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有哪些當代藝術作品具有“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審美特點?

作者:由 史歷黑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8-03-02

謝謝您的邀請。鑑於不想把這個問題無休止地拖下去,尤其是到年末了,該還的賬一併還了罷。勉強作答,貽笑大方。希望若干年後,自己可以重新寫一份好的答案。

所謂“以形寫神”,見東晉顧愷之《論畫》:“人有長短,今既定逺近以矚其對,則不可改易闊促,錯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不過結合上下文的語境,顧愷之似乎更像是“以形寫神”的反對者,“以形寫神”似乎是旁人的文藝觀,因為顧愷之的意思是:號稱“以形寫神”,結果畫的人像面前連對應的實物都沒有,違背生活常識,遑論“傳神”。這麼看來,“以形寫神”論,是重“神”不重形,並非通常理解的“形神兼備”,而顧愷之是強調先“形”準,再談“神”的。而所謂“氣韻生動”,出自南朝齊的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被認為是作畫的最高標準。在此後的文論、畫論中,“氣韻”也被屢次提及,大抵指的是描述物件內在的精氣神。

簡單總結一下:不考慮顧愷之的觀點傾向,單就“

以形寫神

”、“

氣韻生動

”而言,大抵的意思是:

相較於外在形態的細緻描摹,更重視內在精神狀態的淋漓表現,鮮活靈動;且這種精神狀態,也一定要是元氣充沛、飽滿的

藝術領域我不大懂,模糊地覺得齊白石先生的蝦大致符合這一要求。不過中國畫本來就強調寫意,“氣韻生動”講的是國畫裡面的最高境界,我等凡夫俗子,看什麼都差不多,恐怕除了部分木訥呆板的工筆,也實在難說個所以然出來,就不多嘴了。部分現代藝術、後現代的雕塑作品亦然,不過相較於中國話在這方面總體的藝術表現優勢,它們似乎又隔了一層。

文學作品方面

,個人淺見:

莫言是夠格的

。他擅長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以極端誇張的創作手法,最大限度地刺激讀者的想象力。這種狂歡、爆炸式的語言,使我們對於作品中形象的感知,具備脫離外在的形、而努力觸控內在神韻的可能。加上他的“紅高粱系列”,本身就是描述祖輩元氣沛然的英雄好漢,無論表現物件,還是表現形式,都大抵能夠與“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相匹配。

隨便摘幾句。比如《老槍》:寫太陽像一個半流質的球體“終於竄了稀”——

洶湧的冰冷的紅色流質曲曲折折地向四面八方流淌。水窪子寧靜入玄,豔紅的汁液從水面上慢慢下滲,水的下層紅稠如湯汁,表面卻是一層無色透明的水,極亮極眩目。他忽然看到的竟是一隻吊在一棵挺拔枯草上的金環蜻蜓,蜻蜓的巨大眼睛如兩顆紫珍珠,左一轉右一轉地折射著光線。

再比如《紅高粱》:

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悽婉可人,高粱愛情激盪。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裡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

再比如《透明的紅蘿蔔》:

當她的情人吃了小鐵匠的鐵拳時,她就低聲呻吟著,眼睛像一朵盛開的墨菊……菊子姑娘突然慘叫一聲。小鐵匠的手像死了一樣停住了,他的獨眼裡的沙土已被淚水衝擊到眼角上,露出了瞳孔。他朦朧的看到菊子姑娘的右眼裡插著一塊白色的石片,好像眼裡長出一朵銀耳。

太多了。不過,莫言作品的“元氣”裡,鄉土氣更重一點,跟魏晉南北朝那時候慕“雅”的“神”或“氣韻”,也未見得是一碼事。只是在沒有“因文害義”、“重形誤神”方面,莫言的作品算是當代文學的範本了。

希望這點膚淺至極的回答能夠不辜負你的邀請。不奢求幫助了。以上。

標簽: 以形  氣韻  顧愷之  高粱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