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淺談早期五行起源

作者:由 楊治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06-19

春夏秋冬出生的人五行缺什麼

淺談早期五行起源

古人對世界的認識,對大自然規律的認識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自然過程。他們首先認識太極(真一)和陰陽(兩儀),經過漫長的生活實踐,又認識了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上古原民自開智以來,一直在頭腦中存在五行(即:五氣)和三才(天地人)的意識。我們只能認為這種三才、五行意識是與生俱來的。古人說:“五行是造化的根源”。世間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的統一體。萬物內部構造單元依然是五行。很多小的五行體可以組成大型五行體,智慧五行體、低智動植物五行體;也能構建無生命簡單物質五行體。五行本身由四象構成。四象由陰陽組合構成。人類出生,首先就看到天、地、人(人是萬物中最有智慧和靈性的,為萬物代表。所以這裡的人實際指萬物)。這是三才意識就產生了。五行從古到今一直被歷代大學問家用於解釋萬物組成。五行的產生也是自然而然。

中國的五行學說是研究人類社會活動最有效的理論。世界上其他國家發明的哲學、心理學、美學、行為學、管理學等等社會科學都是建立在絕對的條件基礎上形成的理論。而中國的五行學是建立在“象數”這個極容易琢磨,又不容易掌握的條件基礎上形成的理論。

上古原民發明了四象之後,逐漸把萬物都用四象來歸類。四象表示東南西北,四象表示春夏秋冬,四象表示日月升落等。人們在生活生產實踐中,把萬物也分四類,首先是水火兩類,這是一對陰陽,水為陰,火為陽。其次又認識了木金兩類,這也是一對陰陽,木為陽,金為陰。於是,萬物被分四象,歸為四類。水火木金。上古原民很容易按這種分類法識別萬物。水是一切液體類的物質;火是一切燃燒發熱的物質;木是一切柔軟可堅硬,可以燃燒的物質;金就是一切堅硬生冷的金屬類似的物質。

自從人類有了四象意識,順理成章的完成了從四象到五行再到八卦的自然發現過程。上古原民在認識東西南北這四象過程中,把南北和東西連線成線,中間有個交叉點。這個交叉點就是中央。於是,四象由一、二、三、四這四個數字,發展到了五。這就是五行的自然起源。自從有了中央“五”,人們開始認識五的作用和意義。

淺談早期五行起源

中國人自己直到今天,依然認為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學說。這樣界定是不公平的。這是拿中國的古老理論生硬的往西方發明的社會理論分類中套。國學大師南懷瑾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嚴厲批評。祖爺爺的理論,拼命用西方理論評價,簡直驢唇不對馬嘴。應該承認西方有西方理論的優點。我們自己要承認,祖先的五行理論是非常高明的社會科學。要用我們國學自己的理論來評價。至少要合理的融入世界社會科學理論中。不要小人家半頭。古人發現了五,五行概念正式形成。原來四象是把萬物分成了四類,現在發現了五行,就要又分出一類物質。世界萬物就分成了五類。

水:一切液體的物質;

火:一切燃燒發熱的物質;

木:一切能夠燃燒,可以曲直,不太堅硬的物質;

金:一切寒冷至堅至硬的金屬物質。

土:一切含散持實,如大地上能生長草木,能鬆散,能形成實體制作陶瓷的物質。

古人在自然而然的對世界萬物的認識,有規律可循,所以傳承起來非常容易。上古原民一直秉承大道至簡的原則。在歷史上,對五行學說有重大貢獻的人,首推大禹制定了洪範五行;其次鄒衍是中國傳播五行學說的第一人;其三為董仲舒把五行與天人感應相結合發展其大一統學說;第四人為京房把五行融入《周易》,發明納支納甲和六親關係來解說六十四卦;第五人為蕭吉集前人五行學說大成,第一次系統全面闡述五行理論,比司馬遷、劉歆的五行理論更全面。有了五行觀念,古人就開始應用五行。什麼東西都用五行來分類,來解釋。逐漸形成了五行學說。繼五行之後,伏羲氏又發明八卦。到了羲皇時代,華夏所有學說的基礎全部形成。後人的觀念都是建立在:太極真一、陰陽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之上的學問。例如:後來的九宮、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宿、六十甲子等都是伏羲之前先民發現的學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五行和八卦構建了華夏古代五千年文明的基礎。

學會五行學說的作用,能夠更好的理解國學文化。

淺談早期五行起源

標簽: 五行  四象  萬物  學說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