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書法人,你知道什麼是“帖”?

作者:由 親墨軒主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03-30

叢帖是什麼

中國古人將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字跡稱為帖,書寫在竹、木上的字跡稱為簡牘。造紙術發明後,紙與絲織品並用於書札,凡是小件篇幅的書跡,都稱帖。宋代,彙集歷代名家書法墨跡刻在石或木板上並拓成墨本的亦稱為帖。因為這些墨跡是學習書法的範本,所以又稱為法帖。彙集數家書跡的,稱為叢帖、匯帖或集帖。

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閣帖》,刻於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鐫刻的。以後輾轉摹刻者漸多,刻帖之風漸趨興盛。著名的《絳帖》、《大觀帖》等大都以《淳化閣帖》為基礎,稍加增減、調整。當時刻帖並不限於宮廷內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較多樣,除刻歷代各家綜合的叢帖外,還出現了摹刻一朝一代書法家墨跡的斷代法帖,和專門集摹一家的個人法帖。

前者著名的有《鳳墅帖》等,後者有《忠義堂帖》等。還有以自家所藏墨跡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寶晉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

《淳化閣帖》10卷,原無帖名。因刻於淳化年間,並藏於秘閣,故名。每卷首分別標為“歷代帝王法帖第一”、“歷代名臣法帖第二”、“諸家古法帖第五”、“法帖第六,王羲之書”、“法帖第九,晉王獻之書”等。此帖共收入唐代以前歷代名人及帝王法帖100餘家、 400餘種。此帖在採擇上雖有缺點並雜有偽跡,標名亦有錯誤,但古人書法因此得以流傳。《淳化閣帖》原石已不存,拓本多為翻刻。

《絳帖》 潘師旦以《淳化閣帖》為底本,重為增刪刻成,共計20卷。因刻於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故名。當時以為《淳化閣帖》是官本法帖,不易見,因而以《絳帖》為最佳。相傳潘氏死後,其兩子各分得10卷。長子因負欠官錢,所得前10卷,被沒收入公庫,絳州官署補刻後10卷,並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上、登、封、書” 等20字,以識其第次,名為公庫本。次子補刻前10卷,名為私家本。金代高汝礪據公庫本重刻,稱為新絳本。元、明間又有偽刻12卷行世。《絳帖》原石拓本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有明代馮銓湊集的20卷本,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新絳本2卷。

《潭帖》亦稱《長沙帖》,慶曆間劉沅帥潭州(今長沙),命僧希白摹刻,共10卷。以《淳化閣帖》為底本,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獻之、顏真卿等帖,因刻於潭州故名。此帖摹勒很精,與《絳帖》齊名,原石毀於建炎年間,偽刻很多。

《大觀帖》 大觀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閣帖》板已斷裂,出內府所藏墨跡,命蔡京等更定第次,稍加釐訂,重為摹勒上石,亦為10卷,標題皆為蔡京手書。因刻於大觀年間而名。《大觀帖》,又因與《秘閣續帖》、《孫過庭書譜》、《貞觀十七帖》同刻於內府太清樓,所以又共稱為《太清樓帖》。當時正值北宋經濟繁榮時期,百工技藝均極純熟,徽宗本人又精通書畫,對刻手要求十分嚴格,所以此帖不僅糾正了《淳化閣帖》在編次、標題中的許多錯誤,而且摹勒精細準確,刻工精良,為歷來書法家所重視。但刻成後不久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淪陷,帖石流入金國,原石拓本極少,現已無全帙。故宮博物院藏有第2、4、6、8、10等卷;南京大學藏第6卷;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第7卷。此帖明代有翻刻本。

