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作者:由 藝術檔案網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5-05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五代後衰落。唐代長沙窯的彩繪新工藝對宋彩繪瓷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其生產的瓷器除廣泛流傳在全國14個省外,更是遠銷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西亞、北非、歐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長沙銅官窯作為世界釉下多彩的發源地,以獨特的陶瓷裝飾藝術和令世人震驚的外銷量,確立了其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顯赫地位。

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

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唐 長沙窯白釉綠彩枕

高9。5cm,長16。5cm,寬10cm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枕長方形,圓角,一側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綠彩繪4朵菱形花紋組合成的大菱形圖案,四角又各繪小朵花紋。釉面開細小紋片,底無釉。

此枕小巧雅緻,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圖案簡約,畫風清新,寥寥數筆,意趣盎然。從此枕上可以看出長沙窯匠師融傳統繪畫技法於陶瓷裝飾中的高超技藝。

瓷枕

瓷枕始燒於隋代,從唐至清各代均有燒造。瓷枕最初以脈枕的形式出現,以後逐漸演變成寢具,有清涼沁膚、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所以富貴貧賤無不喜好,連皇宮中也多用之。南宋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之句。

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

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模印貼花

陶瓷工藝傳統裝飾技法之一。亦稱“貼花”或“印貼花”。其做法是用印模翻出紋樣,貼於坯面後施釉燒成。漢晉陶瓷器上貼有鋪首、人面、鳥獸等。唐代湖南長沙窯、河南鞏縣窯大量使用此法。前者為青釉褐斑貼印花卉、人物、禽獸、雙魚、園景、葡萄、龍魚等,多貼在罐、壺等器上;後者貼花多與三彩釉相配,飾於罐、瓶、壺等器上的各種團花,愈增添了三彩器的富麗。

唐 長沙窯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

高19。2cm,口徑12。6cm,足徑14。2cm

這裡是釉下彩的創燒地,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肩部有對稱方形雙耳及四朵模印貼花紋。近足處一週及底部素胎無釉。

唐代長沙窯器物以日用瓷為主,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大量外銷。其造型簡潔樸素,講究細微之處的變化,以各種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見。早期裝飾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貼花的人物、獅、葡萄上塗褐色或綠色大彩斑,繼而發展為用單一的褐彩或綠彩繪畫,以後再逐步發展到用褐、綠雙色彩繪。

唐代長沙窯瓷特色鮮明,首先是釉下彩繪的發明,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活潑生動,具有寫實性。其三是模印貼花工藝的大量運用,並用褐彩題寫五言詩或六言民歌。此風始於長沙窯,至宋元兩代發展到極盛。

瞭解更多

看宋、元、明龍泉青釉,嘆青瓷如美人,粉飾卻是無奈中華名窯|北方青瓷代表——耀州窯《國家寶藏》|青銅時代重要的水器

標簽: 長沙  貼花  彩繪  模印  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