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作者:由 飛書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03-12

— 轉載 思考問題的熊

作為仍然奮鬥在學術一線的學生,在很多同學和朋友眼裡我一直是個喜歡折騰各種工具的「少數派」。除了每天必看的科研動態和文獻之外,自己喜歡在摸魚的時候折騰一些感興趣的工具,用能提高效率的工具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摸魚時間,我感覺這個邏輯沒毛病,你覺得呢?

最早知道飛書是 2019 年初陸續出現的媒體報道,各類報道中我能提取到的資訊無非是「佈局」和「戰略」這類離我遙遠的詞彙。直到 2019 年下半年飛書陸續開放註冊,我才認真關注和嘗試使用它。

初識飛書的喜悅與尷尬

可以即時通訊的線上協作文件

關於飛書的多數介紹中,大家都是將飛書類比於其他在國內已經相對常用的企業級協作工具,所以使用前我擔心飛書也是一款「面向管理者開發」的軟體。之所以說「面向管理者」是因為這類應用在聊天的基礎上融合的往往都是傳統公司的線下辦公場景,比如上班打卡、出差請假、跨部門通知和報銷審批等等,這些需求雖不可謂不高頻,但通常只是更方便管理者對企業進行管理。

對於那些僅有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的小團隊而言,上班開啟報銷審批反而不是剛需(這些團隊通常也不是傳統意義的企業),他們需要的是真正好用的協作工具——協作起來高效,溝通起來方便。

在使用了幾天之後,好在飛書的實際體驗打消了我先前的顧慮。它的各個客戶端整體風格讓人感覺十分清爽,取消或弱化了很多管理類功能和工具的入口,轉而把「雲空間」放在了非常高的層級。所謂雲空間可以理解為線上文件、線上表格和雲盤的綜合體,每個功能都做的很紮實,絕不僅僅是一級入口那麼簡單。

這裡以我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線上文件為例,列舉兩個小細節。

用心的跟隨式樣式編輯欄

飛書的雲文件本身支援大部分 Markdown 語法快捷鍵可以保證高效寫作(常規操作無需多言),在進行富文字編輯時,樣式編輯欄並非固定在頁面最上端而是自動浮於所選內容上方。

這個設計看似不起眼,但實際用下來有兩個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它可以讓滑鼠每次都少移動一點,另一方面使用次數多了基本可以

記住

常用樣式的實際滑鼠移動距離從而實現類似於「盲點」的效果。

另外,這個樣式編輯欄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完全不會影響沉浸式的寫作體驗。即便和同樣採用跟隨式編輯欄的 Notion 相比,飛書這個編輯欄的佈局和使用邏輯也讓我覺得更順手,比如飛書調取二級選單使用懸浮操作,滑鼠只要懸浮在高亮處就會自動展示其它顏色,而 Notion 則需要再點一下滑鼠;飛書的多級標題都是直接展示在樣式欄的,Notion 則藏在了二級選單。

總的來說,在用了一段時間飛書的文件編輯器之後,我作為一個多年的 Mardkown 重度使用者發現一個好用的富文字編輯器原來也可以很香。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兩種表格任君選擇

飛書的雲空間本身可以建立文件和表格,同時在文件中也可以很方便的插入表格。讓我意外的是,飛書在插入選項中思路清奇的設定了兩種表格:一種是電子表格,一種是富文字表格。前者可以全屏操作且支援各種篩選和計算,後者則可以對每個單元格內的文字進行更多的樣式編輯。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從雲空間的優秀使用體驗來講,把飛書當作一個「

可以即時通訊的線上協作文件

」也無妨。

團隊工具遷移的艱難與反思

除了好用的「雲空間」,飛書內部文件、日程和聊天各種功能之間都做到了深度整合,整個應用的搜尋功能也比較完善,於是我就有了把它推薦給身邊團隊的想法。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搜尋過濾器

我在腦海中設想了不少「學術向」的應用場景,比如把實驗室的線下文獻分享遷移到飛書中進行組織和協調,透過日曆安排時間和會議室,大家把推薦的文獻上傳到雲空間,寫好文獻解讀之後還可以透過文件共享。

