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最高權力的更替(司馬曜-司馬德宗):東山再起的謝氏門閥與淝水之戰的序幕

作者:由 歷史的精神世界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3-01

主要觀點:

權臣桓溫死後,譙國桓氏與陳郡謝氏兩大門閥達成和解,用合作代替爭奪,保證了東晉朝廷的穩定,這自然與兩大門閥掌門人的高風亮節密不可分,但更加重要的是當時的形勢,東晉面臨前秦帝國崛起的巨大壓力。

謝安坐鎮朝廷,能在幾年內掌握權柄,鎮撫桓氏,保證東晉內部的團結,在面臨滅國壓力之下,指揮自若,排程有序,力挽狂瀾,可稱有蓋世之功。

謝安四十歲出仕,頗有名士之風,東山再起這個成語源於謝安。

謝氏門閥的落幕,也標誌著東晉門閥政治的結束,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先後掌握朝政,自此之後,就沒有新的門閥一統天下了,皇族、門閥經過短暫而混亂的鬥爭,卻意外導致寒門武將階層的崛起,最終埋葬了東晉王朝。

公元396年,晉孝武帝

司馬曜

崩逝,

司馬德宗

繼位,是為晉安帝。

公元404年,

桓玄

廢黜晉安帝,自立為帝,國號楚(史稱桓楚)。

同年,

劉裕

起兵攻殺桓玄,晉安帝復位,劉裕掌控朝政。

東晉王朝臨近末世,晉孝武帝時期也是最後一支門閥掌權的時代,陳郡謝氏門閥。

孝武帝之後,安帝朝一片混亂,最終權柄落入

北府將領劉裕

之手。

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也將成為東晉王朝的掘墓人,劉宋王朝的創立者。

東晉結束後,南方是

宋、齊、梁、陳

四個朝代相繼,北朝則是由

北魏

統一,而後北周、北齊分割北魏,直至

隋朝

統一天下。

這個歷史時期,史稱

南北朝

最高權力的更替(司馬曜-司馬德宗):東山再起的謝氏門閥與淝水之戰的序幕

一、謝氏掌權

晉孝武帝司馬曜繼位以來,

權臣桓溫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在朝中重臣謝安、王坦之的掣肘之下,

自己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選擇了懸崖勒馬。

桓溫死後,桓氏門閥的領導權由其弟

桓衝

接手,朝中則是

謝安

為執政的核心。

謝安和桓衝都是能夠顧全大局的人,桓謝兩大門閥用合作代替爭奪。

東晉帝國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和安排,最終以桓氏佔據荊州,謝氏佔據揚州和建康,形成上下游各安其位的穩定局面。

