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羅經說略——磁針的起源與羅盤的成型

作者:由 周莊狂鶴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4-21

羅經說略——磁針的起源與羅盤的成型

市面上講風水羅盤(經)的書很多,加上沒有刊號的恐怕不下百餘種,但內容大同小異。很多所謂的羅經秘笈、內部資料等,大都複製貼上了《青囊奧語》《羅經解定》《羅經透解》《羅經指南撥霧集》等有參考價值的古籍。其本質區別,只不過是謀篇章節與表達方式不同罷了。有些講羅盤的書,竟然將指南針與指南車混為一談;也有考證羅經起源的,搞不清司南磁石原理的;更有甚者,不知羅經正針(地盤)與縫針(天盤)之先後;特別是那些個不願下功夫考證,又想靠篡改羅經古籍賣書者,他們竟然“開宗立派”,自解羅經,長此以往,楊曾郭廖之古法確有作古之嫌。

近來,筆者閒坐小窗閱羅經有重大發現,講羅經的書大都注重用法,卻極少關心其起源與形成過程。正因如此,“羅經解定”雖解而未定,“羅經透解”也是解而不透。所以,只有從源頭上探究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羅經原旨。

羅經說略——磁針的起源與羅盤的成型

指南車與指南針原理不同

指南針與指南車沒關係

風水羅盤自然有不同的形制,但不論三合盤或三元盤,不論金鎖盤或奇門盤,不論是定製木盤或是新式盤,無一例外,都需要用指南針定方位,所以安裝磁針,也成為了製作風水羅盤的核心技術。羅經天池內有一條紅線或黑線指向南北,這條線就是“子午線”,撥動轉盤讓子午線歸位,便可定南北。方位確定了,天干地支與八卦的空間體系就定了,構建了空間體系,干支與節氣對應的時間體系就有所依附。如此,羅盤就將天文與地文納於一體,所以說羅盤包羅永珍、經緯天地,又因為羅盤所勘察的是人文,又說它中通人和,以利萬事。天文、地文、人文能否有機統一,全繫於一枚小小的磁針。

那指南針何時應用於羅盤呢?王道亨等認為,羅經之制,軒轅創其始,周公尊其法,指南針方位分定。然後排先天十二支,八干與四維[1]。周公用指南針定方位的說法是否可靠,這就要從指南針起源說起。

按照王道亨的說法,西周初期人們就已開始用指南針定向。為什麼這麼說,原因很簡單,王道亨以為,指南針與指南車原理一致,說指南車就運用了指南針原理。文獻記載,20世紀初,國內外學者開始著手研究指南針,一些學者誤以為指南針的前身為“指南車”,許多關於風水羅盤的書籍,也沒考證指南車的運作原理,仍舊照搬指南針最先應用於指南車的說法。

如《精解中國羅盤36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國羅盤秘笈全書》(線裝書局)、《如何看羅盤》等一些註解羅經的書籍,他們之所以混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先秦文獻中提到“指南車”,如黃帝戰蚩尤就借用了指南車,且指南車與南針一字之差;二是指南針與指南車的目的一致,都是為了定向[2]。就定向原理而言,又有兩種說法:一說指南車實現方向指辨依靠的不是磁性,而是利用機械互相傳動的原理;另一說,既然指南車在造於漢之前,所以它靠機械傳動的可能性不大,應該是靠測日影(立標杆)而指南的[3]。

可問題是學者們提出的立標杆指南的實驗並不完善,以此立論,顯然有些牽強。直到2016年,《新京報》刊登“國博藏“司南”復原件誤解歷史?”一文,才結束了這場爭論。文章稱:“國家博物館根據《三國志》注引《魏略》和《宋史輿服志》所載造法複製的指南車模型。它的機械原理是利用齒輪的傳動作用,在車子改變方向時前轅隨之轉動,後轅繩索提落,變換齒輪系的組合,使車上木人保持既定方向。但車輪的旋轉要有一定規律;必須是以一個車輪為中心,另一個車輪為半徑的就地旋轉,才能使木人所指不誤”[4]。

換句話說,指南車執行靠齒輪的傳動作用,與指南車沒有任何關係。此結論得證後,《羅經指南撥霧集》(華齡出版社)、《羅盤詳解》(中央編譯出版社)等書籍及時修正了指南針的起訖時間。本世紀初,註解羅盤的諸多書籍不再糾纏這一問題。至此,羅經磁針與指南車總算撇清了關係。

