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淚痕春雨漫評南宋(二十九)都城應該定在什麼地方

作者:由 淚痕春雨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2-04

帝國都城,應該定在什麼地方?

趙構是大元帥的時候,肯定就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等趙構當了皇帝后,就更會思考這個問題了。

帝國都城應該設在什麼地方,是南宋政府最基本的戰略問題之一。所以,帝國的高階軍政長官,肯定會反覆討論這個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定都各地的利弊,肯定被大家分析透了。

後世讀史者,對南宋初的許多戰略,常常是居高臨下的指點。問題是,有幾個人,能把定都各地的利弊,分析的頭頭是道呢?

而處於趙構的位置上呢?肯定對定都各地的利弊,知道的清清楚楚。

一切是顯然的,我們現在能想到的定都方案,當時肯定都會有人提及。關鍵是,各種定都方案的優勢,支持者會說得詳盡而又詳盡;當然了,各種定都方案的缺點,反對者也會說得詳盡而又詳盡。

趙構拿著各種方案,對比來對比去,不管最後做出什麼選擇,也不會是一拍腦袋,就做出來的。

更主要的是,定都這種重大戰略,如果沒有足夠多的人支援,它是不會變成現實的。

在五大集團軍構建完成前,趙構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實在值得懷疑。因為,遍地都是手持槍桿子的軍閥、義軍、流寇,甚至禁軍一個不高興,都敢把趙構控制起來。

在這種背景下,趙構做事時,如果總是一意孤行,靠什麼,把碎成一地的大宋基本盤,漸漸整合起來呢?

繼續定都汴梁的弊端,很快就會分析出來,因為在靖康之難前,就有太多的人認為,帝國中央政府應該趕緊遷出汴梁城。

靖康之難後,汴梁已喪失了作為都城的價值,一方面是因為那裡軍事價值很低。對此,我前面分析了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

更主要的是,也是因為在金國打擊下,當地秩序已崩潰了,所以早已遍佈軍閥、義軍、流寇,皇帝留在這種地方,隨時會被這些力量控制的。

因為,帝國定都在那種地方,不接收各種軍閥、義軍、流寇,是無法想象的。問題是,皇帝接收了這種力量,自然會被一些牛逼哄哄,動則就是自稱有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一百萬小弟的軍頭包圍著。在這種背景下,皇帝拿什麼整合既有的資源呢?

因為,所謂的義軍、流寇都是自成系統的軍閥性質軍隊。這種軍隊,給面子,自然會叫皇帝一聲大哥;如果不給面子,皇帝算個屁啊!因為,真的翻了臉,皇帝拿什麼控制人家呢?

所以,汴梁城只能由一個獨當一面的大佬坐鎮。這個獨當一面的大佬,代表中央政府領導當地的政府軍、軍閥、義軍、流寇,在北方進行抗金戰爭。

但是,因為當地已遍佈軍閥、義軍、流寇,所以不論誰坐鎮汴梁,也只能和這些軍事力量,建立盟友的關係,卻無法讓這些數目龐大的烏合之眾,變成真正的政府軍。

當然了,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當金軍對相關地區進行大掃蕩時,那是一路橫衝直撞。

因為,只要是軍閥、義軍、流寇,根本不用人教,也會把躲在城裡不出去(可以美其名曰城牆大炮戰術)、空間換時間,當成他們最基本的戰略戰術。因為對於這種軍隊,儲存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宗澤總認為,如果趙構為代表的中央政府遷都到汴梁,就會讓這種局勢好轉。

但是,趙構為代表的文官集團,顯然沒有這種信心。因為,一個沒有實現充分整合的中央政府,進入這種地區,靖康之難隨時會重演的。

宗澤的話,總是充滿了大言不慚的意味。

而後來,許多人在分析南宋初戰略時,都是拿這種內容去分析。總而言之,在宗澤的領導下,北方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就是因為趙構一夥貪生怕死,所以讓這種大好時機白白錯過了。

“原來活動在淮水流域約有七萬人的王再興、李貴兩支部隊,原來活動在濮州(今山東鄄城縣)一帶,擁眾號稱數十萬的王善一支,原來活動在洛陽附近,擁眾號稱三十萬的沒角牛楊進的一支,都先後歸附在宗澤的領導之下,願意在反擊女真南侵軍的戰爭中,效勞效命。從此,宗澤擁有了上百萬人馬,軍聲大振。”鄧文銘《岳飛傳》

“從抗金的大局出發,宗澤的收編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王善、楊進、王再興、李貴、丁進、馬皋、張用、曹成、馬友、李宏等隊伍,都爭先恐後地歸附宗澤的東京留守司。很多義士也從四面八方前往開封府投軍。最後,宗澤編組號稱百萬人的大軍。。。。。”王曾瑜《岳飛傳》

面對這種內容,自然誰也會覺得,只要趙構願意回汴梁,就可以吊打金軍了。

問題是,這種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只要看看在宗澤坐鎮汴梁期間,金軍兵分三路,攻克了多少城池,戰線拉得有多長,就可以知道了。

話說回來,如果宗澤領導下的北方軍事力量,真有這樣牛,還用等趙構回來?宗澤直接率領他們,把金國鬼子打跑了,再請趙構回來,多好!

