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作者:由 星空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4-22

近日,正當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新一輪攻勢之際,俄國防部公開對外界表示,成功試射一枚“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國內輿論認為,在陷入西方集體制裁的形勢之下,俄羅斯動用這款超過200噸、最大射程1。8萬千米的重量級戰略武器,顯然是在向北約表達最強烈的警告。按照部分媒體的說法,“薩爾馬特”已經是俄羅斯核武庫中的頂尖型號,其射程、威力即便放在全球也難逢對手。那麼,“薩爾馬特”的效能究竟如何?我國的戰略武器也遠不如它嗎?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試射

想要搞清楚這兩個問題,先要大致瞭解一下洲際彈道導彈的分類。就目前來說,各國遠端導彈主要有陸基、空基和潛射三種類型,由於“薩爾馬特”屬於陸基型號,因此對於空基和潛射型號就不再過多討論。在陸基核武器中,又有機動式和固定式兩種部署方式,其中前者透過重型運載車輛在公路上進行機動,或者搭載於火車透過鐵路機動,而後者則是從固定發射井發射。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法國“陣風”掛載ASMP-A中程空射核導彈

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機動式部署的洲際導彈當然能夠更好地躲避跟蹤和打擊,從而實現有效威懾。因此,各國多年來都將發展重點集中於新一代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比如說俄製“亞爾斯”、“白楊”M,我國的東風-31AG和東風-41等。這些使用重型運載車輛沿公路機動部署的型號,為了便於儲存並確保隨時投入戰場,都使用發射準備時間短、安全性較高、維護相對簡單的固體燃料推進,但這種動力的缺點就是造價偏高。相比之下,此次引起外界關注的俄製“薩爾馬特”,恰恰是逆反當前潮流,使用了液體燃料推進劑,而且還採用了固定井下發射的方式。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俄製“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

事實上,從蘇聯時代開始,其陸基戰略核威懾力量,就一直以液體燃料推進的洲際彈道導彈為主。比如大名鼎鼎的SS-18“撒旦”洲際彈道導彈,就是一款發射重量210噸,最大射程超過1。6萬千米的重量級武器,被西方國家賦予“撒旦”這個綽號,生動揭示了西方國家對於這款恐怖裝備發自內心的畏懼。而“薩爾馬特”這款北約代號SS-28的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也早已被西方媒體稱為“撒旦Ⅱ”。在SS-18“撒旦”服役已超30年,並正在陸續退役的情況下,“薩爾馬特”開始成為西方國家新的夢魘。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SS-18“撒旦”曾令歐美膽寒

到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甚至是有些自相矛盾的情況。既然各國都在發展採用固體燃料的新一代陸基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而“薩爾馬特”卻又是一款與主流技術格格不入的“另類”,為什麼西方國家還會對這種技術路線陳舊的武器如此畏懼呢?其實,這恰恰是不同國家的現實國情所決定的。就目前來說,在聯合國五常中,英國和法國已經放棄發展陸基遠端核武器,而其他像印度、巴基斯坦等實際擁核國家,由於導彈運載技術發展水平有限,還遠未摸到洲際彈道導彈的門檻。因此,現今真正部署了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也就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這三個而已。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發射井裡的美國民兵-Ⅲ洲際導彈

其中,俄羅斯早年由SS-18“撒旦”、SS-19“匕首”和SS-20“白楊”組成了陸基遠端核威懾力量。SS-18“撒旦”於1975年12月開始服役,由於效能出色,因此衍生了多個三代改進型號,一直生產到1992年,目前在俄軍中服役的是最後一代射程1。6萬千米的SS-18M。SS-19“匕首”則從1979開始部署,但由於表現不佳到1984年就已停止生產,使得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這個型號。這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是液體燃料推進、固定式部署的導彈。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白楊導彈(下)採用7軸發射車,較之SS-16和SS-20更大

相比之下,SS-20“白楊”於1988年才正式服役,使用固體燃料推進,主要採取機動部署(鐵路為主),兼顧固定式發射方式,也是蘇聯發展的第一代陸基固體燃料推進洲際彈道導彈。在蘇聯解體後在90年代,俄羅斯主要透過維持這三款導彈實現其陸基核威懾能力。在進入21世紀之後,由於這三款導彈開始逐漸老化,遂啟動了新一代的升級計劃,打算由SS-28“薩爾馬特”、SS-20M“白楊M”以及SS-29“亞爾斯”,這三款導彈接替原來三種導彈的威懾任務。其中,後兩者都是使用固體燃料推進的機動式型號,僅有SS-28是唯一的液體燃料推進的固定發射式導彈。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經過現代化改進的“白楊”M

看得出來,俄羅斯陸基核威懾力量,其實也正在逐漸朝固體燃料推進機動式部署的方向轉變,只不過由於蘇聯在六七十年代為了對抗美國,耗費巨資打造了大量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以及與其配套的指揮室、儲存維護設施、通訊和道路運輸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這些設施雖然看起來不甚起眼,但其實造價極高,比如說蘇聯為SS-18準備的重型發射井,理論上可以抵禦7枚1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的破壞。因此,這一整套陸上固定發射體系,不僅僅具有很多象徵意義,更具備很大的實戰意義。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一整套陸上固定發射體系的成本高昂