我也設想在自己組織的幾個學習小組內使用飛書進行交流,這樣大家平時既可以聊天還能把學習內容透過雲空間的形式沉澱,聊天記錄也可以批次儲存從而更方便後期回溯。

然後現實總和理想有些距離。對於所有相對扁平的團隊和組織來講,全體遷移到一個新工具進行協作通常都有不小的阻力。一方面是新工具的學習成本和遷移成本,大家已經習慣了之前的交流協作方式,即便有些地方不如人意也不願再花太多時間到新工具上;另一方面,成員的時間精力有限,即便開始願意嘗試,往往到了後期還是把主要的時間精力放在社交成本更低的國民應用上。

此外,針對小社群和組織,例如像實驗室這種既不會有營業執照也沒有官方認證的團隊,飛書目前還沒有開放文件公開分享的功能。這也導致我們確實無法進行全量遷移,於是我推而廣之的設想只能作罷。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認證必須要有證書

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在飛書官網的首頁有這樣一句話:

成就組織和個人,打造高效愉悅的辦公平臺。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想到自己日常有很多學習和工作任務,也有不少碼字需求,雖然現階段身邊團隊還暫時沒有一起使用飛書,但我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隻隊伍啊。為何不試試用它打造一個給自己的高效愉悅辦公平臺呢?

有了嘗試將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這個新目標後,我開始思考其中哪些具體場景可以和飛書關聯。

梳理自己的日常學習流程

下面的示意圖是我目前比較固定的日常學習流程,整體可以分為對素材(資訊)的收集、篩選、擴充套件、深入和完善五個部分。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學習流程

素材收集

我日常接觸的學習素材主要有學術期刊文獻、部落格與深度報道文章、社交平臺的大神分享和即時通訊工具的聊天訊息。

其中,學術相關內容主要透過兩個專門的文獻類網站和對應客戶端獲取,也用 RSS 訂閱了幾個高頻閱讀的雜誌;專業領域部落格則是透過 RSS 在 inoreader 閱讀,一些深度的媒體報道會使用錘子閱讀這類聚合應用。

針對 Twitter 這樣的社交平臺,我在手機上安裝了兩個 App,比較忙的時候會用官方客戶端接受演算法給我的推薦內容;比較空閒的時候則會開啟 Tweetbot 按照時間線瀏覽推文。

素材篩選

對於收集到的素材,我一般會首先按照資訊源來進行分類。

內容質量高且資訊密度低的資訊源通常是有更新即進行下一步擴充套件;如果內容質量高但是資訊密度也大的資訊源會使用關鍵詞進行部分過濾,透過標題和少量正文內容進行判斷篩選;如果是無法確認整體質量的資訊源基本上採用隨緣閱讀的方案以及靠好友推薦了。

素材擴充套件

在擴充套件過程中,我會把上一步篩選出的素材進行簡單描述和評價。

所謂描述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把接收到的資訊進行一次客觀複述,而評價則是在快速瀏覽整體資訊內容之後進行一次主觀判斷,比如這個學習素材對我有什麼幫助或者對我現階段的幫助有多大。

深入學習

對資訊進行擴充套件後,我會把短期內並非剛需或者沒有很大幫助的內容存入資料庫,後續透過知識星球等形式分享給其它可能需要這些素材的人;那些我認為對自己現階段有用的素材則會進入深入處理的階段。

在深入學習過程中我會找相對完整的時間對素材認真閱讀學習,並對內容進行更具體的批註和思考。通常這個過程結束之後針對一個素材就會留下一篇半成品的學習筆記。

完善輸出

這個環節和上一個環節有時可能是相繼進行,也很可能中間會間隔很久。

在完善過程中,我會把學習內容在我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和效果也記錄下來,然後將其和已有的其它素材或筆記進行關聯,進而形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內容。其中一些在整理好之後還會透過部落格等平臺進行分享交流。

