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為什麼元之前從未定都北京,而後大一統政權必定北京?

作者:由 湯晨倍賤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10-20

自有了統一政權後,中國曆朝歷代都面臨北方的威脅。為何元之前從未選擇北京為首都呢?又為何後來的大一統政權定都必選北京呢?這點還要從契丹講起。

契丹起家的時候,和歷史上其他遊牧民族沒太大區別。

物競天擇,草原上突然出了一位強者,經過內部廝殺,暫時將各方勢力結成了一個鬆散但還算一個鼻孔出氣的聯盟。

契丹運氣很好,正趕上五代十國時期,長城以內各方勢力互相攻伐或內部開撕,不僅給了他們整合草原的時間,更得益於石敬瑭直接將燕雲十六州拱手送上。

燕雲十六州,是今天以北京、大同為中心的一片地域,核心首府就是幽州,即北京。這片東西約600公里,南北約200公里的地域,包含了平原和山地,漢民族祖祖輩輩抵禦北敵的長城貫穿其中。

說契丹運氣很好,但絕不僅僅是運氣好。

如果說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是天上掉餡兒餅,那麼契丹在此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電餅鐺。五代時期,不少漢人為躲避戰火,湧入契丹統治轄區。

契丹沒有像之前的北方民族一樣簡單奴役這些漢人,而是吸收利用他們帶來的先進知識和文化,建立城市,創立文字和法律。並仿照漢人封建政權,建立省市縣鄉村的行政區劃,把鬆散的聯盟逐步做成組織堅實、架構完整的實體。

在完成了這些思想改造和組織建設後,他們迎來了燕雲十六州,順勢開啟了最早的一國兩制,即北方(契丹傳統轄區)南方(燕雲十六州)兩種制度:

北方契丹故土,一切如舊,遊牧而生;

南方燕雲十六州,採取漢制,重視農耕。

為什麼元之前從未定都北京,而後大一統政權必定北京?

燕雲十六州對契丹最大的意義,並不是掌握了可攻可守的地理生死線,而是在前期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拿到了一片制度改革、民族轉型的試驗田。

沒有這塊地,契丹仍是一個遊牧民族,雪災、瘟疫或是部族間的火併,這些偶然性極大的因素,隨便哪一個都會突然打掉這個政權的上升線。

有了這塊地,契丹就變成了遊牧、農耕並重的民族,政權穩定性、可持續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下限和上限同時提高了。

由此,契丹為後來的北方少數民族帶來了思想啟蒙和親身垂範,成為此後的金、蒙古、滿清開始掌握強大之後進一步制霸內地、發展壯大的核心密碼。

對北方政權的生存而言,由於燕雲十六州的不可割捨性,中國版圖在這一刻實質性擴大了,從傳統的漢地十八省擴充套件到北方草原,北京從傳統的邊塞重鎮變為了兼顧南北的秤砣重心。

這就是為何明朝必須選擇天子守國門,也是為何元、清必須定都北京的原因。

歷史的程序在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這一刻起,選擇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

那麼這一程序有沒有被中斷的拐點呢?有!宋遼高梁河之戰!而這一戰,只有一個決定性人物,那就是我們本文的主角——趙光義。

趙光義大家都認識,北宋第二任皇帝,廟號太宗,宋太祖趙匡胤的親二弟,以下簡稱趙二。

坐騎:驢車

特技:遁走

遁走是個啥?某遊戲裡是這樣設定的,無視地圖ZOC(zone of control)。

如此神技,再配上驢車,就是趙二在高梁河之戰的表現:坐著驢車穿越一切阻礙逃跑了。就像女人用一句話認證男人實力一樣:就這?如此滑稽戰果的高梁河之戰也配稱為拐點?咋滴?趙二屁股上還中了好幾箭呢。。。

為什麼元之前從未定都北京,而後大一統政權必定北京?

曾有個傳說:

在趙匡胤和趙光義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老媽一根扁擔兩個竹筐挑著兄弟倆出門。

路上遇見一個半仙兒老和尚,指著框裡的趙匡胤,對趙母說:你這個兒子了不得,將來能當皇上!