《汝帖》 王(什麼)輯,大觀三年刻於汝州,故名,共 12卷。因編輯謬陋,內容龐雜,而多偽跡,後世多不重視。

《寶晉齋法帖》 鹹淳四年(1268)曹之格刻晉、宋各家書跡,共10卷,末刻“右曹氏家藏真跡”正書 7字。寶晉齋原是米芾居室名,因米芾藏有王羲之父子和謝安的墨跡及顧愷之畫多種,名其居為寶晉齋。崇寧三年(1104),米芾任無為軍時,將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和摹刻上石,名為《寶晉齋法帖》,後毀於火。葛祜之任無為軍時,據火前拓本重刻此3帖,為《寶晉齋法帖》第2代刻本,後又毀。曹之格任無為軍通判時,蒐集舊石並重新摹刻,除原三石外又增加曹氏家藏的晉人法書和米氏父子墨跡,增補為10卷。首卷拓原三帖殘石,這是《寶晉齋法帖》第 3代刻本。此刻有拓本傳世,現藏上海博物館。另外標題《寶晉齋法帖》的,有10卷本,有20卷本,有30卷本,內容與原刻大有出入,為明代以來所刻。

《群玉堂帖》 原名《閱古堂帖》,韓(什麼)胄輯家藏宋代帝王及晉王羲之至當時名人墨跡,共10卷。由其門客向若水編次,摹勒上石。向若水精於鑑賞,擅長刻帖,所以此帖摹刻精善。開禧年間,韓(什麼)胄被誅,其帖沒收入內府。嘉定年間改為今名,拓本流傳極少,明代已無全帙。故宮博物院藏有宋拓殘本數卷。

《博古堂帖》 紹興年間,新昌(今浙江省新昌縣)石邦哲輯刻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自周穆王《吉日癸巳》至唐代白居易《詩簡》計27種,陳思《寶刻叢編》著錄。此帖選刻俱佳,後世評論晉、唐小楷,多以越州石氏諸刻為標準。原石早佚,拓本可信的很少。

《淳熙秘閣續帖》 淳熙十二年(1185)以內府自南渡後續得墨跡摹勒上石,共計10卷。此帖宋亡後毀滅無存,流傳絕少。

此外,宋刻法帖流傳至今的殘帖有:《姑熟帖》,約刻於淳熙五年至十六年;《鬱孤臺法帖》,紹定元年(1228)南城(今山東省費縣)聶子述摹勒;《鳳墅法帖》,嘉熙、淳(什麼)(1237~1252)年間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曾宏父摹刻,內容為宋人書跡;《忠義堂帖》,嘉定八年(1215)永春(今福建省永春縣)留元剛刻石,均為唐代顏真卿書跡,共10卷,嘉定十年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叫(什麼)嶸的續刻1卷;《東坡蘇公帖》,乾道四年(1168)玉山(今江西省玉山縣)汪應辰集刻,均為蘇軾書。

中國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較興盛的時期。

明代刻帖繼承了宋代的傳統,仍以彙集刊刻歷代名人法帖為主。早期所刻的《東書堂帖》、《寶賢堂帖》和後來的《停雲館帖》、《真賞齋帖》、《餘清齋帖》、《來禽館帖》、《戲鴻堂帖》、《墨池堂選帖》、《鬱岡齋墨妙》、《玉煙堂帖》等,都是這一類的著名法帖。與此同時,一些文人雅士搜尋祖本《淳化閣帖》的興趣也十分濃厚。經過南宋和元代的多年戰亂,到了明代,宋拓《淳化閣帖》已日見稀少,他們把搜尋到的舊拓本進行翻刻。著名的有顧從義刻本、潘允亮刻本和後來被考訂為袁(什麼)的刻本,這些雖然都是依據所謂“賈似道本”翻刻的,卻各有不同的丰神和情趣,論者有“潘本瘦而顧本肥”的評論。另有一種是以明內府收藏的宋拓本為底本翻刻的,即肅潘翻刻的《肅府淳化閣帖》,也是明代著名的刻本。除《淳化閣帖》外,明代還翻刻了不少其他宋代的匯帖,加《絳帖》、《大觀帖》、《星鳳樓帖》、《秘閣續帖》等。其中有的是帖賈(碑帖商人)為了營利而刻,摹刻失真,技術惡劣。此外,明代也刻了一些斷代法帖和個人法帖,如《晴山堂帖》、《寶翰齋國朝書法》、《舊雨軒藏帖》、《澄觀堂帖》等,都是屬於專集明人墨跡的法帖。《雪浪齋帖》、《晚香堂帖》、《古香齋帖》等,則是分別匯刻蘇軾、蔡襄墨跡的個人法帖。但總的說來,它的彙集、鐫刻已不如宋代那樣規模宏大了。