能重新達成朝中權力分配的再平衡,

當然功勞應該歸功於兩家的當家人

,謝安和桓衝,顧全大局,通力合作。

但這也與來自北方前秦帝國的巨大壓力有關。

最高權力的更替(司馬曜-司馬德宗):東山再起的謝氏門閥與淝水之戰的序幕

在北方,前秦迅速崛起,從公元357年,

苻堅

奪得皇位以來,以王猛作為謀主,四方征討,所向披靡。

370年滅前燕,371年滅仇池,373年攻下東晉的益州,376年滅前涼、代。

苻堅、王猛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掃平了北方群雄。

前秦的迅速統一和空前強大,給了東晉空前的壓力。

此時前秦的版圖已經和滅吳之前的西晉大體相同,東晉也類似於東吳,主要依靠荊、揚二州和長江天險來對抗強敵。

最高權力的更替(司馬曜-司馬德宗):東山再起的謝氏門閥與淝水之戰的序幕

千鈞重任則落在

謝安

肩上。

陳郡謝氏自三國時期奠基,謝安的曾祖謝纘,在

高平陵之變

後得到司馬懿重用。

其子謝衡,其孫謝裒則分別在西晉、東晉朝做官。

到了謝安這一代,陳郡謝氏早已進入門閥士族行列。

謝安阻擋桓溫、保全皇室的作為已經介紹過,後面又與桓衝完成了

權力再平衡

,自身則坐鎮建康,成為

首席輔政大臣

到前秦統一北方,對於東晉的軍事壓力日益增大時,謝安安排自己的侄子謝玄,赴廣陵、京口組建軍隊。

謝玄依託

郗氏家族

在廣陵、京口多年的經營,流民帥及流民武裝力量得以整頓。

因此謝玄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組建了一支拱衛東晉的精銳軍隊,稱為“

北府兵

”。

得益於郗氏家族的苦心經營,歸入北府軍的流民武裝力量,自身就擁有過硬的軍事素質,而謝玄只是重新明晰了管帶的序列,

並不需要長時間練兵,就能形成不俗的戰鬥力

公元378年,前秦攻陷襄陽,守將朱序苦撐一年後,兵敗被俘,投降前秦。

襄陽失守,也就拉開了前秦武裝侵略東晉的序幕。

第二年,前秦苻堅圍攻彭城,爆發淮南之戰。

這次,謝玄率領北府兵出戰,四戰四勝,阻止了前秦在下游的蠶食。

這一系列的戰役,算是拉開了淝水總決戰的序幕。

最高權力的更替(司馬曜-司馬德宗):東山再起的謝氏門閥與淝水之戰的序幕

二、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苻堅集結全國兵力,百萬大軍,討伐東晉。

此戰對於東晉來說是

生死存亡之一戰

,當然,對於前秦來說其實也是。

東晉兵力明顯弱於前秦,能夠集結抗敵的,主要是兩支部隊。

第一是荊州

桓衝的十萬兵力

,在上游攻擊襄陽等城,並派兵攻蜀,來牽制前秦主力。

第二就是

謝玄的八萬“北府兵”

,沿淮河西上,迎擊前秦軍主力。

前秦軍主力是符融等人率領的約三十萬大軍,東晉軍謝石是主將,謝玄是前鋒,主力是八萬“北府兵”。

序戰階段前秦軍取得了一些勝利,攻克壽陽,西線慕容垂也攻下了鄖城。

這時苻堅犯了個致命錯誤,他為了速戰速決,親自來到前線坐鎮指揮。

苻堅是被之前一系列的勝利矇蔽了,認為自己天下無敵。

首席謀主王猛此時已去世,無人能夠勸阻苻堅的一意孤行。

雙方決戰前夕,苻堅派了朱序作為說客,前去勸降謝石、謝玄。

朱序就是前幾年攻破襄陽時,被俘投降的東晉降將。

苻堅仁厚,對於降將一貫是深信不疑,

當然最後他也因仁厚而國破家亡。

朱序雖然投降前秦,但一直是身在秦營心在晉。

所以來到晉營,馬上將前秦軍只是前鋒部隊,大部隊還都在路上,這些前秦軍的虛實一股腦都告訴了謝石、謝玄。

當然,估計也把這幾年他對於苻堅本人的看法也一併說了。

得到了寶貴的軍事情報,謝石、謝玄決定轉守為攻。

首先派北府軍大將劉牢之攻擊洛澗之敵,大敗梁城、王詠等十名秦將,殲滅一萬五千秦軍。

然後兩軍主力對峙於

淝水兩岸

謝玄遣使對符融說,請秦軍稍微向後撤,晉軍將渡河與秦軍決戰。

苻堅一聽大喜,這不正是“半渡而擊”的絕佳時機麼?

