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隨州市博物館 青銅史詩講述傳奇故事

作者:由 華夏瑰寶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7-14

隨州市博物館 青銅史詩講述傳奇故事

西周半環形龍紋銅鉞。隨州市博物館供圖

湖北隨州,炎帝故里。1978年,隨州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驚豔世人,讓史籍未記載的曾國引起學界關注。同年,隨州市博物館建立。幾十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越來越多的寶藏被發現。

隨州市博物館新館毗鄰擂鼓墩古墓群,現藏有文物1萬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18件(套),藏品以商周青銅器居多。博物館基本陳列以“漢東大國”為主題,包括“炎帝神農故里”“屹立漢東——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曾(隨)國迷蹤”“曾侯乙墓”“擂鼓墩二號墓”“漢風唐韻”“追回的寶藏”7個常設展覽,並設有曾侯乙編鐘樂團演奏廳和湖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展廳,多角度講述了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發生的傳奇故事。

隨州市博物館 青銅史詩講述傳奇故事

隨州市博物館藏葉家山出土青銅器上獨特的藍鏽。動脈影攝

破解“曾隨之謎”

走進展廳,黃色浮雕的古代地圖上,“漢東大國”四個大字格外醒目。“漢東大國”,就是今天人們所知的曾國。然而,在曾侯乙墓大量國寶級文物出土之前,歷史學家竟不知曾國的存在,因為在歷史文獻中,沒有任何關於曾國的記錄。《左傳》記載:“漢東之國,隨為大。”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大量春秋時期曾國文物出土的區域,正是史料中記載的隨國所在地,以隨為名的文物此地卻未出土。學界稱之為“曾隨之謎”。

進入“曾(隨)國謎蹤”展廳,斝、觚、鍾、鼎、斧、鑿、刀、戈等各種青銅器映入眼簾。人們常用“鐘鳴鼎食”來形容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鼎的大小是權力、地位的象徵。安居羊子山出土的獸面紋鼎,鑄於西周早期,體形高大,腹部及三足根部均裝飾霸氣的獸面紋,分別以凸起的扉稜為額鼻,形成上下接應的三組,頗具威嚴氣勢。

曾侯與編鐘更加龐大。一組8件編鐘2009年出土於隨州文峰塔墓地,其中最大的一個通高112。6釐米、重149。5千克,是除曾侯乙編鐘外考古發現體形最大的青銅甬鍾,其製作之精湛、構造之複雜都可與曾侯乙編鐘媲美,器身上的紋飾繁縟程度甚至超過了曾侯乙編鐘。讓考古學者驚喜的是,鐘體正面、背面均鑄有銘文,這169字銘文,為“曾隨之謎”的破解提供了關鍵依據。

曾侯乙編鐘中有一件鎛鍾為楚惠王所贈。楚國稱霸一時,楚惠王為何要作一套鎛鍾恭敬地祭祀曾侯呢?曾侯與編鐘的銘文給出了答案:吳楚之戰中楚國一度處於下風,是曾侯“親博武功”才使得“楚命是靜,復定楚王”。曾國保護了楚王,楚王便與曾侯與共立齋盟,恢復了曾國故有的疆域。曾侯與特鑄此鍾記載這段豐功偉業。這段銘文與《左傳》《史記》等文獻中記載“吳師入郢之役,楚王避險於隨”之事相印證。專家們據此推斷,曾國即是隨國,為一國兩名。

曾侯與3號鍾鑄有銘文“曾侯與曰:餘稷之玄孫。”“稷”即后稷,為周人先祖。由此可知,曾侯是后稷的後代,與周王同屬姬姓。

隨州市博物館 青銅史詩講述傳奇故事

西周噩侯方罍。隨州市博物館供圖

探尋曾國變遷

若曾國為周王分封的姬姓諸侯國,那麼,始封之君是誰,曾國傳承幾世,因何而滅呢?“屹立漢東——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展介紹了曾國的來歷。葉家山墓地位於隨州市浙河鎮蔣寨村,經2011年、2013年兩次考古發掘,出土青銅器、陶器、玉器、漆器等7000餘件(套),其中許多青銅器上帶有“曾侯”銘文,“曾侯諫”“曾侯犺”出現最多。考古研究發現,葉家山墓地至少埋葬了3位曾侯,時代應為西周早期。

南公簋是此處展示的重要文物之一。簋是古代食器和禮器。南公簋上圓下方,對稱莊重,周身飾有云紋獸面,鑄造技藝精湛。簋身上刻有“犺乍列考南公寶尊彝”銘文,表明曾侯犺的父輩是南公。結合史書和金文記載可知,南公便是西周開國功臣南宮适。西周初年太公封齊、周公封魯、召公封燕、南公封於南土,拱衛周王室。

