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研讀《易經》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怎麼研讀,怎麼從中體會?學習?

作者:由 包賽宇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5-02-01

研讀《易經》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怎麼研讀,怎麼從中體會?學習?小琪2015-02-04 14:25:32

關於《易經》應該怎麼學習,研讀的問題,每個人學習易經的方法可能都不太一樣,我是從命理學開始入手的。

從八字開始學習,我們對人的命運軌跡漸漸有所認識,很多莫名的事情也得到了解釋。以前也年少氣盛覺得“我命由我不由天”,現在發現真的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來莫強求”。易經裡有很多道理,我體會最深的就是順應天命這四個字。古時的聖賢說“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現在的人卻覺得算命是迷信。

很多人對天命有所誤解,以為信命就是認命。其實認命是不懂天命,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一句就強調個人要積極上進。我看過命格中等的人獲得了與之八字不匹配的大量財富,後來去他家一看,人家那風水真是太好了。但是能調整這個風水不是隨便找個風水師就可以,一個不積極,品行差的人根本沒有那個緣分遇到一個好的風水師去幫他。這個人很認真地去生活才能修到自己的緣分,找到一個能在根本上幫他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後通過後天的調整去改善自己的人生,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當然符法、風水也不是萬能的,有些事情是無解的,知道以後要懂得如何面對。這是佛法的部分了,就不去多說。

易經裡八八六十四卦,包含世間萬事萬物,這六十四個卦象就是解釋這個世界的六十四個密碼,而這個大千世界的種種事物就在這六十四個密碼裡,不會有第六十五個。這個卦象蘊含的道理有時會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某件事中忽然浮現在腦海,然後知道怎麼做才符合這個世界的規律,對我在算命外的事情都是有所指導的。

研讀《易經》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怎麼研讀,怎麼從中體會?學習?劉喜飛2015-02-04 23:52:41

瀉藥

研讀,至少要先讀一讀吧。

研究著帶著問題讀,多讀幾遍。就不會問題這個問題了。

研讀《易經》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怎麼研讀,怎麼從中體會?學習?自然的聯合2015-06-03 16:46:05

西方心理學家榮格著名的《易經》英文序,對如何研讀《周易》會很有啟發:

“我不懂中文,而且也從未去過中國,但我可以向我的讀者保證,要找到進入這本中國思想鉅著的正確法門,並不容易,它和我們思維的模式相比,實在距離得太遠了。假如我們想徹底瞭解這本書,當務之急是必須去除我們西方人的偏見。比如說:像中國人這樣天賦異稟而又聰慧的民族,居然沒有發展出我們所謂的科學,這真是奇怪。事實上,我們的科學是建立在以往被視為公理的因果法則上,這種觀點目前正處在鉅變之中,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無法完成的任務,當代的物理學正求守成。因果律公理已從根本處動搖,我們現在瞭解我們所說的自然律,只是統計的真理而已,因此必然會有例外發生。我們還沒有充分體認到:我們在實驗室裡,需要極嚴格的限制其狀況後,才能得到不變而可靠的自然律。假如我們讓事物順其本性發展,我們可以見到截然不同的圖象:每一歷程或偏或全都要受到機率的干擾,這種情況極為普遍,因此在自然的情況下,能完全符合律則的事件反倒是例外。

正如我在《易經》裡看到的,中國人的心靈似乎完全被事件的機率層面吸引住了,我們認為巧合的,卻似乎成了這種特別的心靈的主要關懷。而我們所推崇的因果律,卻幾乎完全愛到漠視。我們必須承認,機率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人類費了無比的精神,竭力要擊毀且限制機率所帶來的禍害。然而,有機率實際的效果相比之下,從理論上考量卻得的因果關係頓時顯得軟旨無力,賤如塵土。石英水晶自然可以說成是種六面形的角柱體——只要我們看到的是理想上的水晶,這種論述當然非常正確。但在自然世界中,雖然所有的水晶確實都是六角形,卻不可能看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水晶。可是,中國聖人所看到的卻似乎是真實的,而非理論的形狀。對他來說,繁富的自然律所構成的經驗實體,比起對事件作因果的解釋,更要來得重要。因為事件必須彼此一一分離後,才可能恰當地以因果處理。

《易經》對待自然的態度,似乎很不以我們因果的程式為然。在古代中國人的眼中,實際觀察時的情境,是機率的撞擊,而非因果鍵會集所所產生的明確效果;他們的興趣似乎集中在觀察時機率事件所形成的緣會,而非巧合時所需的假設之理由。當西方人正小心翼翼地過濾、較量、選擇、分類、隔離時,中國人情境的圖象卻包容一切到最精緻、超感覺的微細部分。因為所有這些成分都會會聚一起,成為觀察時的情境。”

