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學而時習之為什麼不快樂|讀《論語》1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fvh3qa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09-06

《論語》開篇講為學,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了新的東西,時常練習一下,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言下之意,你們這些學生,學而時習,怎麼就不悅呢?是學生不懂事嗎?不是。那麼,是為什麼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件事是,孔子開的學校,不是幼兒園,也不是民辦小學,他的弟子都是成人,他搞的是成人教育。所以,把《論語》拿來當啟蒙讀物,多少有點張冠李戴。

其次,你要看孔老師教的是什麼。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對應的是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如果不學文,很粗鄙。桃園三結義,關羽講“某誓與兄,患難與共,終身相伴,生死相隨”,張飛是“俺也一樣”,這就是五行缺文的表現。

那麼,君子以什麼為質呢?“義”,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的內在本質是義,踐行的是(周)禮,外在表現是很謙遜,靠講信譽做成事情、成就自我。所以,行,自然是禮。

忠、信,是如何為國君、卿相辦事,信是取信於人。商鞅取信於人的辦法是徙木賞金,讓大家知道我商鞅這個人是說到做到的,我說要連坐,那絕不是開玩笑的;孫子練兵,是如何取信於人的呢?殺!對於他的兵法十三篇,吳王壓根就是將信將疑,於是拉出一個娘子軍來考驗他。娘子軍不聽號令,於是孫子就殺姬敬侯。吳王這才相信了他。可見,取信於人的確是門學問,沒那麼簡單。

總結一下,孔氏培訓班講的都是如何安身立命、為國君、老闆和人民服務的觀念和本領。

然後,你再來考慮孔先生的際遇,就能理解弟子們為什麼不悅了。一言以蔽之,鬱郁不得志;通俗地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舞臺。一肚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就是無處可施展。慘不慘?慘得很!後世也有一個人,以為自己是呂尚、伊尹一般的人物,結果皇帝老兒把他當演藝圈的人看待,他只能喝酒、作詩,幸好詩寫得不錯。這個人叫李白。李白苦不苦?苦得一塌糊塗。為了巴結一下韓朝宗,他寫“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估計自己都快吐了。

為什麼找不到工作?孔子眼界高,愛惜羽毛。

那麼,習是什麼?它的本義是小鳥數飛,是練習飛翔,但在此處,習肯定不是今天少年們夜以繼日地刷題,也不是衡水中學式的訓練,而是過家家。既然找不到工作,當不了權,進不了廟堂,那咱們就練習一下嘛!

過家家能高興麼?

不能。

權力的滋味,過家家根本體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