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如何正確地理解“節慶”

作者:由 劉春章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6-11-20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活動策劃家”】

對於節慶,春章的理解曾經相當的簡單。小的時候,那時的物質生活水平比現在可差遠了,於是過了年再盼過年,不是因為自己想長大,而是因為過年了,就有好東西吃,就有新衣服穿,過年的那些儀式,也是非常快樂的。過了年,盼元宵;過了元宵盼端午;過了端午盼六一;過了六一盼中秋;過了中秋又盼過年了。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長大了,上了大學之後,對兒時滿是回憶。所以看見節慶這個詞,應該是滿滿的鄉愁才對。

春章小時候也愛看小說,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吧,就開始讀《聊齋》,《水滸傳》,《薛剛反唐》,《呼家將》,《楊家將》等,裡面有好多關於踏青啦、鬧元宵啦的描寫。所以看見節慶這個詞呢,又感覺滿滿的傳統文化在裡面,當時讀書時想象歷史時空的感覺竟油然而生。

春章在寫這些話的時候,鄉愁也好,歷史沉浸也好,當想到自己在活動管理學科裡,很多當代節慶形式馬上佔據了大腦,那種鄉愁和沉浸感像枝頭上的鳥兒受到驚嚇,展開翅膀“倏”地飛得無影無蹤。

節慶到底是什麼?

是鄉愁嗎?如果那僅僅是兒時才能經歷的;是沉浸嗎,如果它真的是歷史的延續;亦或是像當代節慶那樣,只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而沒有一丁點兒文化的傳統?

一、節慶的語言學解釋

《現代漢語詞典》裡對節慶的解釋為:

節慶:節日喜慶。《北史·李彪傳》:“伏見朝臣丁大憂者,假滿赴職。衣錦乘軒,從郊廟之祀;鳴玉垂緌,同節慶之醼。” 冰心《往事·六一姊》:“ 金鉤寨是離我們營壘最近的村落,四時節慶,不免有饋贈往來。”

《現代漢語詞典》的這種解釋,是有些讓人費解的:節日喜慶,是節日和喜慶,還是節日的喜慶呢?而且喜慶看起來頗像表達氣氛的形容詞。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使用《國語辭典》裡的解釋:

節慶

:節日慶典。

如:「傳統節慶」。因此,春章認為“節慶”就是“節日慶典”。所以呢,節慶包括兩個方面的要素:節日,慶典。

春章小的時候,對節慶的理解,多在“節日”上。我們現在也可以看出來,沒有節日,就不要談節慶。

節日才是“節慶”的內容和目的。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節日都是節慶呢?春章認為呢,不管什麼節日,你慶了,它就是節慶,你不慶,它只是個節日。

“慶典”只是“節慶”的形式和手段。

並非只有節日才需要有慶典,很多不是節日的也需要慶典,比如婚慶、勝利慶祝等。

如何正確地理解“節慶”

如何正確地理解“節慶”

那麼,

什麼是節日呢?什麼是慶典呢?

《現代漢語大詞典》對節日的解釋為:1。 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聞一多《人民詩人——屈原》:“端午是一個人民的節日。”2。

紀念日。容臞《媽媽在你身旁》:“今天六月一日是國際兒童節,是全世界小孩子的節日!”

春章對這個解釋是有疑問的,一是在舉例中,端午是不是也算一個紀念日,因為據說那一天屈原投了汩羅江,與之相比較,西方的聖誕節、復活節等是不是也是紀念日;二是如果紀念日是節日,那麼那些小範圍的紀念日,如結婚紀念日、生日、去世紀念日等算不算節日?所以春章認為,“傳統”才是節日的根本,紀念日可以形成傳統,其他日期也可以形成傳統。一年一年地延續下來,傳統就形成了。

春章在這個學科裡,一直想給現代節慶一個解釋,可是在“節日”上就有點兒對不上號,我不覺得那些所謂的“現代節慶”是“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或者是一個“紀念日”。

所以呢,

對“節日”的理解還要深入一些。

什麼是“節日”,春章覺得,

“節日”就是形成節點的日子

。整個人類社會都是在一個時間維度中進行的,人類社會中的不同群體、不同個體都處於這個時間維度之中。我們可以把這個時間維度比作是向上生長的竹子,竹子上的那些“節”把竹子分成一段一段的。在人類生活的時間維度中,也有一些“節”,把人類生活分成一段一段的。最初的這些“節”表現為節氣、節令、時節,而後來呢,“節”還可以表現為其他時間上的標誌。因此呢,春章認為,