趙母當時就覺得碰見了個喝假酒的,理都不理接著走。

沒幾步又被老和尚叫住:“我剛才沒看清楚,另一個筐裡的孩子更了不得,將來也要做皇上!”

趙母更無語了,腹誹了一句:“但凡就個花生米也不能這樣。”

作為扁擔傳說的當事人之一,趙匡胤很強。

趙老爹是中下級軍官,但在亂世裡照樣養不活一家老小。

為什麼元之前從未定都北京,而後大一統政權必定北京?

迫於生計,趙匡胤21歲參軍,33歲便建立了宋朝,結束了五代亂世。

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不殺士大夫、太祖長拳等等一連串專有名詞都來自趙匡胤,全方位展示了這位皇帝的綜合技能。

那趙二呢?

我們先捋捋他當皇帝之前的事:

年少時,老爹早死,哥哥去當大頭兵,家裡一應事務都是趙二在撐持。

在亂世裡,趙二小心翼翼地保護了一家老小平安。

哥哥做了皇帝,趙二被封為晉王、開封府尹,先是絆倒了北宋開國第一重臣趙普,由此位列群臣之首。

而後在趙匡胤決定遷都洛陽、群臣莫敢諫的情況下,以一句“在德不在險”懟的親哥啞口無言,遷都就此作罷。

遷都事件後,趙匡胤一月之內三次親臨三弟趙廷美府邸,賜殊榮、遣差事,正式將三弟推至朝堂前臺。

與此同時安排自己成年的皇子出席外事活動。

而這以前都是趙二的差事。

皇帝的這些舉動對身兼皇室宗親和當朝第一權臣雙重身份的趙二來說,意味著什麼?

經常關注鴨綠江對岸那嘎達新聞的朋友都知道。

但就在此後不久,不到50歲正值盛年、身強體健的趙匡胤突然爆斃。

原因不詳。詭異的是,趙匡胤薨時,皇嫡子已成年,結果皇位卻落在了趙二頭上。

更為詭異的是,這一連串突如其來的反常事件,沒有掀起一絲的波瀾,舉國上下一句反對甚至是質疑的聲音都沒有。

更令人拍案的是,在亂世裡,每次皇權的更迭都易出現舉族傾覆的危險,遠的不說,就看五代:

後梁,歷3代、17年亡;

後唐,歷4代、14年亡;

後晉,歷2代、12年亡;

後漢,歷2代、4年亡;

後周,歷3代、10年亡。

趙二呢,不但做了,還坐的異常穩當,國無動盪。

北宋傳9帝,國祚167年。

真的很強!有謀略、有才幹、更是夠狠辣。

但優秀如趙二不想只做個普通的皇帝。想作大帝嗎?

以上這些還遠遠不夠。趙二還需要接著展示你自己。

亂世裡,刀為王。

掌控不了軍隊,你這個皇帝就啥也不是。趙匡胤是自帶統帥光環的。出身軍旅,戰功赫赫。

既能於前線統御駐軍、攻城拔寨,又能坐鎮京都朝堂,靠錦囊妙計、遙控指揮便破敵制勝,更能於兩軍對壘之陣前, 1對1單挑敵主將並生擒之。

這是個妥妥的統、武過90,兵種屬性全S,光環3格以上且好幾種顏色的大核武將。

那趙二呢?在他即位的時候,北宋戰力最強的禁軍主力,正按照趙匡胤生前的命令,猛攻北漢國都晉陽。

突然,這些刀尖舔血的軍人得到噩耗:萬般敬仰的老大莫名其妙沒了。

再接著傳來訊息:老大兒子沒接班,那個一天沒在軍隊幹過的弟弟接了班。

這一刻,軍頭門是怎麼想的,我們不知道。

但結果是,趙二在安定好都城開封的局勢後,才從容不迫的下令前線軍隊回城。

然後?

沒有然後了,軍隊回了城,開始給新老闆打工,沒有一句牢騷怪話,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趙二掌握軍隊了嗎?