所用工具

這樣五個步驟之後也就完成了素材(資訊)從接收到處理吸收再到內化分享的流程。這個流程中我近兩三年一直重度使用的幾個工具包括:inoreader、Trello、Pocket、印象筆記和 IFTTT。

其中 inoreader 主要對所有 RSS 源內容進行接收和初步過濾,Trello 負責對所用篩選後素材進行分類和儲存,Pocket 則會儲存我進入深入階段的各種內容,多數半成品學習筆記都存在我的印象筆記中。最後 IFTTT 負責這些工具之間的聯動,例如 inoreader 星標的內容自動傳送到 Pocket。文章重點不再這些工具的使用上,就不過多進行具體介紹了。

這個學習流程雖然經過一兩年的打磨整體已經比較順暢,但有些地方其實還不盡如人意,比如對於不同工具內素材的統一查詢。所以能不能利用飛書把整個流程的體驗再完善一點呢?

用分享和群聊打造資訊中轉站

由於高頻獨自使用飛書,我發現了它三個比較有趣的設計細節。

分享方式「多此一舉」

飛書系統層級的分享功能非常適合做零散資訊的彙總。

在呼叫系統層級的「分享」後,首先出現的是看似多此一舉的分享物件選擇介面。如果選擇「傳送給同事和群」接下來才會出現好友選擇介面,如果選擇「傳送給自己」則可以直接完成推送。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分享到飛書

我的選擇就是直接傳送給自己,這個過程因為用不著每次都看一遍聯絡人介面而變得非常愉快。不過現在在 iOS 上選擇分享給自己好還是會進入到飛書應用內部,如果後續可以調整分享給自己後自動回到原應用就更好了。

分享連結自動解析

傳送到飛書對話方塊的各種連結都會自動進行解析。

如下圖所示,無論是來自其他 APP 的分享還是來自瀏覽器的連結分享亦或者是微信公眾號文章的連結,飛書都會「盡力」的幫你進行二次解析供你預覽。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連結自動解析

這樣一來,有連結有題目有內容,對這些資訊進行後續處理時真的是方便很多。

群聊支援單人模式

飛書可以直接一個人完成建群,嗯,可以一個人建很多群。

雖然在正常情況下,如果建很多一人群然後自己和自己聊天有點奇葩。但換個思路,透過不同的群來把資訊進行分類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例如,我的根據自己的素材型別就建了文獻閱讀、專業素材、效率素材和閱讀材料四個群。這些群的更多用法在下文介紹。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我的四個群

用機器人推送和瀏覽素材

飛書支援很多第三方機器人或利用 webhook 自行開發機器人。其中有兩個機器人可以說是集合與呈現資訊的神器:RSS bot 和 Trello bot。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第三方機器人

RSS bot

當我開啟 RSS bot 的一瞬間有一點恍惚,大家可以自行看一下操作提示裡給出的示例資訊源。當我嘗試點開推特連結時,發現飛書直接把我引到到了 RSShub。恍然大悟,萬物皆可 RSS 沒錯了。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RSS bot 在飛書中有兩種呈現方式:獨立的 RSS 助手和群內聊天機器人。

我個人更傾向於在群內使用 RSS 聊天機器人,因為我將不同學習素材分為了四類,就把對應的 RSS 源新增到不同的群機器人中從而省去手動分類的問題。

在 inoreader 我目前有 150 多個訂閱源,哪些適合放到飛書中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我的篩選標準依舊是高質量和低密度這兩個條件。

在文獻閱讀群的 RSS 中,我添加了四本必讀的專業期刊;在效率素材群中添加了少數派首頁文章和三個必讀博主的部落格;在專業素材群內我用 weRSS 添加了 6 個必讀專業公眾號和 3 個專業相關好友的部落格 ;閱讀素材群內經過幾次刪減,我目前只留下了 slashdot 和 solidot。

把這些訂閱源連線到飛書之後,我的明顯感受是閱讀壓力變小了很多。一方面因為又藉機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現階段的訂閱內容和優先順序;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連續幾天不開啟 inoreader 也少了之前那份焦慮。

