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彩瓷之三彩

作者:由 劉偉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2-12

素三彩

陶瓷中以黃、綠、紫三色釉為主的低溫彩釉品種。素三彩是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經低溫再次燒成,與唐三彩、宋三彩工藝相似,惟澀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黃、綠、紫外,尚有黑、白色,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素三彩創燒於明代成化時景德鎮,清代康熙年間進一步發展。

目前所見景德鎮最早燒造的素三彩瓷器系明代成化時期遺物,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德鎮明代御器廠遺址出土了多件明成化素三彩鴨薰。明代正德、嘉靖、萬曆時期,素三彩工藝已取得較高成就,至清代康熙時期發展成為具有特色的成熟瓷器品種。康熙素三彩瓷器以黃、綠、紫三種低溫色料作主要裝飾,入窯經800—900℃的低溫二次燒成,因不使用紅彩,畫面顯得典雅素淨。康熙三彩品種繁多,器型多樣,彩料複雜,製作工藝精湛。這時期的品種有:黃地紫綠彩、白地三彩、墨三彩、黃地三彩、虎皮三彩、三彩加紅、刻花三彩、釉裡三彩、法華三彩等。

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數,無特定含意。

民國初年許之衡撰

《飲流齋說瓷》

(說彩色第四之“素三彩”條)記: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西人嗜此,聲價極高,一瓶之值,輒及萬金。以怪獸最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同一年代,而三彩之品視他彩乃騰踴百倍。”。

彩瓷之三彩

清康熙素三彩海馬八吉祥紋罐(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素三彩海馬八吉祥紋罐】

清康熙,高29。8釐米,口徑13。2釐米,底徑13。5釐米。罐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內斂、平底。內施白釉。外壁素三彩裝飾。口沿、肩、脛(jìng音敬)及近底處共4道青花絃線將紋飾分為5組:頸部繪海水江崖八吉祥紋;肩部飾海水浪花八吉祥紋;腹繪4匹海馬穿行於海水江崖及八吉祥之間,海馬分別用素三彩中的黃、紫、深綠、淺綠四種顏色塗繪;足邊為海水浪花八吉祥紋飾。細砂底,無款識。

墨三彩

素三彩瓷器大多是官窯器,唯獨康熙時期墨地素三彩是民窯瓷器,但比官窯素三彩瓷更為珍貴,這主要是因為康熙墨地素三彩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清自入關定中原,實施以漢治漢的政策,提出以仁孝治天下,崇尚孔孟儒家思想,對祭奠儀式非常講究,隆重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如“丁憂”,凡朝廷官員,只要父母之中任何一位去世,都要去官回家守孝三年,孝滿再回朝復職。基於朝廷的禮制,對喪事的祭器也精益求精,當時操辦喪事都要定燒一批高檔墨地素三彩起舞以為喪事宴客祭奠之用。相互間攀比,不惜重金請有名的工匠以好的材料燒造祭器,務求產品出類拔萃,所以才有了墨地素三彩這種陶瓷史上的璀璨明星。不知何故官窯不燒製墨地素三彩器,只有民窯燒製,不如官窯工藝精製,也沒有款字。康熙素三彩除墨地以外其餘各種色地的素三彩幾乎全是官窯產品,但都沒有墨地名貴。

康熙墨地素三彩是皇家及王公大臣所用祭祀品,生產量稀少,而雍正朝勵精圖治,反腐倡廉,厲行儉約,喪事不再大辦,墨地素三彩也就從此絕燒,遺留下來的少之又少,使其身價倍增。至清末民初,由於外國人刻意高價搜求,古玩商為利而仿燒,古玩市場中的康熙墨地素三彩魚龍混雜,收藏贗品者亦不在少數,甚至國外博物館也有陳列。至今,即便是清末民初的康熙墨地素二彩仿品,也為今人所珍視。

彩瓷之三彩

清康熙墨地素三彩四季花鳥瓷方瓶(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墨地素三彩四季花鳥瓷方瓶

瓶,圓撇口、長頸、平方肩下折,長筒型器身,平底。上圓下方器型,取琮式瓶天圓地方的造型概念。平底心有四方臍,內有透明釉下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楷款。字型筆法隨性,

為康熙時期民窯的作品

。器內施白釉,外無釉,高溫素燒後,在無釉素坯的外壁上以焦墨鉤勒、點畫紋飾輪廓,再填繪綠葉,黃、紫色夏荷,秋菊,芙蓉等四季花。素坯留白作梅花,並有蝴蝶、鳥雀穿梭其間。花葉色彩分明,釉色分濃淡,使紋飾有陰陽向背的層次感。細心避開紋飾,填入勻亮如漆的墨地。彩上再罩一層透明乳白鉛釉。此類高溫素坯上低溫鉛釉的作品,為康熙時期素三彩的特色

虎皮三彩

虎皮三彩瓷器為康熙素三彩瓷器中的新穎品種。器表以黃、綠、紫、白等色釉點染成斑塊狀,猶如虎皮斑紋,故俗稱“虎皮釉”或“虎皮三彩”,傳世品中多見碗、盤等器型。

彩瓷之三彩

清康熙虎皮三彩撇口碗(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虎皮三彩撇口碗】

虎皮三彩撇口碗,清康熙,高5。4釐米,口徑12。5釐米,足徑5。8釐米。

碗撇口、弧腹、圈足。內外施黃、綠、紫、白色相間的釉斑。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

青花

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青花雙圈款。

彩瓷之三彩

清康熙虎皮三彩盤(蘇州博物館)

【清康熙虎皮三彩盤】

高4。4釐米 口徑16。8釐米 底徑10。3釐米

胎體堅緻,器型規整,敞口,弧腹,圈足。釉質肥潤,盤內外通體施虎皮三彩釉。虎皮三彩釉是清代康熙時期素三彩品種之一,以黃、綠、紫三色彩釉在器物上相互交融,暈染成不規則的斑塊,因酷似虎皮,俗稱“虎皮斑”、“虎皮三彩”。此件虎皮三彩盤施彩均勻,赭、綠、黃、白色相間,釉彩古樸典雅。

三彩加紅

康熙時期在三彩上加紅色,紅為礬紅,是在氧化氣氛中燒製的低溫紅釉,色略呈橙紅。

清藍浦《景德鎮陶錄》有載:“礬紅釉,用青礬煉紅(絳礬)加鉛粉(助熔劑)、廣膠合成。

這種低溫釉自明中葉開始有了很大發展,清康熙時期把它用在三彩瓷上,即用少許礬紅描繪人物的衣領、衣袖和帽子,動物的頭部及花朵的輪廓和其他紋樣。三彩加紅,極為名貴,有所謂“三彩加紅,價值連城”一說。

彩瓷之三彩

清康熙三彩加紅蓋盒(故宮博物院)

標簽: 三彩  素三彩  虎皮  康熙  墨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