“節日”就是具有

標誌性

的日期。

這些日期或是關鍵的、或是起決定作用的、或是有社會意義的、或是值得慶祝的……

所以呢,對現代節慶,春章的態度是,無論是從地方傳統文化裡挖掘題材,還是從地方的各種資源中挖掘題材,如果能找到“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或“紀念日”最好,如果找不到,也要選擇具有標誌性的,可以形成節點的日期。

《現代漢語大詞典》對慶典的解釋為:慶祝典禮。胡適《易卜生主義》:“孤兒院造成了,他把兒子喚回來參預孤兒院落成的慶典。”所以呢,慶典的意思是:為慶祝而進行的典禮。慶祝是內容和目的,典禮是形式和手段。

那麼什麼是慶祝?什麼是典禮呢?

《現代漢語大詞典》對

慶祝

的解釋為:指對喜事進行一些活動表示歡慶或紀念。巴金《家》:“祖父和父親為了他的婚禮特別在家裡搭了戲臺演戲慶祝。”

所以呢,在節慶中,慶祝是慶典的核心內容。過年的時候,房屋打掃一新,貼掛籤、貼年畫、貼對聯、貼福字,弄一桌子好酒好菜,坐在炕頭看春晚,燃放鞭炮,這就是慶祝呀,其實再往下看,這些也是一種儀式呢。

《現代漢語大詞典》對

典禮

的解釋為:鄭重舉行的儀式。趙樹理《登記》:“小晚和艾艾的婚姻是模範婚姻,要村裡把結婚的日期報一下,到那時候區裡的幹部還要來參加他們的結婚典禮。”

春章認為詞典裡對典禮的解釋不夠全面,因為“禮”不僅僅是儀式,還有禮節之義。典禮的典,為行使、舉辦之義;而禮,為禮儀之義。禮儀為禮節和儀式。所以,典禮應是遵循禮節舉行儀式。《現代漢語大詞典》對典禮的解釋中,恰恰少了禮節,這是不合適的。

所以呢,節慶中,禮儀,或者說,禮節和儀式是非常重要的。春章又想到小時候過年的情形,午年黑(東北土話,除夕半夜)的時候,有一個儀式就是“發紙”,就是燒幾刀黃裱紙給各路神仙,包括灶王爺啦、財神爺啦。這就是儀式。大年初一的時候,要去長輩家裡竄門,路上見到任何人第一句話就是“過年好”,這就是禮節。

綜合下來,節慶,就是節日慶典,就是節日慶祝典禮,就是

為慶祝節日所遵循的禮節和舉辦的儀式。

所以,在節慶中,節日和慶祝是內容和目的,禮節和儀式是形式和手段。

如何正確地理解“節慶”

如何正確地理解“節慶”

接下來說一下英語中的節慶,通常使用festival。你也許奇怪為什麼英語國家中很多節日用day而不是festival呢。其實和漢語一樣,他們的節慶也是“節日+慶祝”,或者說,festival=holiday + celebrity。他們說day呢,突出這是一個節日;他們說festival的時候,突出這是一個活動。

如何正確地理解“節慶”

如何正確地理解“節慶”

二、節慶的專業性解釋

雖然節慶的文獻非常多,但能為“節慶”作一個專業性解釋的並不多。春章也不願意使用那些譯過來的對festival所下的定義。春章翻閱了很多文獻,找到一個節慶的定義:所謂節慶, 是指圍繞各類節日而形成的文化習俗及其他所開展的相關紀念

、慶祝等活動的總稱[1]。百度百科上的定義不知引自何處,其解釋為:節慶活動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內,以特定主題活動方式,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一種社會活動。

因此,不管怎麼解釋,都離不開節日、習俗等。因此,春章認為,傳統性是節慶的一個維度。春章並不想用傳統性來作為節慶的硬性要求,因為任何傳統都有一個開始,也許從今年開始的一個事物,以後每年都出現,代代相傳,也會形成傳統。傳統性只是用來區別不同的節慶,那些歷史更悠遠一些,哪些還尚未形成傳統。

節慶的另一個維度則是和人有關的。節慶是圍繞著節日的慶典,然而這節日卻未必是全人類的節日。節日是有個影響範圍的,小的節日,可能限於夫妻二人,他們每年慶祝結婚紀念日已經形成了傳統;也可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比如紀念家族遷至某地的日期,一代一代,形成了這個家族的傳統;也可能是一個組織,比如大學成立日,公司成立日等;亦可能是某一民族的,比如柯爾克孜族的諾勞孜節、漢族的春節;也可能是某一宗教信仰的,比如基督教的聖誕節、復活節;還可能是一個國家的,比如中國的國慶節;還可能是某一群體的,比如國際六一兒童節。因此,節慶的第二個維度是範圍。

