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作者:由 老物件兒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06-22

望郡吉安系列最後一篇。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新幹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銅飲食器基本上都是等級較高的禮器,而非日常所用,但它們在祭祀儀式中的用途仍然是在飲食上。 對商人來說,神和祖先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實際的存在,他們保留了和常人一樣的慾望。如飲食研究專家王學泰先生說:“

中國人對付鬼神也像是處理人際關係一樣,總是透過食物來打通關節。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花就可以了,中國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麼,祭祀死人至少是同等的待遇,有時甚至要高一級。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酒祖的起源傳說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一為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另一說是杜康造秫酒。在商代,酒不但是人與神共同的飲品,同時也是人接近神和祖先有效的途徑之一。也許在商人看來,在醉酒的恍惚中會更容易進入他們的世界。但奇怪的是在殷墟遺址中最常見的青銅爵、觚等飲酒器在新幹商代大墓裡並未發現,而《禮記·禮器》:“

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 所記載的觶、角也一樣沒有發現。

中國人一直講究“器道並重”,酒器組合的不同透視出新幹商人顯然與愛飲酒的中原殷墟商人在祭祀活動、文化信仰、禮儀習慣等方面具有差別,而對差異認知的思考才能更具體的解讀其身份以及與他人的角色關係。

這一篇來講講酒器:罍、瓚、卣。

罍[léi]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獸面紋銅罍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收藏

《周禮·春官·鬯人》曰:“

凡祭祀社壝用大罍。

”。罍為大型容酒器,也就是酒罈子,多用於重大的祭祀和宴饗場合。從《說文解字》上看,很顯然這器物最早是用木和陶的材料製作。

罍作為一種青銅禮器,至遲在商代中期已經出現,西周早期始見自銘“罍”者,如:“作父乙寶中尊罍”。春秋中期以後少見,戰國末消失。青銅器學和考古學專家容庚在他的《商周彝器通考》捲上曰:“

罍之通行於商代,以方者為多。廣肩兩耳,有蓋有鼻。有者圓者。有足內有鈴者。

”但從目前出土的情況看,是以圓罍為主,流行時間較長。方罍很少,主要流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個別到西周中期,此後不見。並且推斷當時木製材料的罍是方形,陶土材料的罍是圓形。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圖片來源《新幹商代大墓》

這件青銅罍造型巨大,氣勢壯觀,鑄工精細。侈口,斜折沿,方唇,高領,寬折肩,近圓腹略收,圜底,高圈足外撇,足底內側加厚一週。頸部三週凸弦紋,肩飾四組環柱角展體式獸面紋帶,低稜鼻,圓乳丁凸目;之間,於折角處等距離四個立體高浮雕的羊首。羊首大角外卷,“臣”字目,粗鼻,下部左右二個螺旋紋圈,似鼻孔,額部有凸脊。

圈足上三週凸弦紋,間置四個“十”字鏤孔,下部為四組環柱角展體式獸面紋,“臣”字目,細稜鼻,單尾,尾上卷,帶羽脊。體下左右各有一夔紋相配。

[瓚]zàn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銅瓚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收藏

《詩經·大雅·旱麓》:“

瑟彼玉瓚,黃流在中。

” ,可知瓚用於在祭祀等重要場合中,是盛酒器中取酒的勺子。此動作即使我們日常所說的“斟酌”,也稱“斟酒”。

《禮記·郊特牲》記載:“

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

”,《論語·八佾》曰:“

使酒味滲入淵泉以降神也。

”。每當盛大的祭祀時需要行祼禮,用瓚從罍等大型貯酒器中挹取鬯酒,然後緩緩地將酒注於地上,以此來祭享自己的祖先。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圖片來源《新幹商代大墓》

以觚形器為體,安上形如玉圭的銅柄。柄部滿布規整的目雷式雲紋,形近變體獸面。觚體腹下部及圈足底部飾二週豎狀目雷紋帶,上下相同,二週目雷紋帶之間,有三道凹弦紋相隔,並等距分佈三個“十”字形鏤孔。