趙二知道,他還沒有真正掌握軍隊。趙二履歷上寫了,他沒有在軍隊幹過一天。

不是不想幹,而是真的做不到。和哥哥相比,趙二這方面弱爆了,先天不全,腿腳不太好。

當然,身體素質不行不一定得不到軍心。

或靠卓越的指揮才幹(孫臏、諸葛亮、韋睿、陳慶之);

或靠軍隊歷練經歷;

起碼和士兵經歷過“五同”(同吃、同住、同訓練、同勞動、同娛樂)。

但這些,剛當上皇帝的趙二啥也沒有。沒有,沒事,趙二有辦法。

在做完了整頓吏治、開科取士、重訂貨幣、建院修書等一些列事情後,趙二還穿插的不費一兵一卒搞定了割據漳州、泉州的陳洪進,以及吳越國錢氏政權(主動歸降)。

用了4年時間,趙二穩定朝局、開疆擴土,並在開國皇帝的巨大影響下,為國家機器的運轉打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

一時之間,聲望無以復加。看著這一切,一心要當大帝的趙二很欣慰。燦爛文治有了,下面該赫赫武功了。

軍頭門不是不服嗎,馬上我就領著你們打仗去,讓你們知道兄弟我雖然不會太祖長拳,但照樣能統兵克敵、決勝千里。走,揍北漢去!

為什麼元之前從未定都北京,而後大一統政權必定北京?

高粱河之戰要先等一等,北漢的事情說完了才能輪到你。

北漢是一個割據在今天山西中部和北部的地方行政權,國都是晉陽(今太原)。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它,那就是打不死的小強。

前面說了五代的國長,最持久的是後梁,17年。

而北漢呢,硬是挺了整整29年。

這其中有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北漢認了契丹這個乾爹,二者依為唇齒,動北漢就要考慮契丹。

為什麼元之前從未定都北京,而後大一統政權必定北京?

所以,從後周開始,郭威、柴榮、趙匡胤兩代3帝,個個一等一大神,數次攻伐,都沒能拿下這個如鯁在喉的近敵。

現在,趙二要動手了。

實話實說,這個選擇簡直不要太正確。

作為一個志在取得軍心的帝王,第一次御駕親征,一定要做到兩點: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打贏。

第二對手不能太菜,如果是奧尼爾打丹皮爾,軍頭門不會稱讚吾皇英明的。

北漢簡直就是為趙二量身定做:

經過幾次胖揍,能打的老兵消耗殆盡,人口也被擼的只剩3萬戶,戰爭潛力基本空虛,晉陽的堅城高牆前兩年還被趙匡胤引汾水泡了個外酥裡嫩。

更妙的是,郭威也好、柴榮也好、趙匡胤也好,你們費了這麼大的勁都沒打下來,等我趙二打下來,那就能證明我比你們強。

唯一存在的隱患,契丹馳援怎麼辦?

趙二根本沒把這當個事兒,在高梁河之戰以前,信心這個寶貴的東西他從來沒缺過,別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哥哥留下的部隊。

