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佛陀有沒有說過,佛弟子應該每天堅持做早晚課?

作者:由 隆嶽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11-26

佛陀有沒有說過,佛弟子應該每天堅持做早晚課?德遵普賢2022-06-17 09:14:11

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為實質服務的,實質是什麼?佛經,因為佛經是佛的真身法身,佛的教戒都在佛經之中,佛講經說法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佛經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經,自己聽經明理,聽懂聽明白了,用上種種善巧方便,如理如法的幫助大家也懂也明白,這才是真正的功課!

讀經與誦經有什麼不同?讀誦佛經正確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有讀誦這個詞,讀與誦有什麼不同呢?看著經本叫讀,經文記牢了,不用看經本,會背誦了,簡稱叫誦。多讀誦佛經的目的是為了記牢佛在經中的教戒,記牢自己學佛修行的理論依據與事實依據。有些同修參加講經法會,聆聽佛經的講解,可是當時聽懂了,過後很快又忘記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是因為佛經讀得較少,經文不熟悉,沒有記牢造成的。所以信佛學佛的人,應當要讀熟記牢自己唸佛修行所依據的經典,經文記牢了,再在聽經明理上多下功夫,就能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佛經,開啟與自性相應的真實智慧,佛經聽懂學明白了,就不容易忘記,能使自己的心行,自然而然地與純淨純善的自性相應,起到殊勝妙好的作用,修到真實功德。每當讀誦佛經時,或者聽到別人讀誦佛經時,就會自覺地提醒自己發菩提心,按照佛在經中的教導真修真幹,大做佛事,用佛在經中的慈悲教戒,對照自己的缺點,錯誤,煩惱習氣,立即改正。這就是心內求法,會用,會修行,會借假修真,能修到真實功德,化解一切災難,消除種種業障,走上成佛的菩提正道,這才是真正聽懂學懂了佛經。

所以我們唸佛人佛弟子一定要知道,現在是末法時期,像祖師大德那樣上等根基的人寥寥無幾,太少太少了,幾乎沒有。而有分別執著、業障習氣太重、善根淺薄,下等根基的眾生太多太多了。只依仗自力讀誦佛經去求得通達佛經裡面的中心殊勝義理,的確是很難很難的,因為我們迷失自性太久太久了,這就是為何那麼多人讀誦佛經千遍、萬遍,卻沒有懂得明白佛在經中講的真實義理,沒有開啟真實智慧的根本原因。明白了讀誦佛經的真正目的,就知道了只依靠讀經誦經,但是又不肯在聽經明理上多下功夫快速進入解門,沒有破迷開悟,是得不到無相智慧,做不到無住生心的。如果佛經沒有聽懂學明白,就不會依據佛經去修行,就很容易心外求法,盲修瞎練,成為外道,搞迷信,心就不能與自性相應,得不到清淨心,依舊是煩惱諸多,脫離不了困苦不堪的六道輪迴。不受持《無量壽經》,沒有用上阿彌陀佛的果德威神之力,沒有做到解行並用,唸佛功夫就不會得力,就修不到真實圓滿功德,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往生極樂,證果成佛,遙遙無期。所以學佛唸佛的同修一定要清楚明白,多讀誦佛經是為了記牢佛在經中的教導,幫助我們聽經明理後不會忘記,使自己能夠真正如理如法,更好地做到一門深入,專精修學,受持佛經,迴歸自性,修到真實功德,得到真實利益,永脫輪迴,快樂無極。

唸經的含義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現在很多人把唸經與讀經誦經混為一談,當成是一回事,認為讀經誦經就是在唸經。其實讀誦佛經和唸經是有很大區別的,其中的關鍵就是這個念字。念用兩個字解釋就是受持,受是接受,持是持有,持有就是用上。自己受持的是什麼,就是在唸什麼,念什麼就種什麼因,因果不空!決定就會得到絲毫不差一樣相同的果報!佛在經中講得清楚明白,能受持、能唸的那個就叫做心,心和誰一樣相同就是在唸誰,佛門之中所說的心,就是意所想的,口所說的,身所做的,也就是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這就是心所在之處。心能起作用,起現行,能種種子(因),因果不空,有因必定就有果報,得到什麼樣的果報,關鍵就看心與十法界哪個方面相應了,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受持大乘佛經,護持弘揚大乘佛法,用大乘佛經利益廣大眾生,把自己的心轉成和佛菩薩一樣相同,迴歸自性,就是真唸經!受持哪部佛經,就是真正在唸哪部佛經,前因後果,功不唐捐,一定能得到這部佛經之中的真實功德利益,這是永恆不變的定律與真理,誰也無法改變。

佛門中常說,會念的頭頭是道,不會念的處處成障,所以說在聽經明理上多下功夫,清楚明白用真誠心念阿彌陀佛的殊勝含義是何等的重要。佛在《無量壽經》中講得清楚明白,盡全部力量受持、護持弘揚《無量壽經》,就是在用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德能利益廣大眾生,心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願相應。這就是用真誠心念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夫!帶給眾生的利益和阿彌陀佛施與眾生的真實利益一樣相同,所修功德無量無邊,因果不空,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必定得到和阿彌陀佛一樣相同的無量光、無量壽,無量的福報快樂、智慧德能,一生圓滿成佛!