研讀《易經》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怎麼研讀,怎麼從中體會?學習?知呼小築2016-04-09 10:26:37

對於《易經》的研讀,分為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瞭解易經演變過程,從先天到後天八卦經歷什麼歷史性的變化,後天六十四卦的卦辭是後期編撰加上的,所以學習《易經》其實還要看其它書籍加以補充。

推薦先看二十四史 史記部分熟悉《易經》演變時的歷史環境,然後研讀孔子《十翼》,《十翼》中對於卦辭有很透徹淺顯的解釋非常容易理解,最後再系統學習《周易》。

提醒開始不要抱著學個三五天就自己起卦,這樣的心態會影響你對於《易經》的理解。

研讀《易經》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怎麼研讀,怎麼從中體會?學習?知乎使用者2017-02-23 16:43:28

《易經》的前世今生

研讀《易經》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怎麼研讀,怎麼從中體會?學習?

研讀《易經》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怎麼研讀,怎麼從中體會?學習?

《周易》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自漢代開始就被奉為“群經之首”,一直到清代編修的《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頭一部就是《易經》。

我想,一本書的文化地位如此之高,除了2500年之久的成書歷史,應該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單從學術角度講,我可能沒這個資格胡說八道,但從歷史演變來說,我倒是可以做做功課。

伏羲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具體哪三皇,不好說,學術界至今也沒有定論,總之就是上古時代的第一個皇帝。

歷史記載,伏羲很聰明,不僅是個科學家,發明了鑽木取火,還是個老中醫,嚐遍百草,最不可思議的是,在那個物質極度貧乏的時代,他竟然還是個哲學家。

一天,伏羲的老婆兼妹妹女媧,沒錯,就是那個娘娘女媧,又到河邊捏人去了。伏羲一個人無聊,撫弄著古琴坐在方壇之上,抬頭看看天,低頭看看地,閉眼凝神聽八面來風,於是畫了 “—”,我們叫“陽爻”,又畫了“--”,我們叫陰爻,代表“日”、“月”,即“易”。按照每三爻一卦的畫法排列組合,於是有了“八卦”。

要知道那是大約6000年前,當時是沒有文字的,溝通全部要用吼,伏羲用兩個符號的不同組合來代表不同含義,不禁讓人讚歎古人的創造力,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二進位制嗎?!

姬昌

轉眼間,過了2000年,到了商朝。“易”作為一門神學,被用於解釋當時人類無法解釋的一切自然現象,神奇的是,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兒。

當時西周還只是一個諸侯國,但因為國力太過強大,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侯,也就是姬昌,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想想也有點害怕,於是就把姬昌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七年。

在牢裡的這段時間,姬昌倒是也沒閒著,夜晚望著窗外的星空出了神,隨手撿起石頭在地上畫起了八卦,還給他們分別起了名字,乾、坤、離、坎、震、艮、巽、兌,後來覺得八個不太夠用,便兩兩排列組合,生出八八六十四卦,我們叫“後天八卦”,還貼心地為每一卦作了註解,我們叫“卦辭”。

後來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猜到了,姬昌出獄之後,成了一代明君,史稱周文王,獄中的科研成果也沒有浪費,收錄整理成了《周易》,聽說,他的兒子周公也有參與,沒錯,就是那個解夢的周公。

孔子

一眨眼,又過了500年,正逢春秋亂世。這時候出現了一位聖人,孔子,他認為社會動亂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於是修訂《詩》、《書》、《禮》、《樂》,以“克己復禮”為大任,可惜讀到《易》已是晚年,於是有了“假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慨。

想來那時孔子應該已經周遊列國歸來,身心疲憊,兒子西去,自己也年近70歲。初見《易》愛不釋手,如痴如醉,把編結簡冊的牛皮線繩都磨斷了三次,於是毅然決定把這本書也納入自己的工作計劃。奈何自己時日不多,望著手中扔不掉的柺杖,眼淚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只能把這件事情託付自己的弟子。

沒幾年,孔子駕鶴,終年73歲。當然,弟子們也沒有讓他老人家失望,終於在戰國時代交上了作業,共七篇十翼:《彖傳》、《象傳》、《繫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中,《彖傳》、《象傳》、《繫辭傳》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統稱《易傳》,後世把它收入了《易經》。

我們現在說的《易經》,理論上還包括已經失傳的《連山易》和《歸藏易》,但實際上傳世的就只有《周易》和《易傳》的合集。

要問有何用?

《易傳·繫辭上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再問怎麼用?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還問?

你知道的太多了……

標簽: 易經  我們  機率  伏羲  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