羅經說略——磁針的起源與羅盤的成型

司南磁勺

指南針與司南磁勺有關

既然羅經的磁針與指南車無關,自然而然司南磁勺成了其起源之焦點。有關磁石的大量記載中,就有司南磁勺指南之說。歷史書稱:“中國很早就認識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戰國時人們利用磁石做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其實,磁石的記載始見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戰國時期從事占星、筮算的方士們就利用磁石設計出了多種方術。秦代方士提出了磁石門方案,進一步博得秦統治者的信任。西漢方士為漢武帝表演鬥棋,一時獲得了榮寵;秦漢以來,方士將各種方術與儒家學說相結合,與風水、喪葬等禮俗文化等結合。在此過程中,不斷積累知識,發現了磁性指向技術,司南就是其一,然而司南體較為笨拙,不便於隨身攜帶,經過改良,方士們還發明瞭更好用的羅盤指南針,逐漸成了方士和風水師的必備工具。

說到指南針的起源,首先要必須明確,天然磁石(磁石勺)在何時成功應用於司南;其次,確定磁石勺被磁針代替的時間也很關鍵。然磁針的起源存在“秦漢磁石勺說”和“唐末磁針說”兩種觀點。據《韓非子·有度篇》所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東漢王充在《論衡·是應篇》補充道:“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但學者對指南針起源秦漢的說法,又有不同的觀點。

先有歷史學家張蔭麟提出“指向器”說,再有如何確定古書記載的“司南”究竟是不是磁性指向裝置之質疑。文獻記載,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一批學者開始試著復原司南,王振鐸先生就是代表人物之一[5]。王振鐸復原司南還參考了漢代地盤的形狀,在銅地盤上放置一個有磁性的勺,構成了司南的造型,其形制與安徽汝陰侯墓出土的漢代術家用於占卜的式盤一致,地盤內圓外方,中心圓面下凹。可遺憾的是,王振鐸製作的司南磁勺柢(柄)並非每次都指向南方。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些科普愛好者開始對“司南”復原件質疑。言外之意,磁石勺能不能定向還是個問題。

對羅盤磁石勺能否定向的諸多質疑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杓酌”之辯。學者孫機認為:在更古的北平歷史博物館舊藏殘宋本《論衡》中,“司南之杓”應該是“司南之酌”。“‘酌’的意思是行、用之意,為動詞。因此“司南之酌,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應解釋為:“司南車之使用,放置在地上,它的橫杆就指向南方之意。通行本中作為王先生(王振鐸)立論之基礎的‘杓’,其實是一個誤字。”

順著孫機的思維,學者聞人軍發現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論衡》宋光宗刻本殘卷,“司南之杓”也作“司南之酌”。以此,聞人軍將“酌”與酒器(爵或勺)聯絡起來,並認為“酌”與勺相通。“司南之酌”其實就是“司南酌”。而且,聞人軍親自作實驗證明:“司南實際上是一種漂浮裝置,是後世的水羅盤的雛形。”[6]。

雖說“杓”與“酌”一字之差,但得出的結論卻截然不同。聞人軍所說的水羅盤也是羅盤的一種,水羅盤最早見於宋徽宗宣和年間朱彧所著的《萍洲可談》一書,書上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這段文字介紹了水羅盤的功用,水羅盤從誕生之日起一直使用到明代,直到明嘉靖年間被一種支軸式的航海羅盤代替[7]。水羅盤在使用時,要配合可定方位的磁碟(風水羅盤地盤24山),這也間接的說明風水羅盤在宋代已有應用。既然水羅盤不能單獨使用,那麼以“酌”代“杓”說法就有待商榷,筆者透過學術網資料庫瞭解到,復原司南漢式的研究工作仍在繼續,且取得了可觀的好成績。

羅經說略——磁針的起源與羅盤的成型

磁石勺能否指南,人工磁針起於何時

原來,為了弄清這一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一直保留著“用科學實驗方法研究古代指南針”這項重要課題。這項課題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就是驗證磁石勺能否指南[8]。課題負責人黃興指出,磁石勺能夠指南,而且效果不一般。實際上,想要製作磁石勺,需要得有效能良好的磁石原料,這一點是其他人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僅對於今天的研究者如此,對於古人有同樣的問題。磁石是勘探鐵礦的顯著表示,因此易開採的磁石資源消耗很快。黃興認為,磁石逐漸稀缺也可能是磁針式指南針出現的原因之一。