如果俄羅斯全力發展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那麼不僅僅意味著原有固定發射系統面臨閒置浪費,還需要大力擴充機動式發射、作戰體系,經濟代價實在過於沉重。再加上俄羅斯在固體燃料領域的技術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其大名鼎鼎的SS-29“亞爾斯”,有效載荷只有約1。5噸,只能搭載3枚中型核彈頭。相比之下,“薩爾馬特”有效載荷超過10噸,可以搭載10枚70萬噸TNT當量重型核彈頭,或15枚30萬噸TNT當量中型核彈頭,兩者威懾力完全不在同一級別。因此,“薩爾馬特”實際上是俄羅斯基於自身國防需求,以及陸基核武器領域的技術、裝備現狀,所發展的一款過渡型號,以爭取時間在固體燃料推進領域追上世界主流水平。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亞爾斯”的有效載荷其實比較低

事實上,俄羅斯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出色。“薩爾馬特”可以說是在其前身SS-18基礎上,由馬卡耶夫設計局將蘇聯遺留下來的液體燃料導彈技術發揮到極致。尤其是高達1。8萬千米的最大射程,使其理論上甚至可以經南極或北極上空抵達美國本土,從而將被攔截的機率降到最低。並且,俄羅斯還打算以“薩爾馬特”為基礎,搭載新一代“先鋒”高超音速武器。理論上,一枚“薩爾馬特”最多可以搭載24枚“先鋒”高超音速彈頭,能夠進一步增強威懾能力。如果再考慮到“薩爾馬特”的複合制導體系,保證其精度能夠控制在200米左右,那麼“薩爾馬特”確實可以被稱為全球最強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鮮為人知的“先鋒”高超音速彈頭

相比之下,我國在冷戰最緊張的六七十年代,儘管也建設了一批固定式導彈發射井,但由於技術和資源的限制,總數非常有限,在液體燃料推進動力方面的水平也不算高。等到了90年代和21世紀初,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和經濟實力快速提升,開始全力發展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時,固體燃料推進機動式發射已經成為國際主流。因此,我國除了保留少量使用液體燃料推進、固定井下發射的洲際導彈東風-5B,又進一步研發了東風-31、東風-41系列,都屬於固體燃料推進的機動式型號。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從東風-31開始就是固體燃料推進

如果非要將“薩爾馬特”與東風-5B這兩款液體燃料推進、地下井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進行對比的話,那麼當然是“薩爾馬特”全面勝出。雖然東風-5B已經代表了我國液體燃料推進導彈的最高技術,但總體上依然是基於數十年前技術基礎的現代化改造型號,在當前兩國兩軍的實際狀況而言,這兩種導彈的戰略地位、實戰能力根本不在一個等級。那麼,如果將“薩爾馬特”與代表我國洲際彈道導彈最強水平的東風-41相比,結果又會如何呢?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東風-5B/C的效能較之最初已有巨大提升

不過,兩者部署方式和推進系統的不同,使得這種對比缺乏足夠的意義。畢竟,如果僅僅從表面資料上來看,“薩爾馬特”的射程、彈頭數量顯然比東風-41更具優勢。但液體燃料推進系統的維護異常複雜,發射前的準備也較為繁瑣,整個服役週期的維護耗費巨大。而且,固定式發射帶來的威懾力,在如今大國之間的全方位、立體化監控之下,究竟是否可信可靠,還是一個很難說的問題。因此,只能說“薩爾馬特”和東風-41大致屬於同一級別,效能上各有特色。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東風-41代表國產最高水平

也許很少人有關注美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思路。相比於蘇聯在冷戰期間傾力開發液體燃料導彈導致的“船大難掉頭”問題,美國在60年代就堅定了發展固體燃料推進系統的決心,最終催生了大名鼎鼎的潛射“三叉戟”系列彈道導彈,並且其陸基導彈也已全部更換成固體燃料推進方式。此外,由於美國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其戰略核威懾更多的是依賴空基和潛射型號,在陸基核武器中,目前也並沒有透過公路或鐵路部署的機動型號,全部是使用固體燃料推進的固定式發射型。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發射

這裡面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情,“薩爾馬特”雖然名氣不小,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並未服役,並且已經多次跳票。最初,俄戰略火箭軍司令什瓦琴中將在2009年表示,俄羅斯將研製新一代陸基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以替換SS-18,並於2010年正式明確了新型導彈名稱“薩爾馬特”。隨後,馬克耶夫設計局、格魯什科動力機器製造生產聯合體(負責火箭發動機)等單位,開始“薩爾馬特”的預研工作,原計劃在2015年完成設計,2018年正式列裝,但實際上直到2017年12月才完成首次試射。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國外機構對中國導彈的研究分析

2018年3月,“薩爾馬特”進行了第二次試射,隨後發展逐漸進入正規正軌。但又因俄羅斯經濟遭遇困境,原計劃為“薩爾馬特”專案撥付的770億盧布(約合16億美元)被打了折扣,使得專案後期進展緩慢,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結束測試,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即將準備服役”中苦苦煎熬。事實上,曾有俄媒報道,位於杜巴羅夫斯基的第13導彈師和位於烏茹爾的第62導彈師(兩者都裝備SS-18),早就對“薩爾馬特”望眼欲穿,但至今也只能繼續裝備30多年前的老型號維持。

射程1.8萬千米!俄再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效能碾壓中國?

死神一樣的“薩爾馬特”撲向目標

總的來說,“薩爾馬特”作為俄羅斯近年來發展的最強洲際彈道導彈,確實代表著俄羅斯核威懾力量的新高度,但在表面榮光的背後,液體燃料彈道導彈的未來仍是一條死衚衕,在戰備速度、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及維護成本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和技術發展。因此,“薩爾馬特”既是液體燃料彈道導彈的巔峰之作,同時也未嘗不是液體導彈的最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