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山海經 》讀後感---《山海經》簡介

作者:由 問水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11-02

《山海經》是一部追憶各部族各個時期發展、融合、遷徙、世系等等的彙編。由於時間跨度大,書寫簡落等等,很難確指確切的時間及地點,只能根據考古實物及現代地圖,大體知道哪個區域,哪個文化,遷徙發展。

《山經》主要敘述山東、江蘇、浙江、湖南、山西、河北北部、河南西部、南部、陝西、內蒙南部、寧夏、青海、甘肅、湖北的山系及歷代各文化、各氏族曾經的分佈、物產等;首先是東山經。一經及二經敘述的是山東中部南北走向的山脈。一經靠西,應該是北至濟南,南至泰安的一系列山脈;二經跨度比較大,應該是北至淄博,南至蘇北的一系列山脈;東四經描述的是山東西至淄博,東到濰坊,沿萊州灣的弧形一系列山脈;東三經比較特別,北起遼東半島,向南到蓬萊,折而向東,沿半島一圈到青島膠州灣。第二.南山經。南一經應該是西起山東微山湖一帶,東至山東日照。裡面的地名、出產、動物都比較符合。比如西流河,山東中部為丘陵山區,西部南北為湖泊,水西流很正常;鹿蜀(麋鹿)在蘇北一帶仍有遺存;旋龜應與雨師妾國有關;青丘原始方位也在那一帶;南三經應該是西起連雲港,東至膠州灣的沿海山脈,具體位置無法考正;南二經比較特殊。應該是西起安徽,經過浙江,東至上海附近。第三.西山經。西一經東起陝西華陰,沿秦嶺山脈向西至青海湖南附近;西二經東起山陝黃河西岸,北上至延安折向西、西南、隴東,至青海湖;西三經與二經比較 相似,東起榆林地區,沿黃河北上,折而向西,過鄂爾多斯,沿黃河南下,過寧夏,蘭州,西進,過青海湖北,沿河西走廊向西一段為止;西四經東起華陰北黃河拐彎處,沿渭水北向西,過隴南,到青海湖西北止。

第四.北山經。北一經,南起山陝交界,沿呂梁山脈北上,北到陰山山脈;北二經南起汾水,沿山西中部北上,北至涼城;北三經南起山西河南沿河中段,沿山西、河南,山西、河北邊界,東、北,過岱海東北,張家口止。第五.中山經。中一經敘述的是山西西南黃河北岸一帶;中二經為伊水上游南岸山系;中三經描述三門峽向西,至黃河拐彎處,黃河南岸山系;中四經描述洛水上游南岸山系;中五經描述洛水與黃河中間山系;中六經描述中五經南到洛水的山系;中七經描述伊水、洛水之間山系;中八經描述隴南至寶雞一帶;中九經甘南岷縣至寶雞南部;中十經描述的是中五經與中六經間的山系;中十一經比較複雜,西起濟水、汝陽、漯河、上蔡東,在河南東南、安徽北部。因為湯伐夏桀在章山,夏耕屍戰敗逃亡巫山,章山必在巢湖附近;中十二經描述的是湖南洞庭湖西北東南向山系。

中十二經與南二經比較特殊,均在江南,但山經卻未提及長江,淮河也未提及。提到江的有東一經和中九經,東一經提到的江顯然不是長江,而是山東泗水,中九經提及的江,也不是長江,而是支流。說明長江下游應與河套地區的黃河一樣,沒有固定的河道,而是河網分佈及蔓灘(類似水沙之類描述)

《海外經》、《大荒經》、《海內經》記述比較亂,要讀懂,必須搞明白當時的四海在哪裡。結合山經,從敘述推斷,當以山東中部泰沂山為中心展開。因為當時的海岸線並不是現在的地圖所呈現的海岸線,由於黃河南北搖擺,圍繞山東應該是水沙蔓灘。山東中部泰沂山脈與山東半島的山系為水沙隔離,僅有部分連線,所以“東海”是泰沂山與山東半島之間的海;西部南北由微山湖及東平湖等形成大面積水域,夏朝時稱為“東海”,宋時的《水滸傳》還稱八百里水泊,所以被稱為“西海”;南面是長江及淮河入海口,這應該是所謂的“南海”。當時長江下游及淮河下游也沒有固定水道,所以山經沒有長江下游的記載,也沒有淮河下游入海的記載;北海是黃河氾濫區,當時的海岸線恐怕還沒有現在的東營及濱州,滄州以東應是海,泰山以北是“濟水”,所以,山東以北被稱為“北海”。所以站在當時的視角看山東,就是一片海島。

