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從五音到八音再到十四音(十五音)

作者:由 李溯本 Unancha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8-09-08

五【聲】指的是【音】階,宮、商、角、徵、羽;

五【音】指的是【聲】母,唇、舌、齒、牙、喉!“聲”和“音”的問題就是約定俗成,沒什麼道理可講……

“唇舌齒牙喉”是傳統漢語音韻學的五音,而漢語音韻學最初的起步,其實是受梵語音韻學的啟發,在梵語中也有五音:唇、齒、頂、顎、喉!在這兩種“五音”中,相同的字指代的內容並不一定完全一致,例如:漢語的舌音(舌頭音)和齒音(齒頭音),梵語統稱齒音;漢語的牙音和喉音,梵語統稱喉音;而梵語的頂音和顎音,在漢語中又被歸進了齒音中的“正齒音”(完全頂化或顎化)或舌音中的“舌上音”(不完全頂化或顎化)等等!不過綜合一下,還是可以得到七音:唇、齒、舌、頂、顎、牙、喉——以這個模型描述漢語普通話已經夠用了!

然而我的“主業”本來是克丘亞語,七音對於克丘亞語來說,頂音是多餘的,卻還缺一個小舌音,況且漢語周邊的少數民族語言中也有很多都有小舌音,一般情況下,牙音和小舌音在這些語言的思維中還是一陰一陽相對應的,我總得給小舌音起一個能跟“牙音”對稱的名字吧?正好,小舌不是學名“懸雍垂”嘛,那就叫“垂音”吧,“垂”和“牙”就都是單字了,“牙垂”對應“陰陽”,於是八音系統正式成立:唇、齒、舌、頂、顎、牙、垂、喉!

不過早在八音系統成立之前,就已經發現了一些問題:f 算什麼音,θ 算什麼音,ʃ 等等的又算什麼音?這些發音部位好像很難再在傳統中找到單字的命名了……然而 f 不是一般都叫它“唇齒音”嘛,受此啟發,能不能透過上面那八個字兩兩組合來為新的發音部位命名呢?θ 在大多數中國人聽來都覺著很像齒音,然而有些地方的人卻覺著它更像舌音,在一些語言的演變過程中也是跟舌音關係更密切,於是它是不是可以叫“齒舌音”?ʃ 的聽感很像頂音,但其實舌位卻更接近顎音,於是就叫“頂顎音”吧!

子音加 j 很容易顎化,如果完全顎化就變成顎音了,開始可能覺著 j 就是顎音吧,但其實對比 ʂ 和 ɻ 就能發現,ɕ 和 j 之間總是差點兒什麼……資料上也都寫著,ɕ 是舌面前音(齦顎音),j 是舌面中音(硬顎音),再往後就是牙音的舌面後音(軟顎音)了,既然 j 在顎音和牙音之間,那就叫“顎牙音”唄!

我曾經提過一個問題,說有沒有完全同部位的塞音和塞擦音對立,因為咱瞭解的絕大多數黃種人語言都把塞音和塞擦音看成同樣的發音方法,它們之間的差異是源自發音部位不同!當時有人跟我說 t 和 tɬ,這可怎麼辦,tɬ 對於研究美洲語言來說還是很重要的(雖然克丘亞語沒有),難道真存在這種同部位的對立?直到後來我發現不止一個人說,l 比 n 的舌位要往上一點兒,我自己先前也已經多少能感受到了……其實我最初聽到 ɬa 這個音,就覺著它像“師拉”,有點兒 ʂ 的意思——既然 tɬ 比起 t 來確實更接近 tʂ,也是咱為了維護“不存在完全同部位的塞音和塞擦音對立”這條原則,就給 l 也獨立出來一個部位吧,叫“舌頂音”——

這樣一來,唇、唇齒、齒、齒舌、舌、舌頂、頂、頂顎、顎、顎牙、牙,單字之間的雙字空兒就基本填滿了!然而牙和垂離著太近了,中間塞不進去什麼東西,卻還剩著一個發音部位,你說在牙、喉之間也行,說在垂、喉之間也行,這就是著名的阿拉伯語的咽音!發音比較輕,無顫感時,這算狹義的咽音,而發音更用力些,有顫感時,其實就成了會厭音:狹義咽音可以叫“牙喉音”,即牙、喉之間的音;而會厭音可以叫“垂喉音”,接近喉部卻又感覺類似垂音的音,因為小舌和會厭形狀差不多——但總不能一人叫倆名吧,於是還是恢復原先的“咽音”得了,最後面的幾個部位,也就不講什麼單雙交替了,牙音、垂音、咽音、喉音,一個個挨著來吧:牙、垂可以配對兒,垂、咽可以配對兒,咽、喉也可以配對兒,雖然綜合來看,咽音的重要性還是遠趕不上牙、垂、喉!

現在已經有十四音了:唇、唇齒、齒、齒舌、舌、舌頂、頂、頂顎、顎、顎牙、牙、垂、咽、喉,然而似乎還有什麼常用的發音不在這十四個部位之內,這就是大舌音!大舌顫音或閃音聽感上應該還是像舌音吧,但 r 這個字母卻經常被用來轉寫頂音,一些語言中大舌音弱化後也傾向於變成頂音而不是舌音……直到我聽《心跳回憶》中的鏡魅羅說過多少聲“aɾa”,這才徹底覺悟:原來舌閃音和大舌閃音是不一樣的!於是就又提了一個合理化建議:用 ɾ 表示舌閃音,r 表示大舌閃音,ɍ 表示大舌顫音!大舌音比舌音更翹舌一些,但又沒到頂音的程度,可以算是另一種形式的“舌頂音”,不過原先已經有一個舌頂音了,於是大舌音還是暫且保留它這個俗名吧!這就是李溯本十四音或十五音的來歷~~

標簽: 舌音  牙音  頂音  咽音  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