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作者:由 ace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2-22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墓地還原縮圖

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的國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此曾國與史書中的姬姓隨國一國兩名,始祖為赫赫有名的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墓中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000餘件,僅青銅器就共計6239件。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曾侯乙編鐘

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4件、大尊缶1對、聯座壺1對、冰鑑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4件等。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青銅冰鑑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大尊缶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聯禁銅壺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雲紋金盞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鹿角立鶴

經鑑定,使用了渾鑄、分鑄、錫焊、銅焊、鑲嵌、鉚接、熔模等青銅器製作工藝,說明戰國時期南方楚地的青銅冶煉技術同樣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青銅尊盤

其中尊盤系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出戰國時期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先秦時代,對禮器的使用是有嚴格規定的,其中又以鼎的使用為核心內容。天子用鼎數最多,為九鼎,諸侯七鼎,大夫、士人又逐層遞減。曾侯乙墓中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明顯僭越了諸侯能享有的鼎數,已近於天子之制。這表明在曾侯乙生活的時代,自商周以來的禮樂制度已經遭到破壞,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鍾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鍾編成組,製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迄今為止,中國的考古發掘中共有40多套編鐘出土,但數量最多、儲存最好、音質最高的則非曾侯乙編鐘莫屬。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曾侯乙編鐘

整套編鐘數量之多,做工之精細,氣魄之宏偉,令人驚歎不已,堪稱戰國時期青銅樂器的巔峰之作,被譽為“國之瑰寶”。從音效上看,編鐘所用青銅是以高純度的銅、錫、鉛按一定比例冶煉而成,鐘壁厚度、鐘的形制的設計,都達到了完美極至、無可挑剔的地步,如此才保證了編鐘絕佳的音響效果。全套鍾以人、獸、龍、花和幾何紋為裝飾,採用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諸色映襯青銅本色,莊重肅穆,精美壯觀。有學者對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認為曾侯乙墓編鐘是科學技術史上一項最早而又複雜的系統工程,具有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鑄造技術。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真實寫照,而且為科技未來的發展作出楷模。曾侯乙編鐘共65枚,其中1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稱“楚王熊章鎛鍾”。

音樂的國度之曾侯乙墓

。該鐘通高92。5釐米,重134。8千克,腔體呈扁橢圓形,與其他64枚鍾最明顯的不同點,在於鐘口平整。鐘體頂部為蟠龍式複式鈕,由上下2對蟠龍對稱組成,上面1對蟠龍形狀較小,引頸對銜,下面1對蟠龍形體較大,回首卷尾,形象惟妙惟肖,生動傳神。鉦部兩側以淺浮雕龍紋為襯,每一部分鑄有5個圓泡形飾,圓泡凸面上亦浮雕龍紋。鉦間鑄有31字銘文:“隹(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持用享”。大意為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楚惠王在西陽接到了曾侯乙去世的訊息後,在西陽遙祭他,併為他鑄造了這件鎛鍾,以供其永享。這段銘文不僅說明曾國和楚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而且為曾侯乙墓的斷代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標簽: 曾侯乙  編鐘  青銅  西陽  蟠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