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作者:由 張敬信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0-08-14

張敬信:【高等數學】二重積分化累次積分方法

一、

二重積分的理解

二重積分的一般表示如下:

I = \iint\limits_D f(x,y) \mathrm{d} \sigma

它最佳的理解方式是——平面薄片的質量,即平面薄片佔據平面區域

D

, 在點

(x,y)

處的面密度為

f(x,y)

,整個平面薄片的總質量就是將

f(x, y)

累積遍整個平面區域

D

當然,二重積分也是一個“分割、近似、求和、取極限”的過程,將該過程壓縮成一步到位,就是“二重積分”運算:

\lim\limits_{\lambda \to 0} \sum\limits_{i=1}^n f(\xi_i, \eta_i) \Delta \sigma_i \triangleq \iint\limits_D f(x,y) \mathrm{d} \sigma

注1

\lambda

取所有

\Delta \sigma_i

直徑的最大值,該極限比一般極限要複雜的多(多了對任意分割);

注2

:經過該過程,二重積分已經是一個精確值(不均勻平面薄片的精確質量)了;

注3

:既然是任意分割,在直角座標系下,按水平豎直分割,則微元面積

\mathrm{d} \sigma = \mathrm{d} x \mathrm{d} y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所以,二重積分也寫為:

 \iint\limits_D f(x,y) \mathrm{d} \sigma = \iint\limits_D f(x,y) \mathrm{d} x \mathrm{d} y

二、

計算二重積分的基本原理

直角座標下的二重積分

二重積分是

f(x, y)

在區域

D

上累積而得,而且與累積路徑無關(二重積分定義保證),也就是說怎麼累積遍下圖中的小原點都是可以的: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那就選擇一種規則的累積法:先豎著累積“小細帶”,對每個

x

,把所有的

y

累積起來,記為

A(x) = \int_{y_1(x)}^{y_2(x)} f(x,y) \mathrm{d} y

再把所有“小細帶”橫著累積起來,得到

I = \int_a^b A(x)\mathrm{d}x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於是,

\begin{eqnarray*} I = \iint\limits_D f(x,y) \mathrm{d} \sigma &=& \int_a^b \Big[ \int_{y_1(x)}^{y_2(x)} f(x,y) \mathrm{d} y \Big] \mathrm{d} x \\ &\xrightarrow{換個寫法}& \int_a^b \mathrm{d} x \int_{y_1(x)}^{y_2(x)} f(x,y) \mathrm{d} y \end{eqnarray*}

當然換個方向考慮(先橫著累積,再豎著累積)也是可以的,就得到:

\begin{eqnarray*} I = \iint\limits_D f(x,y) \mathrm{d} \sigma &=& \int_c^d \Big[ \int_{x_1(y)}^{x_2(y)} f(x,y) \mathrm{d} x \Big] \mathrm{d} y \\ &\xrightarrow{換個寫法}& \int_c^d \mathrm{d} y \int_{x_1(y)}^{x_2(y)} f(x,y) \mathrm{d} x \end{eqnarray*}

綜上,二重積分轉化為累次積分,是將不方便直接計算的二重積分轉化成方便計算的做兩次定積分。

2. 極座標下的二重積分

注意,影響上述計算的只有被積函式和積分割槽域的表示式。那麼,若積分割槽域或被積函式在直角座標系下,仍不方便計算呢?比如帶

x^2+y^2

項。那就再轉化為極座標系下就方便計算了。

比如,這樣一個區域: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用直角座標

x, y

表示很困難,但換成極座標則是非常簡單的“矩形”:

\theta \in [\alpha,\beta], \quad \rho \in [a,b]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所以,在極座標系下,既然積分割槽域可以任意分割,那就按原點射線、圓環方向分割。此時,微元面積

\mathrm{d} \sigma

怎麼計算?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注意到,微元

\mathrm{d} \sigma

很小,則圓弧邊可近似看成直線,該面積可近似按“長×寬”來算:

\rm{d} \sigma \approx \rho \rm{d} \theta \cdot \rm{d} \rho

其中,

\rho \rm{d} \theta

就是那段弧長,這裡雖然是

\approx

,但二重積分過程(分割、取極限)就能變成

=

因此,就有了二重積分化極座標公式:

\iint\limits_D f(x,y) \mathrm{d} \sigma = \iint\limits_{D

其中,

D

D

的極座標表示。

:實際上從直角座標系到極座標系的轉化,是做了一種變換:

\left\{ \! \begin{array}{l} x = \rho \cos \theta \\ y = \rho \sin \theta \end{array} \right.

