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作者:由 穎之星語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2-10

高岙,剡溪九曲之最,然風雲變遷,高岙漸被歷史改換,風貌大變。

剡溪,發源於寧波市奉化區和紹興市新昌縣交界的剡界嶺,從源頭到溪口,一路有六詔、蹕駐、兩湖、臼坑、三石、茅渚、斑溪、高岙、公棠九處勝景,被稱為“剡溪九曲”。

很久以前,蜿蜒曲折的剡溪,與班溪在康嶺相匯後,潺潺流向高岙,與明溪相匯於高岙,再迂迴流向公棠,出溪口,稱剡江。

歷史上的高岙,地處兩溪交匯處,溪流迂迴曲折,風光迤邐,地近雪竇山,山清水秀,因此被譽為剡溪九曲之最。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元末明初,台州臨海詩人陳基、江蘇蘇州詩人高啟,都曾遊歷剡溪九曲,他們對高岙獨具情鍾,陳基更是想在高岙結茅居留。

陳基高岙詩云:

八曲灣灣七曲通,舉頭金剎鬱重重。

為尋高岙雪深處,擬結衡茅學種松。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高啟高岙詩云:

俗駕不可到,有地岙中小。

回回別澗通,宛宛連岡繞。

人家林谷暗,不見旭光曉。

東作起炊藜,惟補候啼鳥。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兩大溪流剡溪和明溪曾經在此相匯,因此成就了高岙為剡溪九曲之最。

關於剡溪,此前的多篇文章已有大量介紹,本文在此說說大有來頭頗有淵源的明溪。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明溪,是奉化江的主源,南宋以前稱匯溪,2004年以前稱晦溪。

明溪發源於奉化、餘姚與嵊州三地交界的群山綿延中,上游溪畔有個村莊,原本叫匯溪村。

南宋時,村中有個叫單欽的人,才德超群,與大理學家朱熹交往甚好。

朱熹到奉化龍津書院講學時,曾來匯溪村與單欽相見,臨走時賦詩相贈,為村人增輝添彩。

村人為紀念朱熹的光臨與讚美,就用朱熹字號中的“晦”字,把匯溪改成了晦溪,匯溪村改成了晦溪村。

晦溪用了近千年,人們漸漸覺得,晦溪與晦氣諧音,似有不雅。

2004年,晦溪村與應白、大鳥和箬溪合併,改名為“明溪村”,晦溪,也改成了明溪。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明溪流經蔣介石的外婆家葛竹、班竹等地,與筠溪相匯於亭下,筠溪來源於棲霞坑、千丈巖、徐鳧巖之水,兩溪相匯成亭下湖。

明溪的水量大於剡溪,兩溪相匯後,出溪口,稱剡江,水量大於從奉化城區方向來的奉化江,因此,按水文定義,奉化江的主源是明溪,發源於董家彥村,隸屬嵊州市北漳鎮彥坑行政村。

明溪與剡溪相匯處的高岙,被稱為剡溪九曲之最,實至名歸。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風雲變遷,高岙地貌,已有太多改變。

人類對大自然的改變,自古延續,高岙風貌的改變,源於剡溪截灣取直。

剡溪和班溪在康嶺相匯後,原本流向高岙,繞過法喜山之北,但是人類對剡溪截灣取直後,剡溪直接流向公棠,從法喜山之南,與明溪相匯於公棠。

剡溪不再經過高岙,剡溪九曲之最,因此名存實亡。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高岙地貌的第二次改變,因為亭下湖水庫建成。

明溪與筠溪相匯於亭下,上世紀40年代,蔣介石就有在此堵峽建庫,解決家鄉用水問題的設想,因為時局變遷,設想擱淺。

1978年1月,亭下湖水庫正式動工開建,1985年9月竣工。

高峽出平湖,自然風光,改顏換貌。

水庫大壩下游的高岙村,增加了大量庫區移民,村莊規模迅速擴大。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高岙地貌的第三次改變,因為江拔線從村前打通。

