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如何看待過去三年量化類私募的變化?

作者:由 babyquant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01-13

最近一篇文章《近三年

量化類私募

規模變化初探》總結了過去三年(2015-2018)量化類私募的變化,總體而言有如下特徵:

1。規模越來越小。2017比2016少,2018比2017少。但這不是量化類特有的現象,因為市場整體萎縮得更厲害,所以量化類的比例還上升了。

結論:自己變爛不要緊,只要敵人變得更爛就行了。

2。集中度沒啥變化。美國

量化類對沖基金

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但國內看不到這個趨勢。原因有挺多。

比如美國量化類私募會花大錢買各類資料,甚至資料提供商的股權;還有花大錢搞硬體。然後規模最大的AQR甚至開源策略搞smart beta,總之就是提高公司的存在感,降低

量化投研

的存在感。當然,碼農也不要得瑟,畢竟

碼農

也撈不到什麼好處。建設這些系統或許需要碼農,但碼農本身帶不走這些東西,沒啥用。

國內說實話,很多做

期貨CT

A的就是行情資料,淘寶1個月60塊錢我買不起麼。有人說股票資料量更大,難以複製。但是股票更便宜,因為需求太少,每個月才20塊錢,呵呵……

聚寬也有類似的資料,2010至今期貨分筆資料也不貴,有興趣的可以找我,我搞個集體議價,逼聚寬降價。你個人肯定拿不到好價錢的,但我10個粉絲群每個500人就不一樣了。舊號已經加滿,新號請搜微信babyquant。

正由於國內

量化私募

沒啥屬於自己的護城河,因此高管、員工離職率非常非常高,甚至離職後成立的私募規模都經常可以跟原私募匹敵,這也限制了集中度的提高。

結論:國內量化門檻太低,公司難以形成有效護城河,抑制了發展。

3。很多私募轉行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企業一般來說對員工依賴不大,員工也難以在原來的行業創業。雖然碼農創業很常見,但一般都是一些新的領域。畢竟網際網路本質上就是把衣食住行相關,各個細分領域太多了,隨便一個切入點都行。

量化交易

不同,來來去去都是股票、期貨,換家公司也好,自己成立一家也好,自己在家交易交易也好,都是同一個市場,本質上沒啥區別,離開之後肯定跟原公司競爭的。

因此,很多私募乾脆做網際網路算了,搞搞資訊行情轉發,賣一下交易系統,搞個策略平臺,還有智慧投顧之類的,反正這類東西對明星

量化投資

經理的依賴不大。

結論:這行沒法幹,還是搞點別的吧。

其實量化想賺錢關鍵是要有耐心。像私募排排網的CTA指數基本上年年都能創新高,但堅持年年做下來的不多,很多人比較急躁,一有回撤就不耐煩,這是不可取的。這行本質上是有耐心的人賺沒耐心的人的錢,比如你覺得競爭激烈賺不到錢,別人也是一樣的,就看誰能熬,一旦有人熬不住撤出了,其他人就能賺到一波了。

高頻交易

更加明顯。原來速度不夠快搶不到單,後來突然搶到了,就是因為別人撤走不做了。

最近有一本書叫《Grid》(堅毅),就是說做成一個事業,需要的是激情和堅持。做量化也一樣,反正只要堅持下去,不急不躁,慢慢做,肯定是沒問題的。畢竟這世上能堅持下來的不多。

我好歹2011年到現在做期貨量化都7、8年了,不也活得好好的,其他很多做1、2年就堅持不下去掛掉了。不要管公司怎樣,我待過的公司很多也不行了,即使還存在也沒做期貨量化了,所以說,我是對這個行業最忠心耿耿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嘛。

標簽: 量化  私募  碼農  期貨  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