讀經,誦經,唸經, 念阿彌陀佛各有什麼作用。(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三十六篇)

佛門中常講,悟了的頭頭是道,不悟的處處成障。悟了的,就是得到了與自性相應的真實覺悟智慧,真正掌握住了學佛修行的總綱領,是一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佛弟子,修行人。頭頭是道就是不離自性,不離開佛經,不離開道法自然之中心,借假修真,會隨緣妙用,中表相應,廣度眾生,救人慧命,植眾德本,自然嚴整。悟了的必定是所說所做不離佛性,頭頭是道,與善相應。

學佛人一定要知道,佛教所說的真實覺悟智慧是有標準的,標準就是徹底明白了佛門中所說的戒與自性是什麼關係,明白了自性是什麼,心為何物,心在哪裡,明白了念和受持,定與安住的含義,明白了因果相續不空,因果轉變不空這個永恆不變的定律和真理,也就是明白了諸法實相,緣起性空。末法時期,法弱魔強,所以信佛學佛一定要依據依靠佛在經中的教戒,以戒為師,多學習佛經,多聽經明理,懂得明白了佛在經中講的真實殊勝義理,開啟了與自性相應的真實智慧,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都能用得頭頭是道,恰到好處,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儘自己全部的力量受持、護持弘揚大乘佛經,大做佛事,信願行具足,修無量真實功德,掌握自己的命運,轉變自己的命運,解開冤家,化解災難,增福增慧,消除業障,出離輪迴,永不受苦,得到和佛菩薩一樣相同的真實利益。

不悟的處處成障。不悟的就是沒有依據依靠佛經,沒有開啟真實的覺悟智慧,心外求法,盲修瞎練,迷惑顛倒的糊塗人,那就修不到真實功德,化解不了災難,消除不掉業障,煩惱叢生,處處成障了。信佛、學佛、唸佛不依據依靠佛經,不肯在學習佛經與聽經明理上多下功夫,就得不到真實的覺悟智慧,自以為進入了佛門,也在學佛唸佛修行,可是沒有真正做到受持佛經,沒有掌握住修真實功德正確的方法和辦法,冤家解不開,災難不能化解,煩惱也降伏不住,理不通事不順,處處都是障礙,不懂得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人身,浪費了短暫寶貴的人生時光,得不到真實的功德利益,此生壽命終結的時候不能往生淨土,出離不了六道輪迴,空過了此生,悲哀至極,你說冤枉不冤枉。捫心自問,我們此生是想做個有真實覺悟智慧的人,今生今世順利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呢?還是想繼續做個糊塗人在六道輪迴裡面受苦受難呢?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命自我立。

佛在《大集經》中說道:“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淨土就是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所成就的極樂世界。佛在《無量壽經》至心精進第五這品經文中說得很清楚,四十八大願圓滿具足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慈悲、德能和廣度眾生的宏深誓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所建立的極樂世界超勝獨妙,圓滿具足十方無量無邊所有一切佛世界的莊嚴清淨,賢善美好,沒有絲毫的欠缺,所以說十方淨土的中心就是極樂世界,《大集經》中說的淨土成就就是指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

淨土法門就是念佛法門,會用真誠心念阿彌陀佛,十方世界無量無邊所有一切諸佛都念到了,經雲:“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所有一切諸佛的功德也都修到了,所修功德和阿彌陀佛一樣相同。佛在經中說得很清楚,心和誰一樣相同就是念誰,因果不空,果報決定和誰一樣相同。那我們怎樣去做,才能如理如法地用真誠心念阿彌陀佛,修到無量真實圓滿功德,今生今世能順利往生極樂世界圓滿成佛呢?理論依據,事實依據都在《無量壽經》之中,萬善同歸無量壽!