別看第一次領兵,但領導之所以是領導,就是因為沒有不會的。

趙二開始具體出招了。

首先,派大將郭進領兵越過晉陽,直撲東北120裡外的石嶺關,這是契丹援救北漢必經之路,郭進任務就是打阻擊。

其次,令潘美率前部攻晉陽城。

最後,潘美出發一月後,趙二自領中軍主力10萬人,奔赴晉陽。

郭進到了石嶺關沒有被動防守,而是直接前出契丹境內主動接敵。很快就遇到了契丹派出援兵。

雙方突然隔河相遇,短暫對歭後,遼軍首先下河發動攻擊。

郭進呢?沒有什麼半渡而擊,更沒有什麼退避三舍,也是直接下河。

宋遼第一次遭遇戰就這麼爆發了。

在冬季塞外冰冷的河水裡,雙方軍人臉對臉、刀對刀,沒有任何計謀花槍,摒棄了一切偶然因素,就是單純拼戰力,看看你剛還是我剛。

噼啪噼啪,啪啪啪,滋滋。。。

一番爭鬥,遼軍慘敗,眾多大將陣亡,潰兵一路向後,宋軍一路追擊。

直到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統帥的後續部隊趕到,方才收攏陣腳。

宋軍瞅了一眼形勢,覺得戰果勉強還可以。於是鬆鬆胳膊扭扭腰,點上一根菸,大搖大擺地往回走。

遼軍原地不動,向宋軍爸爸的背影行注目禮。

此戰後,遼軍再未向前一步,趙二攻伐北漢最大的變數就此解決。

而北漢城下的經過還是比較簡單的,趙二一路走、一路徵發黃河以北的部隊靠攏晉陽,等4月份他來到晉陽城下的時候,北漢只剩晉陽、汾州兩座城了。

趙二到了以後,擺好姿勢,依次做了以下幾個動作:

1。給晉陽城射進去一封投降書。

2。親臨攻城一線看望官兵並親切座談:“倆月了哈,還沒打下來呢。沒事兒,不著急,就咱爺兒們,早晚進城喝青花汾。但一定跟兄弟們說啊,攻城時候保護好自己,千萬別冒失,安全第一,你們都是我的寶貝疙瘩!”

3。趙二領親兵巡城四周,旌羅招展,親兵們一邊用勁弩壓制城頭,一邊光著膀子耍大刀,彷彿手裡拿的不是兇器而是撥浪鼓。

戰鬥一直拖到了6月份。

6月1號,趙二向全軍發出號令,明日中午進城(晉陽)吃飯。

2號這天,北漢這個五代最強小強,終於走到站了。

數十萬宋軍高聲歡慶、大肆宣洩。

從過完年,拼死拼活快半年了。終於能歇歇了,啥也不說,回了家先喝頓大酒、睡個好覺,等賞錢發下來,給老婆孩子買買東西,換個大房子,再添二畝地。

然後排長升連長、連長升營長。。。

士兵們都是這麼想的。

那趙二呢?

72年了,五代十國、漢地分裂的局面,我頭回領兵就給終結了。

朱溫、李存勖、郭威、柴榮,還有我那個會長拳的哥哥,你們都要向我敬禮。

但趙二不滿足。

如果歷史暫時到這裡,趙二的表現可以打99分,但是他想要100分。

還是那句話,高梁河之戰以前,趙二從來不缺信心。

終於來到高梁河之戰。

北漢滅亡之後,趙二旋即釋出最高統帥令:大軍向東,收復燕雲十六州!

可是:

從太原到北京,要翻太行山你知道嗎?

幾十萬大軍人困馬乏,升官發財的許願還沒兌現呢你知道嗎?

士兵戰力會銳減、後勤補給會跟不上你知道嗎?

這些會對部隊造成多大的危險你知道嗎?

最最關鍵的是,你到底知不知道遼軍的真實戰力,你以為收付燕雲十六州這張卷子的難度就是熬個通宵上考場還能穩穩當當100分啊?

其實,這些擔心,趙二全都知道。

面對全軍上下的所有質疑,趙二沒有任何廢話,顛兒著瘸腿第一個走進了太行山崎嶇的小徑。

為什麼元之前從未定都北京,而後大一統政權必定北京?

幾十萬人一聲嘆息,跟著進了太行山。

宋軍真的很強。

6月2號打下晉陽,6月14號就全軍穿過太行山,來到了河北定州(今河北定縣)。

定州後面是易州,趙二派人勸降易州太守,大軍兵不血刃進城。

與此同時,宋將傅潛率領先鋒已經逼近涿州,這是幽州南面的最後一道關卡。

就在這裡,宋遼兩軍第二次正面遭遇了。

這次遼國統兵的是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作為標準遼國人,他沒有受到第一次遼軍慘敗絲毫影響,仍然果斷選擇率軍正面硬剛。

