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作者:由 不熟的果實最好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4-20

​(接上文)

一、背景

二、出處

三、前言

四、書的結構

五、高光時刻

全書重點集中在這幾個地方,下面一一介紹。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1、大字小字

1)《評註》談及米芾大字小字的觀點,認為他反對唐代張旭的“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張旭觀點的意思是:“把

筆畫少

的字寫得大些,

筆畫多

的寫得小些,這才算‘大小相稱’”。

而米芾的看法則相反,他認為大字小字應當順其自然,“大小不展促,才是相稱”,否則“勻整有餘而逸氣不足”。(《評註》)。

的確,因為人們對大字和小字的預期不同,本來字的大小就有分別,強行一致是不自然的。米芾在《名言》裡舉了個極端的例子,要是寫“太一之殿”作四等分,難道還把“一”字填滿來對應“殿”字嗎?那顯然不可操作。

在宋代,樓殿的牌匾如果是四個字,應該像印章一樣排列——先右後左。他說寫過的“天慶之觀”就出現這種對比:上面兩個字都是四畫,下面則很複雜。但只要自然應對,各自就相稱了。

這個匾額早已不存,為了看起來直觀,我模擬筆意寫了一個,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天”與“之”字的筆畫少,但我們對這兩個字的預期本來如此,所以這四個字放在一起儘管反差強烈,也仍然不會突兀。真(楷)、行、草書都符合這個規律,就是說書寫中應當跟隨字型本來的大小

自然佈置

米芾崇尚鍾繇、王僧虔自如的楷書,因為天真自然,有大篆的象形意味;反對顏真卿、徐浩的“大小一倫”,因為這樣顯得生硬、呆板,缺少生機。這就是米芾反對“展促”理論的一層意思。

2)另一方面,無論是真、行還是草書,

小字

小楷尺寸以下

)和

大字

小楷尺寸以上

)核心相同,但表達

方式和要求

明顯有別。米老得意於“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且“不以與求書者”,他認為唐代褚遂良也有這樣的功力;但大字寫得像小字,則“未之見也”,他就沒有見過。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米芾提出“(大字)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因為特別大的字難寫,不同於我們平時熟悉的核桃字或更小的字容易做到“鋒勢備全”,即此時筆尖的毫長足夠、蘊墨適度,則轉折處容易寫出鋒勢,使字挺拔有勁。

而寫很大的字

筆鋒

雖長但一定偏軟、所蘊墨汁的特性完全不同於小筆寫小字,所以大字可能流於綿軟,不好掌握。要寫出小字筆畫間的疏密照應和

鋒勢的邏輯

很難。

我們對大字小字的預期決定了

小字

就應該

突出鋒勢

儁拔有力

才好看;

大字

應該

雅緻而挺拔

,其

儒雅

的書卷氣是

底色

。寫

大字

的筆畫如果粗到不

合理

、硬朗到不

自然

就讓我們感到不舒服,這也就是米老所言“

都無刻意做作乃佳

”。

讓我們看個例子,這是位於江蘇盱眙的“第一山”,傳為米芾所書。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因為這個碑經歷了刻鏤以後,已經抹去書寫中留下的飛白,也把轉折處的鋒勢掩蓋了,只剩形體還在。但是三個字欹斜、扭曲、生硬,大概走樣不少。這裡的“一”字已經較難想象米公揮動麒麟臂的樣子。

對應米芾的《多景樓詩帖》看,幾個字寫法不同,但異曲同工。“第一山”彷彿是這個帖裡同字的放大版,氣勢更大但行筆有不自然之處。大字如小字太難。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另一個例子,不妨再看看博物院這幾個字。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我們知道這是寫在報紙上放大的,所以站在巨幅匾額下看,筆畫顯得怪異、怒張,作為這麼大的字來說很不自然;而下面手寫的這幅顏體匾額,儘管也有拘謹、作勢之嫌(假設是清代大書家來寫,應該會脫離顏楷而更加瘦勁儒雅而靈動),但畢竟纖毫入體、行筆真實,而使人氣懾。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所以,米芾所論大字、小字的邏輯是:字的大小根據字意、字型(和語境)在書寫時自然形成,不必刻意“展促”縮放,以求一致;小字儁拔、大字儒雅是本來面貌,關鍵要不做作才算好,他們之間不能簡單地縮放,因為審美預期不同,被縮放了的優點很可能成為另一個狀態下的缺點。

以上的大小理論是兩層不同的意思,“縮放”的含義也不一樣:一個指趨於一致(一倫)的縮放;一個指單字簡單放大縮小。米芾指這二者都應該避免,自然才堪稱妙。

大字小字的要點不一樣,都要做專門的練習。

2、行楷

1)米芾對前朝諸名家的牌匾逐一點評,推崇“率意寫

”的裴休。至於其他的幾塊匾額,《名言》評論:

(東晉醫學家)葛洪“天台之觀”飛白,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歐陽詢“道林之寺”,寒儉無精神;可能是指字太大,歐字顯得單薄;

柳公權“國清寺”,大小不相稱,費盡筋骨。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裴休

書寫的牌匾、

葛洪

的飛白書和

歐陽詢

的大字都無緣得見;

