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和田玉“龍”文化,你只是一知半解

作者:由 和田玉鑑寶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6-09-27

龍紋玉器是非常常見的玉雕作品,各種紋飾特點不一。

龍型紋飾在玉器上出現是從新石器時期開始的,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並形成各個時代獨有的特徵。

在紅山文化時期,龍紋的特點是:龍首長,似馬頭,吻部前伸,略往上翹,無耳,長角後披。

眼睛突起似鳳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稱菱形眼。

整體渾圓,沒有稜角;通體為圓柱形,光素無紋,只有點綴的網紋,形制厚實古樸,這是新石器時期的重要風格特徵。

| 黃玉賢 · 龍鳳呈祥 |

商代龍紋的特點為:龍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狀,只雕一足;頭有獨角,角似柱形或蘑菇頭形,稱兕形角。

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紋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張大嘴的姿態,以表示兇猛。

商代早期的龍紋玉雕多為薄片狀,陰刻線有單線條和雙線條兩種,線條以直線為多,有稜有角,在龍的身上出現的紋飾,有重環紋、單環紋和雲雷紋。

| 林少江——《龍印》|

西周時龍紋的特點是:龍紋身體變得細長,身上的紋飾也較複雜,線條多彎形或弧形。

重環紋、雲雷紋等紋飾很盛行;龍的兕形角漸漸消失,出現了像頭髮一樣的角,還有云紋式的耳形角。

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線拉長,有的拉長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獨有的風格。

此外,這時期大多不刻劃龍足,龍身上的紋飾呈圖案化,起著裝飾作用。

| 楊建發——《龍鳳呈祥》|

春秋戰國時期,龍體周邊以雙陰線擠出陽紋線,更突出了龍形的輪廓。龍紋身體更長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稱為S形或雙S形龍

龍身上多飾以谷紋紋飾,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新紋飾。

同時,臣字眼消失,開始出現單線或雙線雕的圓形眼與角度渾圓的方形眼和單鳳眼,其雙線雕手法是外圈線細,內圈線粗,使眼睛突起,更顯有神,形成淺浮雕。

| 中華雲升玉藝——龍刀 |

漢代的龍形紋飾漸漸向盤龍發展,並趨向具有四足獸的體形。王充在《論衡》中寫道:世俗畫龍,馬首蛇尾。

這就是漢代龍紋的寫照。漢以前的龍紋就是單純的龍紋,而這時期龍紋常與螭虎紋、鳳紋配合在一起構成圖案。

龍紋常出現在玉璧和玉佩之上。漢代因螭虎紋開始盛行,龍紋漸少。

| 蘇州卓玉館——仿古龍牌 |

唐代時期,玉雕圖案完全擺脫了漢代式樣,這時期玉雕注重神韻,龍紋也表現得威武雄壯,昂首奮鬣,俯仰翻騰。

玉龍身上開始出現似鱗紋樣的紋飾及斜方格紋,紋飾從頸部直至尾部;尾為禿尾,沒有什麼裝飾。

龍腿的小腿部分在關節處有山羊鬍子狀的腿毛。

| 天成玉府——龍 |

宋代時期,龍紋玉雕一般雕刻得活潑精細,且素身的龍型玉器較多。

元代的玉龍盤旋曲折,上下翻騰,氣勢磅礴,很有氣派。

工匠多用深雕和三層透雕相結合的手法,把龍在雲中穿行,上下翻騰表現得活靈活現,給人以動感。

|瞿利軍——龍硯臺|

這時期龍額後面有兩根細長角,龍眼睛是丹鳳眼,粗眉緊靠在眼上面,給人以眉毛壓著眼睛的感覺,目光熠熠,一副兇猛的樣子。

元代的龍發細長向後飄浮,線條自然優美,龍的軀體呈細長頸,鼓腹、禿尾,龍頸是用粗陰線斜刀斷開,以使龍頭更加突出。

這是元代玉雕的一個特徵,無論什麼飛禽走獸,都這麼雕刻。

| 嬉海游龍-江南治玉作品 |

明代龍頭刻劃的刀口深,臉雕得又長又寬,大多是側面臉,但兩隻眼睛都露出來了。

眼睛為圓眼,是用小圓管鑽一圓深槽,以中間的小圓乳釘為眼睛,突出很高,俗稱蝦米眼。

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龍,整個身體用斜格紋來表示鱗紋,身體瘦長,尾部有裝飾物,有的是雲紋裝飾,有的是火焰紋裝飾。

但明代的做工比其他任何年代都顯得粗糙。

清代龍紋頭額寬闊飽滿,龍角的距離寬,龍頭比明代短,髮型不規律,好像從頭的四周長出,到處亂飛,給人怒髮衝冠的感覺。

龍身的鱗紋更寫實、更形象化,尾部裝飾種類繁多,有楓葉形、火焰形和鋸齒形等,腿毛除了山羊鬍子狀,又出現了鋸齒紋。

清晚期龍頭扁短,沒有神韻,紋飾瑣細,比較呆板。

更多精彩,可搜尋關注公眾號:meiyuxiuxiu

標簽: 龍紋  紋飾  時期  眼睛  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