在那種軍閥、義軍、流寇遍佈的北方地區,說有一百多萬掛著南宋大旗的軍隊,恐怕不是吹牛。

問題是,這種軍隊人數雖多,卻是充滿了烏合之氣。因為,金軍真的衝過來,根本不用人教導,這些軍隊都會自然而然的玩城牆大炮戰術,更會玩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因為,對於這種軍隊。第一重要的事,是儲存實力;第二重要的事,還是儲存實力;第三重要的事,還是儲存實力。

在這種背景下,金軍兵分三路,那是從北到南、從東到西,把北方地區徹底打穿了。

宗澤活著的時候,金軍在西北,就攻克了長安,更順著長安一路向西,打到了隴州;金軍在東部地區,一直打到青州、維州;金軍在南部,把鄧州、唐州都攻克了。要知道,宋金後來的中部邊界,就以鄧、唐二州為分界線的。

也真是因為,南宋的中央政府不在北方,否則,金軍幾路大軍圍攻南宋中央政府所在地,靖康之恥隨時會重演。

因為在幾個月前,汴梁已被金軍掃蕩過一次,所以沒有什麼油水了;而且,南宋中央政府已遠離了汴梁;所以金軍在北方地區四處攻城略地,並沒有全力以赴的進攻汴梁。否則,宗澤雖然牛氣沖天,估計也守不住汴梁城的。

既然不能還都汴梁,那應該把都城定在什麼地方呢?

從當時的情形去看,長安(現在的西安)、成都、南陽、襄陽、武昌、建康(現在的南京)、揚州、杭州,都是可以考慮的。

因為長安,是秦、漢、隋、唐的都城,所以選擇把都城遷到長安,應該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

問題是,帝國的經濟重心早已南移了,所以定都長安,意味著軍政重心,會遠離經濟中心。因為類似的原因,長安作為都城的資格,在五代時就漸漸消失了。許多人在說定都長安時,都是在拿老皇曆說事。

更主要的是,在南宋開國初期,如果定都長安,各種軍政資源自然會向西北流動,在這種背景下,當金國軍隊大舉進入江南時,大宋拿什麼阻擋?

更可怕的還在於,只要金軍大舉南下,各種雜牌軍、軍閥、義軍、流寇,肯定會打著抵抗金軍的旗號、或藉著空間換時間的理由,也不斷江南轉移。

最後,就算金軍無法佔據江南,江南也會成為雜牌軍、軍閥、義軍、流寇、偽軍的天下。這樣一來,江南地區還和大宋帝國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弄出這種結果,大宋帝國佔據西北,恐怕也是坐等滅亡了。

許多人喜歡拿安史之亂時的唐帝國,類比靖康之難前後的宋帝國。問題是,靖康之難前後的宋帝國,哪有資格和安史之亂時的唐帝國相比呢?

郭子儀、李光弼率軍殺出西北,雖然不敢說吊打安史叛軍,但也經常是追著安史叛軍打啊!

而宋帝國哪支軍隊,敢說自己能追著金軍打呢?

岳飛演義中的岳飛有這種本事,問題是,現實中的岳飛,哪有這種本事呢?所以,岳飛也是一路從河北,向中原轉進;再從中原向淮南、江南轉進。

岳飛也好,宋軍也好,也許能和金軍主力野戰,但它需要時間,在南宋開國初期是絕對不行的。事實上,直到南宋立國七八年後,宋軍才終於可以和金軍野戰了。

當然了,這一切絕不是岳飛、韓世忠神功無敵的結果,而是因為南宋政府終於擴編出四五個、戰鬥力夠強的主力兵團。失去這種背景下,岳飛、韓世忠面對金軍,照樣也只能空間換時間。

在南宋初期,岳飛那是從河北一路轉進到中原,又從淮南、轉進到江南。雖然,岳飛一路轉進的理由,總是很充足,問題是,轉進就是轉進啊。關鍵是,如果擁有話語權,誰轉進時,也有一大堆理由啊。

至於韓世忠,在南宋初期,更讓金軍打得,跑都跑不迭。所以在萬分危急之際,韓世忠突發妙招,半夜率領指揮部,偷偷轉進了。這種玩法,自然讓鬼子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韓世忠的下屬,也萬萬沒有想到啊,於是韓世忠的軍隊,頓就是潰散了。