至於你可能會關心的 RSS 內容展示效果,說不上好但足夠用。標題加上部分預覽內容已經足夠大致瞭解主題,點選「檢視詳情」在移動端或者是電腦端都是自動跳轉到瀏覽器開啟。瀏覽器開啟之後,就又回到了常規的網頁內容處理流程。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Trello bot

知道 Trello 是很早的事情,重度使用 Trello 則是在加入少數派作者看板之後,那時我才對如何使用看板整理素材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

目前 Trello 已經成為了我個人的素材庫,而且我也以 Trello 作為載體組織了一個專業相關的學習素材共享小組。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由於我每天會透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把素材儲存到 Trello 的多個看板中,因此很難對每天產生的素材內容和數量有一個整體直觀的感受,有時候某個列表已經很長了卻全然不自知而沒有處理。現在,飛書的 Trello bot 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群裡開啟 Trello bot 後首先需要授權訪問自己的 Trello 賬戶,然後在設定介面選擇關聯的看板和推送型別。通常只選擇針對「建立卡片」和「新增評論」兩個選項進行推送。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我分別把文獻素材庫以及專業素材庫關聯到了文獻閱讀群和專業素材群,也把一個學習小組的公用看板進行了關聯。這樣當我每天翻看群訊息時,就會比較清晰的感知新增素材數量和大致內容。

如下圖所示,Trello 推送內容包括卡片的題目和連結,如果是評論更新則會顯示評論內容。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用引用回覆進行素材擴充套件

在上文提到的素材處理流程中,有一環是對素材進行描述和評價。這個環節在還沒有使用飛書時我是在 Trello 評論中完成的,用了飛書之後我更多的開始選擇在飛書中對素材進行回覆(移動端的 Trello 真心用不太習慣)。

引用訊息這種原本在即時通訊群聊中才需要的功能,用在對素材的初步處理中也像是量身定製一樣合適。如下圖所示,在一個人的群聊中,我可以直接對一條素材進行反覆多次引用,擴充套件的數目會透過「x 條回覆」進行展示。

當我想對擴充套件後的素材進行分享時,可以直接在電腦端單擊原訊息,所有回覆內容就都會同時展示出來,非常清晰。如果想要全部匯出,雖然沒有直接操作方式,但在電腦端可以直接「暴力」全部複製然後用匹配樣式的方式進行貼上再進行簡單編輯。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用 Pin 和收藏對素材分級

飛書在訊息的二次處理上提供了幾種選擇:Pin 類似於群收藏,Pin 過的訊息會被所有人看到;收藏內容僅自己可見,有一級入口;而「完成」和「稍後處理」則是對聊天和群的處理方式,飛書沒有刪除聊天的功能,只有完成和未完成之分。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我通常會將已經完成擴充套件和深入環節的素材連帶內容一起放進收藏,因為這些內容都是我認為很重要的,方便我隨時檢視。不同型別的素材需要我儘快處理的內容會pin在不同的群聊。每當我完成一類內容就會把這個群勾選為「完成」,眼不見心不煩,等到再有了推送它會自己重新展示在收件箱。

用搜索查詢素材和想法

把 Trello、RSS 和各種網頁連結以及碎片化記錄通通放在飛書中,時間久了看似很亂,但得益於飛書的搜尋功能反而讓我感覺用的越久越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比如當我搜一個關鍵詞時,無論是 Trello 中評論的內容還是 RSS 推送過的內容,亦或者我之前的零碎思考都會統統被找到。多說一句,扔到飛書中的各種連結,在完成預覽後其預覽內容也可以被檢索(如下圖所示),又一次暖心了。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利用聊天嘗試移動寫作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都很抗拒在移動端碼字,想找一個好用的移動端寫作工具實在太難了。

因為我同時在用 iPhone 和堅果 R1 兩部手機,在實驗室用 Windows 桌上型電腦不在實驗室的時候又用 MacBook Pro,所以一直苦苦追尋一個至少支援這四個平臺且可以同步還支援 Markdown 的應用。