柳公權

“大中國清之寺”這塊匾額的“國”、“清”都過於收斂,以致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之”字刻意放大,這應該不合米芾的審美。

“道林寺”牌匾未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倒有一段寶剎的逸聞和米老相關,不知道海嶽先生行文至此,會不會莞爾一笑。

長沙之西有嶽麓和道林兩座名剎,唐代書家

沈傳師

曾作

道林詩

寫在一塊牌上,大字如掌,深藏在寺內。米老做微官時

遊宦

(指到遠方赴任)到此,在湘江靠岸,向道林寺的

寺主僧

借閱這幅書法。不想一天晚上米老揚起帆就遠遁了,寺廟於是興訟官府。

哪知道主官說,快追啊,問他要回來!寺方乾瞪眼吃了啞巴虧。由此主官和一生愛惜羽毛的米海嶽都落下話柄。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模仿書畫可以亂真的米海嶽,取走這塊寶貝書牌以後不知會如何處理。一直到政和年間,徽宗把這塊

道林詩牌

收到

禁中

,命人刻鏤上石,把拓本遍賜群臣。這算了卻了一樁公案,可是拓本總歸比舊牌失真一些。

對於大字楷書,米老還形象地反對過一種寫法:楷書大字橫的起筆必重落,大筆如椽的時候鋒勢就容易綿軟無力,而有人習慣由著筆勢按完再往右出鋒,留下一個狀似

蒸餅

的圓團,其難看無比。

這都是沒有仔細揣摩小字大字的規律,和過於信任毛筆的結果。

米芾說,“真字甚易,惟體勢難。”是說寫好楷書有辦法,但四平八穩不行;要寫到精絕,得字字用心,靠

體勢

的安排來實現。即透過結體的生動變化、行筆的協調運用以達到入體、自然而真誠。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2)米芾在《寶晉英光集》裡提到,“餘採

陳唐

至本朝書法,得一十四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陳僧智永,他在《名言》裡也多次出現。

“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寶晉英光集》)、“秀潤圓靜,八面具備”,“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名言》),都是說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規範、完整地繼承了羲之的風骨。米書也受益於智永的六朝韻味,所以智永的《千字文》是學習米字的必由之路。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米芾精熟於行草書,眼光也特高,甚至說到“顏真卿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這樣的狂言。顏魯公《祭侄稿》、

《爭座位帖》拓本

都是造詣極深的行草書精品,米芾說“顏傑思也”(《名言》),即顏真卿行草隱約有大篆的象形古韻,氣韻摯誠淳樸,真有卓越的領悟。

但在米芾看來,顏魯公的楷書稍流於呆板,大小一倫(一致),疏於變化;我們看顏氏《竹山堂連句》這樣的帖本,在米芾看來筆畫又稍顯刻意,所以米老有此一嘆。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3)至於自己的成長契機,米芾歸為“集古字”,但潛臺詞是“取諸長處,總而成之”。他還說到一次託夢,這類故事雖不陌生,但也許是這樣一位藝術痴人的真實經歷。

“吾夢

古衣冠人

授以

摺紙書

,書法自此差進”。米芾愛好唐人冠服,夢寐以求地

好古

終於得到點化,而他書法上得到精進是潛移默化體現的,別人並看不出來。這時候有兩個人物出場,高下頓時可判。

蔡京看過米芾的字大驚:“你的字變化這麼大啊?”這位是“具眼人”,有眼力;

章惇(惇音敦,字子厚,北宋宰相)楷書出名,則誇讚米芾行草,言下之意是楷書不行。米芾在《名言》裡說,這是讓我跟“排運算元”(工整得像算盤)一樣啊。米書的核心思想就是反對呆板,所以聽了章子厚的恭維,米老斷定此公應屬“不通”。

(未完待續)

名言讀後(上)——背景

問答(五)——什麼是文人字

為什麼學習書法要懂格律

名言讀後(中)——版本和結構概覽

翰墨寶筏——思翁大展巡禮

攤卷添燈寫壓紋

英雄此季赴輪臺

故園權作少年遊

不添煙柳也春山

問答(一)——書法字型檔和拇指著力

穀雨憶洛陽

問答(二)——看起來成熟與大字難寫

書法核心的字眼

問答(三)——字的結構和懸肘法

多看一眼的要領

春日遣懷——紅塵二首

問答(四)——寫字彆扭和起步的法帖

凌寒亦著枝

哪個才是宋徽宗

雲在青霄水在瓶——禪機和書法的疑案

中原北望氣如山

蘇東坡的歸隱

被誤讀的米元章

無公則無南宋

斜風細雨入湯山

北宋的幾個瞬間

幾種譏諷

明珠就性贈襄陽

翰墨風流——三個維度看書法

黃鶴樓的鶴是哪一種黃

盲寫的狀態

酒後的狀態

荒原一聯

名言讀後(下)之一——大小和行楷

敬請關注本微信公眾號:不熟的果實最好(ID:bush

i

deguoshi)

標簽: 米芾  大字  小字  鋒勢  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