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國篇)之三:鎛鍾

作者:由 栗子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8-29

在上海博物館排隊看展的時候,排在後面的上海阿姨讓我眼前一亮。得體的旗袍配上深色的手包,猶如民國時期的滬上名媛,突然覺得我們即將參觀的展覽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給生活一點儀式感自己也能感動自己。

這是一件兩千五百年前來自陝西的樂器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國篇)之三:鎛鍾

上圖這個展品,英文名字“Chinese Bronze Bell”,本次展覽中專業的名稱是“鎛”(音博),是編鐘的一種。編鐘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樂器之首,和現在鋼琴音樂差不多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音階結構接近於現代的C大調七聲音階。

成語“鐘鳴鼎食”描述就是古代貴族吃飯的時候要擊鐘奏樂,用鼎吃飯的場景。“鍾”素來有莊重禮儀的含義,至今仍然有新年敲鐘祈福的傳統,太平洋彼岸的紐交所也有演習上百年的上市敲鐘儀式,1997年香港迴歸,2008年北京奧運會,都有編鐘演出。也許鐘聲的莊嚴深沉是記錄重要時刻的不二之選。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國篇)之三:鎛鍾

提起編鐘,最知名的莫過於湖北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這套戰國的編鐘兩千多年後出土仍然能夠演奏出音樂令人驚歎不已,這套編鐘分成三層,在最下面(最下層右五)放著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鎛鍾。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國篇)之三:鎛鍾

鎛鍾是一種古代大型單體打擊樂器,形制如編鐘,只是口緣平,器形巨大,有鈕、可特懸(單獨懸掛)在鍾懸上,鎛鐘的聲音渾厚低沉,更有意思的鎛鍾也是雙音鍾。

雙音鍾

即一個編鐘可以發出兩個樂音

編鐘的口正沿正中隧部可敲出一個音

編鐘的口沿兩旁敲側部也能敲出一個音

側鼓音比隧音高出一個小三度

鎛(bó )形聲。字從金從尃,尃亦聲。“尃”意為“展示花樣”, “金”與“尃”聯合起來表示“鑄刻有花紋圖案的鐘”。大英來華的這件展品圓形浮雕上刻有吞食大雁的龍頭,頂部盤踞著兩條精美的龍組成懸掛鐘的把手,在上海博物館也有類似的“蟠龍紋編鎛”。

我們熟知的孔子就曾經提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儒家思想認為音樂能促進社會和諧。西周產生,春秋成冊的《詩經》其實也是那個時候的歌詞本,而現代歌曲中有王菲的《但願人長久》改編自蘇軾的《水調歌頭》,鄧麗君的《獨上西樓》改編自李煜的《相見歡》。中國古代詩詞注重平仄押韻本來就有歌曲的張力在其中。

中國傳統樂器,你能想到什麼?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的古箏?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琵琶?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的笛子?

這些在傳統的民樂表演中還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還有一些不適合演出的傳統樂器漸漸不為大眾熟知。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一把古琴覓知音。

上古傳說伏羲制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七絃琴常常被認為古箏。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國篇)之三:鎛鍾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可惜《李憑箜篌引》中的這件樂器在明代就失傳了,在古書上記載有豎箜篌、臥箜篌和鳳箜篌。唐代大量的演奏圖畫都有箜篌的畫面,可惜現在只有日本奈良正庵院儲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這件樂器從明代起就逐漸消失了。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國篇)之三:鎛鍾

現在我們看到的箜篌都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樂器製作師們根據古書和古畫研製出來的雁柱箜篌。雖然感受不了“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現在箜篌也能演奏出來如天籟般空靈的音樂還是撥動心絃。

黃鐘大呂,一唱三嘆;

二泉印月,廣陵止散;

梅花三弄,琴瑟和鳴;

五音六律,絲竹八音。

在《百鳥朝鳳》、《閃光少女》電影中,傳統樂器似乎透過不曾遠去,哪些流淌在血脈裡的傳統因子,只需要眼前這枚鎛鍾就能啟用。

標簽: 編鐘  箜篌  樂器  傳統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