1934年修通的江拔線,原本從高岙下游從藏山橋跨過剡溪,走溪南線,過班溪村,再從上游過康嶺橋回到剡溪北岸,繼續沿溪而上。

1994年,溪口鎮剡溪北岸,亭下湖水庫之下,開辦了銀鳳山莊,隨後開始建設橫跨明溪的銀鳳大橋,並且開山鑿路,貫通江拔線。

1996年,江拔線改走溪北,沿溪而上,不再繞道藏山橋和康嶺村了。

2004年,高岙、亭下、木家彎、倪家山四村合併,新行政村定名為亭下湖村,高岙,漸退歷史之後。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高岙地理風貌,經歷了三次巨大改變,再也不是古人們詩中的樣子。

高岙,作為亭下湖村的一個自然村,從亭下湖水庫流出的明溪水,繞村而過,依山傍水,依然是一個令人想念的地方。

亭下,因位於雪竇山御碑亭山之下,因此而名亭下。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宋代雪竇寺住持廣聞禪師所撰的《御書應夢名山記》記載,北宋仁宗皇帝趙禎,曾夢遊“八極之表”,醒後,深為夢中美景所吸引,就派人到全國各地畫天下名山進呈,供他對照所夢之山為何山,遍覽全國山河之圖後,宋仁宗認定雪竇山就是他夢見的“八極之表”。

公元1245,南宋理宗趙昀為紀念先帝夢遊雪竇山之事,追書“應夢名山”四字,派人送到雪竇山。

廣聞禪師為宣揚和保護理宗題字,在雪竇寺南建造了一座亭子,“應夢名山”四字勒刻於石,置於亭內,並以御書名亭,是為御碑亭。

御碑亭千丈巖之下,是為亭下。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高岙村前的法喜山,狀如葉,山上原有法喜寺,1914年,三石村趙醉仙出資在此建辦剡源高小。

校長就是蔣介石在鳳麓學堂讀書時的老師張家瑞。

張家瑞的老家在剡溪的發源地剡界嶺,其故居至今仍在。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1924年,籌辦黃埔軍校期間,經蔣介石引薦,張家瑞獲任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七籌委之一,併兼籌備處秘書,剡源高小因此停辦,法喜寺拆除後,材料用於了建設康嶺小學和三石小學。

張家瑞去黃埔軍校時,學生中的佼佼者蔣孝先、陳志達、陳薔舫等人隨去報考黃埔軍校,後來成為北伐中堅。

張家瑞之子張紀雲,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張紀雲次子張式安,1949年4月去臺灣後,入讀臺灣鳳山軍校第一期,按黃埔軍校排序為第24期。

一家三代黃埔人,被譽為“黃埔世家”。

歲月滄桑,風雲變遷,修建江拔線公路時,鑿山開路,江拔線從法喜山的岙中穿過,法喜山一分為二,蓮葉頭的風貌因此改變。

法喜寺、剡源高小,今已無存,遙想曾經之艱難,珍惜今世之繁盛。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明溪與剡溪交匯處的尖沙咀地帶,2008年開始建設別墅群,十多年過去了,至今仍是爛尾樓。

規模之龐大,令人震驚!

作為溪口兩岸交流中心專案,曾被銀泰接盤,稱為銀泰璞園。

銀泰仍然無力迴天,購者寥寥無幾,樓區荒蕪,終成爛尾。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在房產如此火熱的當下,銀泰璞園為何會爛尾,眾說紛紜,有說價格太高,也有說兩水沖刷地風水不好,最多的說法是,樓盤的設計不好。

樓盤的設計是硬傷,過於密集,樓與樓之間的間距太小,與高檔別墅群不相適應。

硬傷成了樓盤的致命傷,購者寥寥,拆也不是,繼續建也不是,只好爛在那裡。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別墅群雖然已爛尾,但是兩溪交匯的尖咀處,修建成的觀景平臺還在。

停留觀景臺,四顧欣然。

源遠流長的剡溪與明溪,在此相匯,成江奔海。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剡溪九曲之最,風雲變遷,規模龐大的爛尾樓

滾滾東逝水,浪花淘盡。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標簽: 剡溪  明溪  相匯  奉化  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