曾侯犺墓出土的5件編鐘,雖不及曾侯乙墓編鐘精美,卻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最多的成列編鐘。葉家山出土的半環形龍紋銅鉞則顯示當時曾侯具有替周天子討伐叛亂者的崇高地位。西周時期,斧鉞是權力的象徵,周王親自用於征伐或禮儀活動,或授予諸侯、高階官員來行使軍事征伐之權力。龍紋銅鉞整體呈龍形,從龍頭至龍尾彎成半環,龍尾下方有兩個圓環,為連線木杖之處。銅鉞上刻有“太保虘”銘文。太保為周代三公之一,僅次於太師、太傅。凝望此鉞,可以想見數千年前曾侯手持銅鉞,指揮三軍、征討四方的威武形象。

眾多文物共同表明,曾國在西周早期就已封侯立國,與附近的噩國共同鎮守南疆,防禦荊蠻,即楚國。隨州市博物館也藏有不少噩國青銅器,折射了噩國這一神秘諸侯國的興衰及其與曾國的關聯。

湖北簡稱鄂,古通“噩”字。2007年隨州羊子山4號墓出土的青銅器上,發現了“噩侯乍旅彝”“噩侯乍旅寶尊彝”等銘文,證明這裡曾是噩國所在地。

展廳裡,造型奇特、紋飾立體生動的噩侯方罍,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一般青銅器表面常見綠色鏽,而噩侯方罍表面覆蓋著藍色鏽,更顯神秘而高貴。據介紹,青銅器上藍色鏽的形成,不僅與青銅成分有關,也與埋藏環境有密切關聯。

那麼,鑄造出如此精美青銅器的噩國,後來為何消失?據出土文物上的金文記載,西周晚期噩侯馭方聯合淮夷、東夷起兵反叛,最終被周厲王派軍消滅。噩國滅亡後,其原有封地被曾國接管,才成就了春秋時期“漢東之國,隨為大”。

從葉家山墓地展區,到曾侯乙墓展區,再到擂鼓墩二號墓展區,一件件文物訴說著曾國由盛而衰的歷史變遷。考古研究發現,有確切名號的曾侯共11位,從曾侯諫、曾侯犺到曾侯乙、曾侯丙。在春秋爭霸中,隨著楚國勢力日益壯大,曾國採取了與楚聯姻、結盟等外交策略。春秋中期的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墓出土編鐘19件,銘文記載羋加為楚王侯之女,嫁給曾侯寶不久,曾侯寶英年早逝。羋加勇挑重擔,治國保疆,政績卓著。

戰國早期,曾國在與楚國的對峙中不落下風,曾侯乙時期國力達到鼎盛。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1萬餘件(套),其中兵器4777件,戈、戟、矛、盾、弓、鏃等應有盡有,曾國的軍事實力不言而喻。而1981年在曾侯乙墓以西102米發現的擂鼓墩二號墓,年代為戰國中期,雖然時間更晚,銅器鑄造技藝卻比曾侯乙時期粗糙得多,顯示出曾國的衰頹之勢。擂鼓墩十三號墓和六號墓,時代介於戰國中晚期之間,所出器物具備楚文化特徵,說明這一時期曾國已被楚國吞併。

隨州市博物館 青銅史詩講述傳奇故事

戰國時期擂鼓墩二號墓編鐘。隨州市博物館供圖

匠心令人稱奇

曾國雖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所留下的藝術瑰寶卻驚豔了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雙音65件編鐘,鑄造精美,十二律俱全。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的36件編鐘,與曾侯乙編鐘音律互補、珠聯璧合,堪稱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鍾”。兩套樂鍾(鎛鍾除外)合計100件,可分可合,是一個完整、宏偉的編鐘系列。

擂鼓墩二號墓編鐘又稱“神人操蛇獸面紋甬鍾”,為隨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出土時以大鐘套小鐘的方式擺放,沒有鍾架。整套編鐘低音渾厚,中音圓潤,高音清脆悅耳,可以旋宮轉調,演奏許多中外名曲,和現代鋼琴一樣具備世界通用的C大調。鋼琴的歷史只有300年左右,編鐘的歷史卻有2400多年,中國古人的音樂智慧令世界驚歎。

古代工匠在青銅食器上的巧思也令人稱奇。隨州市博物館展出的膫君甗,是楚國膫君送給曾侯丙的禮物。膫君甗由圓形的甑和三足分立的鬲上下兩部分組成,是一件蒸煮食物的器具。它的精妙之處在於,甑口沿下鏤空了10個對稱氣孔,當甑內的水蒸氣達到一定密度,氣體就會向下方散發,與現代高壓鍋原理相似。

獸形座銅燻燈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銅燻燈由怪獸形燈座、燈盞和香薰罩三部分組成。怪獸腹空,用以盛油,背部以鏈連線蓋子,獸額寬平,直立一燈盞,尾部後卷,直立一香薰罩。此器兼具油燈與香薰功能,為同時代出土文物所罕見,既實用又環保。

曾國已滅,隨地長存。在“炎帝神農故里”展區,可以追溯比曾國更古老的過去;在“漢風唐韻”展區,可以看到漢唐盛世隨州的繁華和進步。走出博物館,我們將續寫繁華。

釋出:中國經貿法治融媒體中心

責編:冰雪

標簽: 曾國  編鐘  曾侯乙  曾侯  擂鼓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