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悅心賞析】山水畫臨摹,目的與意義何在?

作者:由 悅心國際書畫村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03-29

臨摹的目的在於學習傳統,透過臨習古人的作品去分析前人的造型技巧以及造型特點。更重要的是結合畫史畫論、結合作者的思想稟性去學習傳統的藝術觀,從中體會古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內涵,以此作為自己山水畫創作的藝術指導思想。

【悅心賞析】山水畫臨摹,目的與意義何在?

對於欣賞傳統,我們應該把它看成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每一時代的山水畫都有其獨特的時代風格和欣賞習慣,而且山水畫會明顯地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北方多崇山峻嶺,剛硬方整,岩石裸露,如太行山、終南山等,體現在筆墨中,北方畫派多追求雄強大氣的藝術效果;而山清水秀的江南,則多是煙林清曠、淡雅明潔的水鄉景色,反映在南方畫派的作品中,往往會給人以水墨溼潤、平淡天真的感受。我們在臨學古畫時應對此仔細加以區別,同時結合自己在野外寫生的體驗,分析古人是如何將紛繁複雜的自然物轉化為生動凝練的筆墨語言的。

【悅心賞析】山水畫臨摹,目的與意義何在?

山水畫的表現物件是千變萬化的自然界,山山水水,樹木花草,亭臺樓榭,煙雲變幻,無所不包。透過臨摹古畫,可以總結古人觀察、表現山水景物的方法,以之作為自己寫生、創作山水畫的參考,逐步地提高繪畫的造型能力。

【悅心賞析】山水畫臨摹,目的與意義何在?

中國傳統的繪畫,在造型取象上,不要求照相式的真實,而是追求以形寫神,以達到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的藝術真實,因而在視覺上強調“似與不似”的審美觀念,創作意識上主張發揮主觀能動性。總之,中國畫家從觀察方法、構思立意直到實際表現都有其獨特方法體系,學畫的人在臨畫時應認真地加以揣度。正像唐志契《繪事微言》中所說:“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乃真臨摹也。”清方薰也指出:“臨摹古畫,先須會得古人精神命脈處,玩味思索,心有所得,落筆摹之,摹之再四,便有逐次改觀之效。”因此,在臨摹古畫時,除了要對繪畫外在的形跡進行描繪,還要學習古人是如何透過“跡”來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趣和思想情感的。因為這正是傳統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們臨摹傳統繪畫的目的所在。

進而言之,臨摹是為了借鑑,決不可照搬照套,要用自己的理解加以變化、出新,如此學習傳統方不會為傳統所困。李可染先生提出對待傳統要能“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然後“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深刻揭示了中國山水畫的在傳統和創新上的辯證關係。石濤也有“借古開今”“有法必有化”“變古”“化古”一類的說法。

【悅心賞析】山水畫臨摹,目的與意義何在?

傳說陳老蓮曾在杭州府學龍眠七十二賢石刻,關門閉戶臨摹了十天,拿給別人看,回答說“像”,他很高興,又臨了十天,再問別人,這次得到的回答是“不像”,他居然更高興了。後來陳老蓮又臨摹了數遍而最終改變畫法,“易圓以方,易整以散,人勿得辨也”(事見周亮工《讀畫錄》)。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從臨摹入手而逐漸有所得、有所悟,源於古人又不全似古人,最終形成自我特色的全過程。陳老蓮的繪畫風格後來與李公麟大相徑庭,但其根源仍是源於李,可謂筆筆有來歷。藝術實際上就是在這種對傳統的綜合繼承中不斷地進取、不斷地創造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

【悅心賞析】山水畫臨摹,目的與意義何在?

在造型觀念上,中國畫家主張“意象造型”,依靠誇張、變形和對物象的簡化、概括的手法來塑造形體,作品的完成是畫家之“意”在紙上的體現。因此,臨摹時也同樣要根據原作者的“意”來心摹手追,準確把握原作之風神,以同樣的繪畫工具和材料表現原畫之“意”,這是我們在臨摹中應學取的寶貴經驗。如果只做表面的模仿,而不去探究其畫面傳達的“意”,那隻會是本末倒置,不可能有多少收益的。

【悅心賞析】山水畫臨摹,目的與意義何在?

標簽: 臨摹  古人  傳統  山水畫  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