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這個清朝匏器的底款有什麼不同?

作者:由 葫蘆廬主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0-12-11

清朝的匏器底款多是康熙賞玩、乾隆賞玩的四字楷體式樣,其實當時的底款還有一種流行的樣式就是玩葫蘆人的提款,我們一直強調明清玩葫蘆的人多是有文化的人,從匏器的器型到上面的圖案都是這些人自己設計,也就是現在的私人定製。這個匏器擺件是乾隆御題的六稜瓶,口徑51毫米,高243毫米,足徑64毫米。瓶口鑲嵌銅口,凸腹,細頸。器型為六稜型,底為六方圈足。範制的稜線突出,六面均分裝飾區間,在中部範制團壽紋,頸下半部範制變體蕉葉紋、肩部範制連弧紋、仰覆蓮瓣紋,底處範制蔓草紋等,紋飾多變而規律,與光素的頸部恰成對比。器身之稜線至器口漸歸於圓滑,顯現出漸變的外形輪廓線,是又一引人注目之處。文人玩的葫蘆器之所以與眾不同還有一個獨特的就是過去的文人都會自己寫詩,他們會把自己對葫蘆的感想透過詩句表達出來,這個六稜瓶葫蘆器底足內有乾隆綠彩御題詩一首:幸謝蒸鵝佐脫粟,卻成槌紙得全壺。囫圇弗藉範而範,沕穆何妨觚不觚。孝士漫嗤書依樣,陶人那問鑄從模。無煩貯水安銅膽,隨意閒花簪幾株。末署“乾隆壬寅新正月御題”,壬寅年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此詩載《清高宗御製詩》四集卷八五,原題作《詠壺盧缾》,並“太璞”、“古香”。

這個清朝匏器的底款有什麼不同?

標簽: 範制  葫蘆  乾隆  壬寅  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