宗翰以大軍迎世忠。世忠不能當,夜引歸,軍無紀律,未晚,至宿遷縣,不虞金人之踵其後。質明,覺之,奔於沐陽。世忠在沐陽,夜不安寢,與其帳下謀,夜,棄軍,乘潮走鹽城縣。翼日,諸軍方覺,遂潰去。

韓世忠這樣逃過一劫後,變得和光桿司令,也差不多了。後來,苗傅、劉彥正敢發動兵變,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初,沐陽之潰,世忠部曲皆散,幾不能軍,浚以其兵少,命前軍統制張俊以統領官劉寶二千人借之。

趙構的嫡系小弟,並沒有幾個,而韓世忠是最鐵桿的一個。

劉光世在投奔趙構時,就有著絕不可低估的基本盤,所以這種力量在初期,多少是可以和趙構分庭抗禮的。韓世忠、張俊起點比較低,相當於趙構一手培養起來的,所以他們才是趙構最值得信賴、依賴的力量。後來的岳飛,大約也是類似於此。

韓世忠率軍北上,被金軍打得走投無路,雖然突發妙招逃過一劫,卻顯然是元氣大傷了。在這種背景下,苗傅、劉正彥在發動兵變時,顧慮相對就會變小。

當然了,這是後話。我在這裡說到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在南宋中央軍擴編前,岳飛也好,韓世忠也好,面對金軍主力,也是除了轉進就是逃跑;曲端(吳玠的上司)之類將領,除了儲存實力,就是儲存實力,在這種背景下,大宋帝國單從軍事上,就無力選擇定都長安。

既然汴梁、長安不可以作為都城,哪個地方可以作為都城呢?

成都應該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

問題是,帝國軍政重心,真的大舉移向西南,在保衛東南經濟重心時,就有些鞭長莫及了。

事實上,帝國都城設在東南,尚且讓金軍殺過長江,一路在江南橫衝直撞;更讓各種流寇差點席捲江南;如果帝國都城設在西南,更不用說了。

更主要的是,立國在西南的政治集團,除了劉邦,哪個不是被外來力量死亡的呢?

從這層意義上,成都不是一個好選項。

既然汴梁、長安、成都不可以作為都城,哪個地方可以作為都城呢?

南陽、襄陽、武昌、揚州、建康、杭州等地,似乎都是可以考慮的。

哪個地方更好呢?

這個是無法確定的。一切就看兩河、中原地區的軍隊,表現怎麼樣了。

如果兩河、中原的軍隊,表現的比較好,中央政府就敢留在長江一線,甚至敢留在更北的地方。比如,留在揚州、建康應該沒有問題;進一步說,留在南陽、襄陽,應該也沒有問題。

問題是,如果兩河、中原的軍隊,表現讓人沒有安全感,中央政府就只能退到長江以南,找一個安全地方了。否則,隨時可能讓靖康之恥重演的。

開始,趙構選擇了長江北岸的揚州作為臨時都城。

但是,在金國鬼子第二輪大掃蕩中,趙構終於發現,把臨時都城定在這裡,太危險了,於是趕緊向南轉移。

甚至而言,趙構把都城遷到杭州,面對鬼子第三輪大掃蕩時,一點也不安全,於是趙構直接跑到了海上。

事實上,就是因為趙構跑到了海上,所以金軍在江南橫衝直撞,終於只能無奈北返。否則,誰敢說,靖康之恥不會重演?

大家在扯淡時,自然都是支援中央政府主戰。問題是,真的這樣做的時候,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切是顯然的,中央政府把江南的經濟資源,大舉向北方調動時。南方的利益集團會支援嗎?

簡單的說,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人們自然會支援,問題是,這也就是說一說罷了。真的要這樣做時,南方肯定會炸了鍋的。所以,一個堅持主戰的皇帝,天然是無法獲得江南大後方支援的。

當然了,大家在反對皇帝這樣做時,絕不會說堅持主戰不對。而是,你把南方的資源大量向北方調,這總會影響南方的民生吧。

在這種背景下,反戰的力量,自然會把矛頭指向政府的橫徵暴斂之。總而言之,我們支援北伐,但是你也不能以此為理由,不顧老百姓死活啊。

再進一步,反戰的力量,還會把矛頭指向腐敗問題。總而言之,我們願意為北伐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問題是,你們不能借著北伐的理由橫徵暴斂,然後就玩腐敗啊?

表面上,趙構南遷的選擇,是沒有人支援,實際上,它會獲得最多數人的支援,至少南方的力量,會普遍支援他。

因為,南方現在還相對穩定,所以他們自然希望把最多的資源用於南方的建設上,而不希望把最多的資源填到北方那個無底洞裡,這是南方的基本共識。

只是這種內容,是需要執政者從隱密的利害關係去分析,而不能從各種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上分析。因為相關內容,永遠也是端不到桌面上的。

標簽: 趙構  金軍  汴梁  宗澤  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