這器形狀新穎奇特,在以往考古發掘中罕見。

[卣]yǒu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三足提樑銅卣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收藏

《爾雅》曰:“

卣,中尊也。

” 。卣是尊之屬,其字形與酉相近。有提樑者,其原形是陶罐以繩系其頸。

商代的酒多達五類十幾種。《詩·大雅·江漢》曰:“

秬鬯(jù chàng)一卣

”,《尚書·洛誥》曰:“以秬鬯二卣” ,甲骨刻辭中有“鬯一卣”、“鬯三卣”等記載,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西周大盂鼎上有銘:“錫汝鬯一卣”,故知曉卣是專用以裝秬鬯這種特殊香酒的盛酒器。

《說文解字》曰:“

鬯,以秬釀香草,芬芳條暢以降神也。

”秬鬯就是用黑黍和鬱金草所釀造的香酒,以其色澤鮮黃留若金湯故又稱黃流。由於黑黍屬於產量稀少的作物,因此秬鬯極為珍貴。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斂口,母口蓋,頸、肩、腹連為一體,自上而下外張,形成下部鼓起的垂腹,然後收為圜底,三空心錐足,足外撇。肩部鑄兩貫耳狀小鈕,上套一光平環形提樑,提樑兩端作成龍首,提樑上部一邊內側亦帶小鈕,透過套環與蓋相連。

腹上部主體紋樣為三組外卷角獸面紋,“臣”字目,寬低鼻,外卷的雙抵角和單尾均由七八條複線捲曲而成,通身飾刀羽狀紋,兩側還各飾一龍紋相配。覆缽式套蓋的蓋面飾寬粗線條的變體龜紋,與器身裝飾風格迥異。

此器的蓋、提樑、卣腹和卣足分別鑄造而成。該器鑄造披縫極細,最細處寬不足0。5毫米。根據器蓋的花紋風格,可知該器蓋是後配之物。而器底外部殘留圈足遺痕,說明三足是後來改制新增的。就是內底部去掉原來的圈足,改鑄三足“鉚”接。而這樣的器型,在接受中原或其他地區傳播來的文明同時,結合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和藝術觀成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創生器型。同時創生的發展也是製作工藝進步的反映,體現當地商人對造型之美的更高追求和實際需要。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圖片來源《新幹商代大墓》

卣外底有煙炱痕跡,是實用燒燎所致,表明曾在其下生火溫酒。在商周時期,祭祀用酒常常需要加入香料調合和蒸煮,這些冒著蒸氣的熱酒是用於敬神的。

煙炱痕跡也說明這件三足提樑銅卣在埋葬之前已經使用過一段時間,並非是為了陪葬而陪葬。所以,推斷這類具有使用痕跡和補綴痕跡的青銅器在當時應該就是祭祀時常設的禮器。

但問題是,如果新幹商代時期祭祀和隨葬是兩件不同的事情,那所用的器物是否會有區別?它們之間不同在哪兒呢?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新幹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銅器絕大多數容器採用分鑄鑄接法,即分別鑄造器物的附件和主體,進而透過鑄接法使附件與主體相結合,未發現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分鑄鑄接工藝有著簡化鑄型結構、加快鑄造速度的優點。這種工藝在中原殷墟青銅工藝的使用中十分罕見,是當地獨具特色的技術。

新幹商代大墓出土的所有青銅器都是用泥範塊範法鑄造成形,大量使用銅芯撐技術,銅芯撐在整個青銅鑄造工藝中主要起到固定內外範,控制青銅器壁厚度的作用,這種技術在當時的中原地區使用很罕見。中原地區大多使用泥芯撐技術,商代殷墟時期出土的大批青銅器中僅個別器物上才開始有銅芯撐的使用,芯撐的使用量也很少,且分佈沒有規律可言。直到西周時期,如寶雞弓魚(左弓右魚合寫)國墓地青銅器中才普遍使用銅芯撐。由此可見,這種鑄造技術的使用應該起源於中國南方地區,後才傳播到中原地區成為青銅工藝中一個重要的工藝程式。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獸面紋提樑方腹青銅卣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收藏

