線一點點溶解,直至消逝。

須彌山也是宗教藝術的經典主題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柬埔寨吳哥寺的壁畫中,有須彌山攪動乳海的史詩級故事。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攪動乳海》壁畫區域性

壁畫的內容取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經典故事《攪動乳海》,這個情景在吳哥窟的浮雕中反覆出現,它是一場神與魔的大戰。

傳說中的長生不老甘露藏在乳海中,阿修羅與天神兩派達成協議,以神蛇的身體為槓桿,合力攪動乳海,平分甘露。經過翻騰,露出種種寶物,最後出現的是天醫,手持不死甘露。

阿修羅與天神爭奪著甘露,終於毗溼奴出現,用海水幻化成美女,引走阿修羅,天神才得以拿走長生不死的甘露。

中國文化|須彌山 眾生所住,若來若去

《攪動乳海》壁畫區域性

正在眾天神們享用甘露的時候,有個阿修羅假混入其中,也喝了一口甘露,甘露還在口中,尚未下肚,被太陽神和月亮神發現,向毗溼奴報告了此事。

毗溼奴取下了惡神的頭顱。因為喝了一口不死甘露的頭卻得到了永生。

傳說這顆頭因此對日和月恨之入骨,無休無止的追逐著日月,偶爾把他們吞進喉嚨,成了柬埔寨神話裡日蝕和月蝕的由來。

由此可見,須彌山體系確實不僅是佛教宇宙觀的一種表達,它描述了宇宙的結構。這種結構呈現於多維度的各個世界。

標簽: 須彌山  甘露  色界  世界  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