搞懂了四海的概念,就明白海外四經所描述的地域方國的大概位置。海外東經顯然描述的是蘇北沿海、山東日照、青島一帶的方國;海外南經描述的是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一帶的方國;海外北經描述的是陝西東北、山西北部、內蒙南部、燕山、山東以北地區;海外西經描述的是河南、太行山沿線及燕山地區,海外西經與海外北經有交叉。如果海外四經出自夏人,顯然夏朝中後期的政治中心在山東中西部。河南西部應是夏朝早期的政治中心,是夏啟家天下後帶領其部族由河南南部、安徽遷徙到河洛地區。後來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夏朝的政治中心遷到河南、山東交界一帶。商人發展壯大後,佔領了北自河北,南至河南,把夏朝東西一分為二。當商湯打敗夏桀,夏桀逃到“南海”,後其後人進入浙江;留在山東的就是那個“夏始洲”國;河洛地區的進入山西南部及陝西,再後來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匈奴。

《大荒經》的東海是《海外經》的西海。《大荒東經》是《海外東經》的方國向西遷徙後的分佈,主要介紹了東海以東及附近,到燕山的方國,主要是介紹“帝俊”部族的分佈。看看三星堆遺址的青銅樹,是否想到當年的扶桑樹、“十日國”;看到金沙遺址的金烏負日,是否想到當年的“使四鳥”;看到青銅面罩,是否想到鳥部族與仰韶文化的魚部族。帝俊家族是一個了不起的家族,中國的天文曆法知識出自這個家族,商人繼承了帝俊家族的天文曆法知識。商人由於從事畜牧貿易,如西亞城邦交易產生記述文字一樣,商人祖先最早有了系統的文字系統。《大荒南經》南海基本還是原先的南海,但帝舜家族被迫南遷進入湖南,所以介紹的方國由湖南、浙江、安徽、江蘇、山東日照一帶的各部族。在湖南及浙江中間的一些水系與陝北及內蒙的“崑崙山”附近的水系極其相似,這一帶的部族與陝西的部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大荒北經》講述了西自陝西、陝西、內蒙古交界地區,東到長白山一帶的各部族,是不同時期的各部族的彙編,比較雜亂。《大荒西經》講述了北自河套地區,南自甘肅、陝西、河南等一帶的各部族,比較雜亂,有些是補進去的,比如西周之國。

海內經更亂,因為周朝視野開闊,原先的東海,已到了現在東部大海;南海應是現在的南海;北海、西海沒有確指,但已把北經、西經歸為海內。《海內北經》敘述了東自朝鮮,西至印度,主要還是陝西、河套地區、山西的一部分;《海內西經》主要敘述河套地區、陝西的部族;《海內南經》主要敘述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一帶。《海內東經》比較亂,大夏等國應是後補,應在海內北經中體現,其它應主要是蘇北、山東一帶;順帶朝鮮半島及浙江。

《山經》應是商周時期地理認知的彙編,以山脈為主線,以物產及口口相傳的各部族曾經的聚居地分佈為內容,展現了從史前到商周各個時期各大部族及其後裔、成員曾經到過的地方。《海經》是以山東中部泰沂山為中心,周圍各部族、方國的分佈及其後裔向南、向西、向北發展、遷徙的記錄。

因為夏朝中後期的政治中心在山東,大禹及啟與東夷有割捨不開的關係;商人應是紅山文化南下的一支。紅山文化南下後,參與到良渚文化及龍山文化中,形成了天圓地方的概念,所謂“崑崙”就是三層為天的意思,來自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蛇圖騰,到了東夷才開始演變成龍。從山東到浙江,以龍圖騰與鳥圖騰為主。商人繼承了帝俊家族的天文曆法知識,也是中國系統文字的發明者,是畜牧貿易的先驅。但商人的“商”是封地。所以說《山海經》出自東夷人之手也說得過去。

標簽: 山東  部族  描述  山系  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