明代刻帖的特點

中國清代有宮廷刻帖和民間刻帖兩種

清代刻帖前期以宮廷為盛,據《國朝宮史》和《續國朝宮史》記載,其鐫刻法帖有百種之多,大都是乾隆時所刻。其中有集歷代名家書法的叢帖,更多的則是康熙、乾隆個人的專帖,還有大量的是聯句詩。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宮廷刻了第1部叢帖,即《懋勤殿法帖》,這是從清宮早期所藏的墨跡和舊拓中選輯的。《淵鑑齋法帖》和《避暑山莊法帖》都是以康熙自己書寫的字或臨摹書家名跡刊刻而成。乾隆初年將雍正所書的訓諭及各體詩文,以及臨摹諸家的名跡,刻成《朗吟閣法帖》和《四宜堂法帖》。這些帖刻成後,都儲藏在宮中,傳拓很少,流傳在民間更少,所以知者不多。故宮博物院藏有原石和初拓本。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將自己所寫的詩和經書,以及臨摹古代書家名跡摹勒上名,刻成《敬勝齋法帖》,共40卷。原石現嵌在故宮樂壽堂、頤和軒兩廊。乾隆還命內廷諸臣為張照所書御製詩文和臨摹的名人墨跡,編次摹刻成《天瓶齋法帖》10卷;為汪由敦編次摹刻成《時晴齋法帖》10卷;為劉墉摹刻《清愛堂帖》等。乾隆時最著名的法帖為《三希堂法帖》。此外,以《墨妙軒法帖》、《蘭亭八柱帖》、《重刻淳化閣帖》等為著名。乾隆以後宮廷刻帖逐漸減少。

民間刻帖

清代民間刻帖的風氣也很盛行。清代早期的民間刻帖大都是集歷代名人書法的叢帖。如卞永譽的《式古堂法帖》、陳春永的《秀餐軒帖》,雖從明末開始刊刻,但都是到了清代才完成。《職思堂法帖》、《翰香館法帖》、《秋碧堂帖》,都是康熙間刻成的法帖。卞永譽、梁清標都是清初著名收藏家,他們所刻的法帖,鑑別之精、刻工之優良,在當時法帖中是第一流的。清代初期集刻個人書法的法帖,以集王鐸書法的《擬山園法帖》和集傅山書法的《太原段帖》最為著名。

清代中期和後期刻帖之風更為盛行。曲阜孔繼涑刻有《玉虹樓帖》、《玉虹鑑真帖》、《玉虹鑑真續帖》、《谷園摹古法帖》、《國朝名人法帖》等。其子孔廣廉亦嗜刻帖,薈萃孔氏所刻各帖,有101卷,名為《孔氏百一帖》。嘉慶間金匱(今江蘇省無錫市)錢泳以工書著名,亦嗜刻帖,一生刻帖數十部,還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誌等。據《履園叢話》記載有《經訓堂帖》、《寶晉齋法帖》、《清愛堂帖》、《惟清齋帖》、《寫經堂帖》、《秦郵帖》、《問經堂帖》、《吳興帖》等20餘部。南海(今廣東省佛山市)葉夢龍刻有《友石齋帖》、《風滿樓帖》等。金石學家吳榮光刻有《筠清館帖》、《嶽麓書院法帖》等。歙縣(今安徽省歙縣)鮑漱芳有《安素軒帖》,葉應陽有《耕霞溪館法帖》。這些都是當時比較著名的法帖。道光以後潘仕成刻有《海山仙館帖》,潘正煒刻有《聽樓集帖》,伍葆恆刻有《南雪齋藏真帖》。光緒(1875~1908)間孔廣陶刻有《雪樓鑑真法帖》、陸心源刻有《穰梨館歷代名人法書》、楊守敬刻有《鄰蘇園法帖》等。清代刻帖之風極為盛行,種類和數量之多都超過前代,以上都是其中比較著名和流行的法帖。

標簽: 法帖  10  摹刻  刻帖  淳化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