\iint\limits_D f(x,y) \mathrm{d} \sigma = \iint\limits_{D

其中,該變換的雅可比行列式恰好等於

\rho

而已:

\frac{\partial (x,y)}{\partial (\rho ,\theta )} = \begin{vmatrix} \frac{\partial x}{\partial \rho} & \frac{\partial x}{\partial \theta} \\ \frac{\partial y}{\partial \rho} & \frac{\partial y}{\partial \theta} \end{vmatrix} = \rho

三、二重積分化累次積分的通用方法

根據前文原理:二重積分是在一塊二維的積分割槽域上,對被積函式做累積;無論採用哪種二重積分化累次積分的方式,關鍵是要

把積分割槽域用兩個積分變數的範圍“精確”的表示出來。

一旦表示出來,順手就能寫成累次積分,二重積分的計算就只剩下計算兩次定積分。

兩個積分變數的積分割槽域,一定可以用這兩個變數的範圍“精確”表示出來,誰在先誰在後都行,這樣就必有兩種表示法:以直角座標為例,就是

• 先

x

y

• 先

y

x

這兩種表示也保證了,二重積分必能按兩種方式轉化為累次積分。

這兩種表示的規則也很統一和簡單,找到兩個變數的變化範圍即可:

先看變數的範圍是數值範圍是: [最小值,最大值];

後看變數的範圍是: [小的一側曲線,大的一側曲線];

若某一側曲線不能統一寫為一個表示式,則對“先看變數”分段處理

這個規則同樣適用於極座標,當然極座標下的變數的“大和小”需要專門學會區分。

極座標下,積分割槽域也用直角座標來畫,從極座標的角度來看即可。

角度

\theta

,從

0

度(

x

軸正向)逆時針到

2 \pi

,來看從小到大(用過原點的射線,角的終邊衡量);

極徑

\rho

,代表的是點到原點的距離,所以是從原點(最小極徑

=0

),到外側圓環來看從小到大。具體操作在角度

\theta

的兩條射線(終邊)輔助下,從小的一側曲線到大的一側曲線,就是從內圈曲線,到外圈曲線。

以上原理非常簡單,你只需要記住上述原則(已加粗),會正確地區分積分變數的大和小。

四、例題演示

下面用兩道例題,幫你學會該方法。為了清楚,我寫了很囉嗦的解釋,上手之後只寫每步結果就很簡潔了。

例1

計算

\iint\limits_D xy \,\rm{d} \sigma

, 其中

D

為拋物線

y^2=x

與直線

y=x-2

所圍成的區域。

:(1) 先畫出積分割槽域

D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2) “精確”表示區域

D

方法一

:先

y

x

“先看變數”

y

是數值範圍:[最小值, 最大值],

y

是下邊小上邊大,最小值在

A

(1,-1)

處取到,最大值在

B

(4,2)

處取到,故

y \in [-1,2]

看一下所確定的範圍: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可見,從

y

軸方向來看,積分割槽域

D

落在這兩條橫線中間。

“後看變數”

x

範圍是:[小的一側曲線,大的一側曲線],

x

是左側小右側大,所以是從左側曲線

\widehat{AOB}

到右側曲線

\overline{AB}

左側曲線

\widehat{AOB}

的表示式為:

y^2=x \xrightarrow{變形} x = y^2

右側曲線

\overline{AB}

的表示式為:

y=x-2 \xrightarrow{變形} x = y+2

於是,

x \in [y^2, y+2]

注意:下方直線

#FormatImgID_89#

,上方直線

#FormatImgID_90#

, 左側曲線

#FormatImgID_91#

, 右側曲線

#FormatImgID_92#

, 恰好確定積分割槽域

#FormatImgID_93#

, 即所謂的積分割槽域

#FormatImgID_94#

“精確”表示。

因此,二重積分可化為如下的累次積分:

\iint\limits_D xy \,\rm{d} \sigma =\int_{-1} ^2 \rm{d} y \int_{y^2}^{y+2} x y \rm{d} x

方法二

:先

x

y

“先看變數”

x

是數值範圍:[最小值, 最大值],

x

是左邊小右邊大,最小值在原點

(0,0)

處取到,最大值在

B

(4,2)

處取到,故

x \in [0,4]

看一下所確定的範圍: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可見,從

x

軸方向來看,積分割槽域

D

落在這兩條豎線中間。

“後看變數”

y

範圍是:[小的一側曲線,大的一側曲線],

y

是下方小上方大,所以是從下方曲線

\widehat{OA}+\overline{AB}

到上方曲線

\widehat{OB}

顯然,下方曲線

\widehat{OA}+\overline{AB}

不能統一用一個表示式表示,所以必須對

x \in [0,4]

分段,要以

A

點作為分界點,注意到

A

點座標為

(1,-1)

, 故

x \in [0,4] = [0,1] \cup [1,4]