但即使我們畫出了傳統性和範圍性的二維象限,我們仍然難以將不同的節慶填入其中。因為傳統是相對的,範圍也是相對的。就像下圖所示的那樣,一個傳統節慶也不一定是大範圍的,它可能是傣族的潑水節,對於整個族群是大範圍的,對於整個中國或世界來說,它是小範圍的。

如何正確地理解“節慶”

如何正確地理解“節慶”

此圖只是理解節慶的一個工具,但我們應該從中看到

節慶的進化:一是從非傳統進化到傳統;二是從小範圍進化到大範圍。

對於“傳統”的進化,勿需多言,日期確定了,年年做,代代做,它就傳統了;如果中斷了,即使是傳統節慶,也會消失殆盡。日本人原來是和中國人一樣過農曆春節的,明治維新後他們不過春節了,現在他們已經習慣了沒有農曆春節。

對於“範圍”的進化,這其中的“慶”要起很大作用。如果慶祝氛圍濃,有感染力,小範圍的“慶”也會逐漸蔓延,就像聖誕節一樣,就像西方的情人節一樣。但如果慶祝氛圍不濃,沒有感染力,大範圍的“慶”也會萎縮。春章越來越感到現在中秋、端午等節日好像沒有了“慶”在裡面了,春節的年味也不濃了,著實有點兒擔心呀,擔心這傳統的節慶最後變成了形式上的節日了。

現在很多地方都辦現代節慶。傳統進化和範圍進化都很重要。在日期的選擇上,就應該在傳統上做文章,至少也要有一定的標誌性,然後形成傳統。至於範圍,你也不想把影響力只限制在區域性吧。你是想讓大家都到你那裡慶祝呢,還是你的慶典走向全國,普天同慶呢?我認為像孔子文化節應該成為全天下具有儒家思想的人的節慶,而不是山東某個城市的一個“現代節慶”。

三、節慶的形式

關於節慶的分類還是比較多的,最簡單的劃分方法是根據傳統性,將節慶劃分為傳統節慶和現代節慶。但這種劃分方法並不準確,正如前文所言,一個現代節慶,如果把範圍做大了,把時間做長了,也就成了傳統節慶了。

在維基百科中,節慶被分為四種類型:宗教節慶、文藝節慶、飲食節慶、時令節慶

宗教節慶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我們常說的是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除此之外還有猶太教、印度教、道教、薩滿教等。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節日,也相應有自己的節慶,在基督教中,聖誕節和復活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在印度教中,胡裡節有著相當長的歷史。

文藝節慶

:文藝節慶包括文化節慶和藝術節慶,像音樂節、讀書節、喜劇節、爵士節、電影節等都屬於文藝類節慶。位於蘇格蘭的愛丁堡藝術節,是全球最大的文藝類節慶。中國的孔子文化節、大漢文化節、廣元女兒節等,都屬於文藝類節慶。

飲食節慶

:這種節慶以飲食為主,包括啤酒節、白酒節、食品節、地方風味節等。一些飲食節慶只關注一種飲食,比如美國的國家花生節,愛爾蘭的戈爾威國際牡蠣節,中國的盱眙龍蝦節等。

時令節慶

:這種節慶主要與季節和農業有關。中國的很多節慶,都是這種型別的,比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北歐國家的傳統節日——仲夏節,是典型的時令型節慶。

當然,這種劃分方式不一定能窮盡所有的節慶。但以節慶的內容來劃分,更突出了節慶是一種活動概念,而不是一個時間的概念。

四、節慶業

節慶業就是圍繞節慶生產而形成的產業。中國節慶數量現在越來越多,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節慶對促進旅遊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也催生了很多地方政府組建節慶辦公室,來推動節慶業的發展。但節慶的發展,應本著繼承、創新和弘揚優秀地方文化或推廣優秀地方資源為已任,如果只重視帶動旅遊、促進地方經濟的考慮,可能會使節慶變了味道。政府主導、追求政績、無視市場,甚至急功近利、踐踏文化的現象,難以出現優秀的節慶,也就不可能出現舉世矚目的節慶。

由於中國活動產業的缺失,使得對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的統計資料難覓。但據稱中國目前的節慶數量也已經過萬,相當於平均每天在全國各地有30多個節慶上演。雖然缺乏統計資源,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可見一斑。英國的節慶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為11億英鎊,佔整個活動產業的經濟貢獻的3%。但談經濟貢獻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強調節慶對優秀地方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對優質地方資源的開發和推廣。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活動策劃家”】

標簽: 節慶  節日  春章  慶祝  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