傅潛笑了,剛就剛唄,誰吃生蠔誰不是爺們兒。

噼啪,啪,滋。。。

這次更快,遼軍大敗,耶律奚底連涿州城都不敢進,直接跑回了幽州。

一次失敗可以找藉口,兩次失敗就真的說明實力有差距了。

遼軍恐慌了,涿州城不戰而降。

趙二更有信心了,沒有絲毫停留,6月23號,全軍進至幽州城下。

趙二躊躇滿志:東亞大陸一條街,看看到底誰是爹。

氣勢正盛的宋軍一個回合掃清幽州城外的遼軍營壘,而後圍攻幽州。

先不忙,攻城之前要偵查清楚周遭,做好打援準備。

這點基本常識領導當然懂。

一查,其他幾處遼軍都是手下敗將,軍心已喪。

唯得勝口附近遼軍部隊情況不明,但看看這距離,趙二放心了,鼠輩也就只敢遠遠的瞅著。

不用管了,聚焦幽州,四面開擼吧。

6月25號,宋軍開始攻城。

幾十萬人把幽州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洩不通,叮鈴哐啷的鑿牆。

這一鑿,就是十幾天。

另一邊,在宋軍翻太行、克涿州、圍幽州的這麼長時間裡,遼國在幹什麼呢?

這裡要講一下了。

先說得勝口的遼軍。

這支部隊就是宋軍攻北漢之時被郭進擊敗的那支增援部隊,雖然敗卻,但主力尚存,統兵將領為南院大王耶律斜軫。

從北漢外圍敗退到如今,他們已經在得勝口休整了數月,耶律斜軫沒有進幽州城,一方面是城防兵力足夠,再一方面就是於幽州倚為犄角、為將來解圍破敵留下變數。

耶律斜軫是聰明的,更是謹慎的,在趙二數十萬大軍猛攻幽州的十幾天裡,他一直沒有主動出擊。

因為他很清楚,在援軍沒有到來之前,哪怕宋軍再疲憊,這點兵力敢主動出擊,連給宋軍塞牙縫都不夠。

那遼國中央援軍呢?

9

實際上,被宋軍的恐怖戰力所震撼,遼國中央一開始是決定放棄幽州、退守長城的,但一個官名為惕隱的中層幹部堅決不同意,並最終說服了滿朝文武,親自率領3萬騎兵增援幽州。

這個人,就是耶律休哥。

惕隱是遼國官名,職責是掌管皇族政教事務。

也就是說:在軍事重要會議上,作為文官的耶律休哥,不但說服了所有人改變戰略部署,還在這場決定國運的戰役裡被委以領兵重任。

驚奇嗎?一點都不。

錐子只要放進了褲兜裡,一定會冒尖的,更何況這是把金剛鑽。

此戰過後,耶律休哥就有了雙重身份,簡寫都是yyds:

在遼國,他是永遠的神;

在宋國,恨不得他永遠單身。

緊趕慢趕,終於來到了7月6號這一天。

耶律休哥統帥的援軍與耶律斜軫部隊匯合,遼軍做好了戰鬥準備。

自宋軍攻打北漢至今這半年裡,遼軍邊忍邊打、打完了忍、忍完了打,終於找準時機、不再退縮,要拼了一切跟宋軍亮底牌了。

下面,我們就從遼軍視角,逐步解析這次改變歷史走向的show time。

第一步:突擊!

過程:

趙二突然接到軍報,幽州西北出現大股遼軍,直奔城下!

等宋軍列陣完畢之時,這股部隊已經突擊到了高粱河!

高粱河就是今天西直門外永定河,從得勝口到永定河,較短的時間,不算短的距離,只能說明:遼軍不是襲擾、不是偷襲,而是標準的主力突擊!

宋軍所有人都看出了遼軍決戰的態勢,但全部將領都在指揮攻城,因此,唯一沒有具體任務的趙二隻得親自領兵迎敵。

結果:

宋軍從開始的倉促迎敵、陣線後退,逐步穩住了陣腳,並經過整整一個白晝的奮戰,完成了陣線反推。

第二步:嚇敵!