再給圖形增加

x=1

輔助線,積分割槽域

D

也被分為

D_1

D_2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i) 對

D_1

區域,

x \in [0,1]

y

小的一側曲線為

\widehat{OA}

, 其表示為

y^2=x \xrightarrow{變形} y = -\sqrt{x}

y

大的一側曲線為

\widehat{OC}

, 其表示為

y^2=x \xrightarrow{變形} y = \sqrt{x}

y \in [- \sqrt{x}, \sqrt{x}]

(ii) 對

D_2

區域,

x \in [1,4]

y

小的一側曲線為

\overline{AB}

, 其表示為

y=x-2

y

大的一側曲線為

\widehat{CB}

, 其表示為

y^2=x \xrightarrow{變形} y = \sqrt{x}

y \in [x-2, \sqrt{x}]

因此,二重積分可化為如下累次積分:

\iint\limits_D xy \,\rm{d} \sigma =\int_0 ^1 \rm{d} x \int_{-\sqrt{x}}^{\sqrt{x}} x y \rm{d} y + \int_1 ^4 \rm{d} x \int_{x-2}^{\sqrt{x}} x y \rm{d} y

(3) 計算(略)。

:實際中不用特意區分,直接“先

x

y

”,若不好算(需要分段或求積分困難),再“先

y

x

”即可。

例2

在極座標下交換積分次序:

I = \int_{ - \frac{\pi }{4}}^{\frac{\pi }{2}} {\rm{d}} \theta \int_0^{2\cos \theta } f(\rho \cos \theta ,\rho \sin \theta )\rho {\rm{d}}\rho

:(1) 積分割槽域為“先

\theta

\rho

”表示:

\theta \in \big[ -\frac{\pi}{4}, \frac{\pi}{2} \big], \quad \rho \in [0, 2 \cos \theta]

(2) 在直角座標系畫出積分割槽域

D

先處理邊界曲線:

\begin{eqnarray*} \rho=2\cos \theta &\xrightarrow{變形}& \rho^2=2 \rho \cos \theta \\ &\xrightarrow{變形}& x^2+y^2 = 2x \xrightarrow{變形} (x-1)^2+y^2=1 \end{eqnarray*}

再結合

\theta

的範圍,得到積分割槽域

D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3) 改用“先

\rho

\theta

”表示

\rho

最小值是

0

(原點),最大值在點

(2,0)

處為

2

,故

\rho \in [0,2]

新增

\rho=0

(原點)和

\rho=2

輔助線,並標記若干點: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theta

要從小的一側曲線(負角度一側,是

\overline{OB}+\widehat{BA}

), 到大的一側曲線(是

\widehat{OA}

)。

顯然,

\overline{OB}+\widehat{BA}

不能統一用一個表示式

\theta = \theta_1(\rho)

表示,所以,必須對

\rho \in [0,2]

進行分段。要以

B

點對應的

\rho

值作為分界點,注意到

B

點座標為

(1,-1)

, 故

\rho \in [0,2] = [0, \sqrt{2}] \cup [\sqrt{2}, 2]

再給圖形加上

\rho = \sqrt{2}

輔助線,該輔助線也將積分割槽域

D

分為

D_1

D_2

如何從幾何的角度理解二重積分到累次積分的轉化?

(i) 對

D_1

區域,

\rho \in [0, \sqrt{2}]

\theta

小的一側曲線為

\overline{OB}

, 其表示為:

\theta = - \frac{\pi}{4}

\theta

大的一側曲線為

\widehat{OC}

, 其表示為:

\rho=2 \cos \theta \xrightarrow{變形} \theta = \arccos \frac{\rho}{2}

\theta \in \big[- \frac{\pi}{4}, \arccos \frac{\rho}{2} \big]

(ii) 對

D_2

區域,

\rho \in [\sqrt{2}, 2]

\theta

小的一側曲線為

\widehat{BA}

,其表示為:

\rho=2 \cos \theta \xrightarrow{變形} \theta = -\arccos \frac{\rho}{2}

\theta

大的一側曲線為

\widehat{CA}

,其表示為:

\rho=2 \cos \theta \xrightarrow{變形} \theta = \arccos \frac{\rho}{2}

\theta \in \big[- \arccos \frac{\rho}{2} , \arccos \frac{\rho}{2} \big]

因此,原二重積分可化為如下累次積分:

I = \int_0^{\sqrt 2 } {\rm{d}}\rho \int_{ - \frac{\pi }{4}}^{\arccos \frac{\rho }{2}} f(\rho \cos \theta ,\rho \sin \theta )\rho {\rm{d}}\theta + \int_{\sqrt 2 }^2 {{\rm{d}}\rho } \int_{ - \arccos \frac{\rho }{2}}^{\arccos \frac{\rho }{2}} f(\rho \cos \theta ,\rho \sin \theta )\rho {\rm{d}}\theta

參考文獻:

《高等數學》,同濟版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

標簽: 二重積分  曲線  積分  一側  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