那為什麼古人會把天然磁石製成勺狀?原來,從力學角度來看,勺底球型會把滑動摩擦變成滾動摩擦,摩擦力顯著減小;而且重心較低,不易傾斜。勺柄則增加了勺體的轉動慣量,可以讓勺體晃動更長時間來完成指向,“最適合的造型就是勺型。”從出土的漢代式盤來看,勺形與北斗之杓不無關聯,而且,司南周布28星宿。因此,司南與天文曆法的關係,也不容忽視。羅經者,顧名思義包羅永珍、經天緯地,司南之杓(勺)也可從天文曆法的角度推開一扇窗戶。

天然磁勺指南的研究基本上定論,然天然磁針的研究依舊在路上。沈括《夢溪筆談》所載縷懸式磁針的復原工作已見成效。筆者瞭解到, 徽州的休寧縣萬安鎮的吳氏家族(羅盤世家)依照《夢溪筆談》的記載,正在復原縷懸式磁針。可以肯定的是,北宋初期人們發現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出了指南針。今天我們在市面上所見到的風水羅盤指南針,絕大多數是人工磁化的磁針。

此外,《夢溪筆談》中記載與驗證了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現象。《新奇的吸引力》一書對磁偏角現象作了補釋。《新奇的吸引力》指出:“各個地方的磁偏角不同,而且,由於磁極也處在運動之中,某一地點磁偏角會隨時間而改變。”所以在使用風水羅盤時要適時適地校對磁偏角,最好結合地質羅盤使用,減少磁針誤差。

總起來,“秦漢磁石勺說”和“唐末磁針說”為研究風水羅盤夯實了理論基礎。司南磁勺無疑是風水羅盤之前身。不過眾多書籍所說的羅盤淵源,仍有爭議。雖說東漢、六朝占卜用二十四分位的六壬盤已有出土實物[9],但山東曲阜的孔府、唐朝大明宮等作為陽宅典範,都沒有應用風水羅盤堪輿佈局的資料。因此有人推斷,唐朝之前沒有風水羅盤;更有甚者,他們認為,嘉靖年間支軸式為最早的風水羅盤。然據《青囊奧語》:“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之語,有人推斷唐朝末年風水羅盤就有了穿山與透地兩盤,再到宋代,賴布衣創設中針(人盤),天地人三盤得以完善。後經演變,風水羅盤多達數十層。

在風水羅盤使用之前,人們用土圭、日晷定向,或藉助北斗或其它星宿的執行軌跡定向。見於《詩經》的公劉遷豳,見於《周禮》的土圭定向原理解讀,見於《鶡冠子》的北斗位移定時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據地書記載,周公卜洛,三國管輅相毋丘儉墓,晉代郭璞相溫州城等都沒有使用羅經定向。大致於唐末,三合風水始以羅經天盤(縫針)測水,眾所周知,縫針就應用了日影定向原理,所以說,追本溯源,先有未置入羅經的天盤24山,再有司南磁勺與28星宿的結合,東漢司南(出土六壬盤)算是風水羅盤之雛形。唐朝末年楊公及其弟子曾文辿等完善了羅經,穿山透地得以傳世[10]。宋元時期,羅經內容逐步完善;明清時,羅盤又添加了許多新層次,《羅經頂門針》、《欽定協紀辨方書》就是很好的例證;到了清康熙年間,一些民間藝人開始製作羅盤,並將其推廣於市。

文 / 李雪昊(周莊狂鶴)

參考文獻:

1。王道亨:《羅經透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2。劉辛味:《“司南”不一定是勺,但勺能指南》,《科技生活》2019年第1期。

3。劉秉正:《指南針是漢代發明的嗎》,東北師大學報,1987年02期。

4。李健亞:《國博藏“司南”復原件誤解歷史?》,新京報,2006年1月10日。

5。李強:《關於王振鐸復原司南的思路兼與孫機同志商榷關於王振鐸復原司南的思路兼與孫機同志商榷》,《華夏文明》,2016年14期。

6。聞人軍:《原始水浮指南針的發明——“瓢針司南酌”之發現》,《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5年04期。

7。榮亮:《浮針辨四維——航海羅盤演進史》,《大眾考古》,2019年05期。

8。黃興:《中國指南針史研究文獻綜述》,《自然辯證法通訊》,2017年01期。

9。程建軍:《中國羅盤詳解》,中央編譯出版社。

10。張心言:《地理辯證疏》,中醫古籍出版社。

標簽: 羅盤  司南  羅經  指南針  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