過程:

隨著夜晚降臨,宋軍準備緩緩撤退、休整部隊、調整部署,耶律休哥沒有給宋軍任何喘息時機,命令白天未參戰的精銳騎兵每人持兩支火把,聲勢浩大的從後方趕赴前線。

古有長坂張翼德,今有幽州耶律休哥。

不同的是,張翼德是為了嚇你之後讓你退,而耶律休哥是為了嚇你之後要你命。

結果:

遼軍此舉給宋軍帶來了強大心理震懾,宋軍倉皇不安之餘,只能就地做出調整,調動所有圍攻幽州城的部隊迎戰耶律休哥,全力打援。

第三步:鏖戰!

過程:

在宋遼主力拼殺之際,幽州守城部隊也傾巢而出,同耶律休哥援軍前後夾擊宋軍。

這個時候,遼軍已經使出了所有手段,透過梯次用兵、計謀嚇阻、整體聯動,將本方戰力最大化的釋放。

結果:

一夜拼殺,宋遼陣線僵持,勢均力敵。

第四步:拼命!

馬上天亮,耶律休哥要瘋了。

因為如果等到天亮,讓宋軍看清楚了遼軍規模和底細後,宋軍就會穩住陣腳,憑藉數量和戰力的優勢,從容的接管戰場主動權。

耶律休哥知道,傾盡全力都無法打敗對手,接下來大機率就是失敗了。

他深吸一口氣,決定拼命!

過程:

耶律休哥不再理會戰場上的任何態勢變化,也不再下達任何一道戰術命令,帶著所屬人馬拼盡一切的朝著趙二衝去。

擒賊先擒王,黃色旌羅傘下的那個人,就是我的目標。

哪怕他和我隔著萬千刀劍,我也要衝上去neng死他。

只有殺了趙二,遼軍才能翻盤!

結果:

耶律休哥在身中數箭後,還真就衝到了黃色旌羅傘下。

可是當他走進那一刻,才發現心心念的趙二不見了。

正當他準備喊出“不好,中計了”的時候,宋軍也發現他們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不在了。

這tm還是人事兒嗎?

大兵團作戰,軍心微動,足以崩盤。

這一刻,縱是百戰精兵,也無法再堅守陣線了。

失去了信念支撐的宋軍,被分割包圍,被迫各自為戰。而後全線敗退,陣亡一萬餘人,兵械鎧甲、糧草輜重損失無數。

中了箭的耶律休哥只能乘馬車指揮追擊,同樣中了箭的趙二上演了單人驢車遁走的神話。

高梁河之戰落幕。

兩天之後,趙二等來了戰場敗退的宋軍。

儘管此役失敗,但宋軍仍然成建制收攏歸建,高階將領、王公大臣無一損傷,幾十萬大軍不過傷亡萬餘,戰損比仍低於遼軍。

可以說,北宋戰力最為彪悍的這一茬軍隊,並未傷筋動骨。

失敗原因?

不是什麼好大喜功,剛愎自用。那都是最表面的,只要仗打贏了,這些就都是優點。

真正原因是有一個,那就是高梁河之戰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趙二最為欠缺的東西——勇氣。

而比沒有勇氣更加可怕的,是沒有信心。

“一隻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敵不過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綿羊。”

曹操兗州決呂布、赤壁對孫劉、渭南戰馬超,三次死裡逃生,但依然俞戰俞強、一統北方;

劉邦對戰項羽、更是未嘗一勝,但從不氣餒、一戰而定乾坤。

歷史也同樣給了趙二機會,但幾年之後的雍熙北伐,如提線木偶一般貢獻摳腳操作的宋軍主將曹彬,對映的卻是背後那個永遠殘缺不全的趙二。

宋朝也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可能,北方民族從此發展壯大。

伴隨著民族交融,北京也從此成為中國統一政權建都的不二選擇。

看似偶然卻暗含必然,但最終定格的必然卻總讓我們不禁去設想如果。

這或許就是歷史的魅力。

標簽: 趙二  遼軍  宋軍  北漢  耶律休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