直到最近聽少數派 Power+ Live 中 Fairyex 說,他所有寫作都是在手機上完成後,我才發現自己應該換一下思路。於我而言,現階段在手機上碼字既然找不到符合個人要求的工具,乾脆就找一個在 iOS 和 Android 可以開啟就能說的應用。

寫不下去我改成語音轉文字總可以吧,然而目前支援語音轉文字輸入的工具不少,但嘗試若干之後我發現它們要麼就是能用但價格不菲要麼就是基本不能用,感覺 Drafts 語音識別還能接受但是它又只能在蘋果的生態中發光發熱。

使用飛書以後事情有了轉機,我發現它自帶的語音轉文字竟然有不少亮點:

語音識別準確率高,說出來的話基本不用大修。

語音內容可以即時顯示在螢幕上且可在傳送前修改。

支援任意時長(足夠長)的語音輸入。

支援反覆按住和鬆開錄音鍵,而不是隻能一直按住說話。

作為即時通訊工具,天然在所有端無縫同步。

為此我建了一個叫做「寫起來」的碎片化個人寫作群。一方面我會把擴充套件後需要深入學習的素材訊息轉發到這個群裡方便記錄;另一方面如果突然有了關於選題的靈感和思路,就會拿起手邊的手機開啟語音轉文字然後進入TNT(touch & talk)的按住說話模式。

這篇稿子在成文過程中,第三部分內容就是透過語言轉文字的方式在手機上用語音輸入完成的。當我說了幾大段心滿意足之後,坐在電腦前直接把剛才的所有文字一起復制,稍加修改調整即可。如下圖所示,當時我在通勤的路上,即便有「飛書支援」識別為「肥瘦知識」(難道是我普通話不標準)的這種表現,但整體的識別率還是滿意的。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現階段,用語音輸入方式寫作的瓶頸主要在我自己而非工具,比如在說話的時候儘量訓練自己的邏輯要足夠清晰,努力克服「呃」這類口頭禪。也算是我在2020年進行刻意練習的一個方向吧。

用飛書精靈實現應用互動

飛書精靈是飛書推出的一項應用整合服務(成文時還在測試階段),他提供了大量第三方應用和內部模組,我們可以非常方便的用它把第三方應用和飛書自身的訊息文件等功能串聯起來,從而實現各種富有創造性的自動化操作。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飛書精靈特點

例如,每當我的 Trello 看板建立了新的卡片後,除了接受飛書機器人的訊息提醒,我還會把卡片內容自動追加的我的雲空間表格,從而實現了 Trello 看板即時彙總。

把飛書融入日常學習流程: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

自動追加 Trello 內容

關於飛書精靈的具體介紹,可以參考我的另外兩篇文章。

Trello 看板內容太多,飛書表格幫你自動整理

跨平臺協作,讓飛書實時接收語雀更新提醒

寫在最後

從接觸飛書到希望團隊使用未果再到轉而開始一個人使用,我似乎在使用這個「團隊協作工具」的道路上越跑越偏,但也正是這段過程和經歷讓我對於工具的定義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因為他人介紹的幾個亮點開始接觸一個工具沒有問題,但真正使用的時候就應該忘記它所有被人為賦予的定義。從功能出發,尤其是從那些打動你的功能出發,將其整合到你的學習工作中用來解決實實在在的痛點,最後賦予這個工具僅僅屬於你自己的定義。

於我使用飛書的這個實際例子而言。我嘗試將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學習流程後,即便是團隊協作工具,一個人的飛書也挺好。如果今後在團隊中使用飛書進行協作,那隻會讓我的這些用法發揮更大的價值。

放到幾年前,在我還沒有自己的工具方法論也沒有自己基本成型的學習工作流時,一定不會寫出如此「偏門」的使用感受和學習效率提升心得。彼時的自己一直在重複的就是蒐集工具、學習教程和模仿大佬,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試錯成本和無用功作為學費。最近一兩年,雖然接觸的工具型別越來越多,可每個種類裡我在用的工具已經越來越少。

也許,這就是成長,或者開始老了。

標簽: 飛書  素材  trello  內容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