於是苻堅力排眾議,命令大軍向後移動,給晉軍留出空間。

晉軍早已做好準備,渡河突擊。

已返回秦營的朱序趁大軍移動之際,在陣後大喊:“前線的秦軍敗啦,快跑啊。”

那年代又沒有高效的通訊系統,軍隊不知道怎麼回事,紛紛逃命,陣腳大亂。

晉軍趁亂全力出擊,一舉擊潰秦軍,陣斬前秦主將符融,秦軍死者十之七八。

苻堅倉皇敗逃回洛陽,威望一敗塗地。

前秦國內的

慕容垂、姚萇

等異族首領紛紛自立,

前秦四分五裂

英雄一世的苻堅也被姚萇殺死,前秦滅亡。

當淝水大捷的訊息傳到建康,坐鎮中樞的謝安正在

下棋

他看完捷報,不動聲色,繼續下棋。

最高權力的更替(司馬曜-司馬德宗):東山再起的謝氏門閥與淝水之戰的序幕

客人問軍情如何,謝安只是淡淡的說:“小兒輩遂已破賊。”

等到客人走後,謝安才掩飾不住內心狂喜,

踉踉蹌蹌,手舞足蹈,踢到門檻把木屐都踢破了也渾然不覺。

先不論東晉名士這種

裝逼成風

的時尚,也不論淝水大捷是否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但謝安坐鎮中樞,能在幾年內掌握住權柄,並鎮撫桓氏,練兵北府,保證東晉內部的團結,並在面臨滅國壓力之下,指揮自若,排程有序,最終力挽狂瀾,沒有讓全國淪入異族之手,可稱為蓋世之功。

當年謝安隱居於東山,然後四十餘歲才出仕做官,等謝安名望極盛後,民間把他的經歷歸納為“

東山再起

”這個成語。

三川北虜亂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靜胡沙。

——李白

三、功成身退

謝安實際上在淝水之戰前,就已經掌握住朝廷的權柄。

但淝水之戰後,陳郡謝氏門閥聲望更是如日中天,鶴立雞群。

譙國桓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則是第二等的門閥了。

謝安在奪取權力之時,也顯示出過人的政治權謀,但他也深知“月滿則虧”、“亢龍有悔”的道理,因此功高震主之日,恰恰是自我抑制,謀取退身之時。

淝水之戰後,前秦國內大亂,謝安請求北伐。

朝廷任命謝安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梁共十五州軍事,假黃鉞。

名義上就等於把全國的軍權都交給謝安了。

此時鎮守荊州的桓衝去世,如果謝安有野心,完全可以讓立有大功的謝玄出任荊州、江州刺史,這樣就可以將全國的實際兵權也攬入謝氏門閥手中。

但謝安沒有這麼做,反而是讓桓石民為荊州刺史,桓伊鎮江州,桓石虔鎮豫州,使三桓統轄三州,保證了桓氏門閥的利益,也保證了北伐時後方的穩定。

公元384年,謝安起兵北伐,東路謝玄、中路桓氏,都取得了良好的戰績,

將南北朝的界限推到了黃河沿線,黃河以南地區重入東晉的版圖。

但這時晉孝武帝司馬曜也已經二十三歲,已經長大成人。

他已經看到門閥政治對於皇權的侵凌,而年輕力壯的皇帝,也蠢蠢欲動開始了奪權之路。

早在淝水之戰前夕,司馬曜任命自己的弟弟,琅琊王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這已經是希望皇族掌權的訊號。

謝安名士情結很重,也頗有功成身退之意。

謝安於公元385年自請離開建康,出鎮廣陵,並於幾個月後去世。

司馬道子成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成功接替了謝安首輔的權柄。

謝玄也與兩年後接觸兵權,退居會稽內史,一年後病逝,他所統領的徐、青、兗三州也被司馬道子、司馬恬兩位皇族瓜分。

謝氏門閥掌權的時代,自此落下帷幕。

謝氏門閥的落幕,也標誌著東晉門閥政治行將就木。

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先後掌握朝政,凌駕皇權,這是東晉門閥政治的主基調。

但自此之後,就沒有新的門閥一統天下了,皇族、門閥經過短暫而混亂的鬥爭,卻意外導致寒門武將階層的崛起,最終埋葬了東晉王朝。

標簽: 謝安  門閥  東晉  前秦  謝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