新幹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銅器中將泥範塊範法鑄造工藝使用最完美的就數這件獸面紋提樑方腹青銅卣。該器由器蓋、提樑以及蛇形環鈕各自分鑄鑄接成形。器體渾鑄,之後透過銷子等鑄接於一體,提樑和卣腹之間的間隙沒有多餘的縫隙。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器體通體施紋。方腹中央有透空槽穴,水平斷面呈空心“十字”形,腹外形成上下雙層底,上下底均平坦,腹內形成有通向四壁的十字形管道。

這種獨特設計擴大了冷酒與熱水接觸的面積,既可用炭火在雙層底之間加溫,又可浸入沸水中燙酒。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在新幹商代大墓出土的這批青銅器中沒有一件帶有中原殷墟青銅器上常見的銘文,那會不會這些青銅器上的各種紋飾本身就具有銘文的功能,傳遞出內在意蘊。比如:它們的擁有者並不是指特定的某一個人,而是代表整個氏族。

其實我們已知的大部分器物上並無銘文,而是透過器型、紋飾,特定的禮儀語境而非文字來傳遞資訊。從數萬年人類文化來看,文字的產生遠遠晚於人類對自然界的理解。雖然銘文是青銅藝術中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本身又是溝通天地活動中至關重要的工具,但識文斷字對於早期文化的傳遞並非不可或缺。況且文字的資訊量在於組合,容易產生歧義,常常會出現誤讀。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文化以地域劃分和行政劃分存在著諸多問題。政治的中心化,帶來朝野的分別,導致我們是否遺忘了同為華夏子孫,同一時期產生的文明形態之源頭本就如出一轍。新幹商代大墓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具有顛覆性的認知,其發達的青銅治鑄技術、特定的動物標誌、繁多的器型、複雜的紋飾、具有獨特濃郁地方特點的成套組合,都直白表達著這裡的文明未必遜色於中原殷墟地區。

從古代文明發展的規律來看,早期文明不可能只有孤立一個國家,起碼有兩個,甚至更多。而因為佔據不同區域,擁有不同資源,他們之間進行著平等交流。

何謂“文明”?

在生活充足的前提下,願意並且能夠保證充足的資源來控制和組織人力去做看似在日常無用的事情,從生存需要的角度上越不實用,甚至成為一種浪費,這個地方就開始進入了文明的興起。

文章截稿前,我偶然在影片上看到舞蹈藝術家楊麗萍的大型舞臺劇作品《平潭印象》。透過燈光、全息投影舞臺特效,以大型多人群舞方式和投影相結合,看到了遠古時代集體在致幻狀態後所產生幻視、幻聽,彷彿進入了天地之間。無數次野性、神秘,奔放,浪漫而詭譎的祭祀儀式標記著生命迴圈中重要的時刻。

面具漂浮升降,忽遠忽近;誇張的服飾狂扭、拉長,自由變形組合。煙霧與燈光特效造成的火焰,彷彿在不斷燃燒著具有致幻的植物。伴隨著尖嘯聲或有節奏的敲擊聲,有狂歡,有禱祝。在儀式中教會人類如何生存,去影響無法控制的力量。周圍的世界是飛旋的,是五彩斑斕的;聲音是美妙的,是可以集體催眠的。在幻想當中與神與天同在,與祖先同在。

最後,我們就在《平潭印象》中結束這個系列,謝謝大家!

望郡吉安新幹商代大墓之酒器(六)

楊麗萍老師的《平潭印象》舞臺劇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5708185222324224

標簽: 商代  提樑  青銅器  大墓  新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