古大德讚歎《無量壽經》是諸佛如來的稱性極談,是最高智慧的顯現,是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無量壽經》的中心是四十八大願,沒有四十八大願就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極樂世界,也就沒有淨土法門,唸佛法門。《無量壽經》裡面四十八大願之外的經文,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為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作的詳細註解與說明,方便利益我們廣大眾生都能明白其中的殊勝義理,掌握住往生極樂世界正確的方法和辦法,發無上菩提心,會用真誠心念阿彌陀佛,修無量功德,走上一生圓滿成佛的菩提大道。

《無量壽經》學懂聽懂了就會知道,阿彌陀佛無量圓滿的真實智慧、慈悲、德能都在《無量壽經》之中,儘自己全部的力量受持、護持弘揚《無量壽經》,就是真正用上了阿彌陀佛的果德威神之力,就能巧妙地把自己的心轉成和阿彌陀佛一樣相同,和四十八大願,願願相應,帶給眾生的利益和阿彌陀佛施與眾生的真實利益一樣相同,因果不空,所修功德也和阿彌陀佛一樣相同,善根、福德、因緣都修得圓圓滿滿,沒有絲毫欠缺,這就是用真誠心念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夫,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一生圓滿成佛!

悟了的頭頭是道,不悟的處處成障(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九十一篇)

佛陀有沒有說過,佛弟子應該每天堅持做早晚課?百味2022-06-17 11:26:32

誦經(憶念佛陀功德)一定程度上可以收斂心神,增強定力,開發智慧。

實際上,真正的功課,是在唸念相續中。

學會了觀照覺察,就會開始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和心念。

就會發現自己的心念一開始非常粗淺,且不受控制。

以佛法僧作為榜樣來堅持規範自己的身心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需要不斷增長我們的波羅蜜(美德),來讓自己身心行為進入螺旋上升,越來越契合正道的提升過程中去。

佛陀並沒有提倡每日誦經的說法,據我的認知。功德也更不是誦經滿一定數量就能成就。

佛陀是教導我們到達解脫彼岸的方法,需要我們按照方法親自去練習,去體驗經歷整個過程。

把老師教導的方法論不管念上多少遍,不自己去做題,是無法解題的。

具體看《佛陀傳》就能初步瞭解佛陀的本意邏輯。

佛陀有沒有說過,佛弟子應該每天堅持做早晚課?b166er2022-06-17 11:29:33

佛陀有沒有說過,佛弟子應該每天堅持做早晚課?

沒有,佛陀時期沒有這樣的條件,即便大商人捐了精舍,也不代表全體比丘都有地方做早晚功課。

早晚課是和尚們定居一處之後才有的產物。首先得有固定場所,吃住的基本問題解決了才有早課的形式。在中國的佛教早課制度起源大機率是受儒家影響,以經筵為開端。我猜測漢地佛教是借鑑了成熟的宋代形成的書院制度(私學)。

經筵,唐代是偶爾講,沒有固定時間。宋代先是月講,開春到端午,忘了從哪個皇帝開始,加了中秋到冬至。然後到明朝變成日講,天天講。每天講學從早上7點多講到中午,然後又增加,到講到下午5點多。最後搞成一套成體系的禮制,見於《萬曆十五年》有一段萬曆皇帝受不了經筵和大臣唱對臺戲。到了清朝,皇帝們幼年普遍很卷,早上摸黑誦讀經論,學到深夜,這是上行下效。

私學,就不說了,卷的更厲害。

朝廷民間都有現成的模版和基礎,互相借鑑也是可能的。

禪宗屬於被動卷,主動卷的是淨土宗。

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是淨土宗大佬,道綽大師,佛教禮學家。卷王。很多日常的行儀規範就是從他起頭的,尤其是懺式。

漢地寺院宋代,延壽,整飭禪宗戒律,禪淨合流後早晚課似乎成了必須。

早晚課僅僅是日常行儀一個很小的部分,個人推測早晚課應該是從懺式起源的。理論起源不一定是淨土也可能是源自天台,但是傳播和強化這個儀式的是淨土。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

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觀無量壽經》

也有經典支援,隨便摳一點就能成立。這只是個基本。

想成就功德還要誦滿一定數量。感覺好像不早晚誦經持咒就等於沒有修行。如果改成學習佛經可以嗎?

從受戒開始,有受有持再去聊有的沒的。

佛陀有沒有提倡每日誦經這樣的說法。請指出佛經的原文。

絕壁沒有,因為釋迦摩尼在世時期沒有佛經,所以沒辦法每日誦經。

佛陀有沒有說過,佛弟子應該每天堅持做早晚課?自在2022-06-17 21:25:48

《佛說無量壽經》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今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

《佛說無量壽經》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個人見解;修行不能間斷,就像燒水,一直燒水,水才能燒開。若是燒五分鐘,歇五分鐘,水什麼時候能燒開呢?無論小火,大火,中火,最重要的就是每日修行,不能間斷。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如果你真的發心修行,必然是每天都要做功課的。但如果你工作繁忙,可以調節做功課的時間,以及方式,如“

晨朝的十念

”的方式就非常方便了,唸佛也很方便,行住坐臥,都可以念。

細節你可以學習《印祖文鈔》大安法師有講解影片,學佛應依佛言祖語修行。

佛陀有沒有說過,佛弟子應該每天堅持做早晚課?蓮花童子白寶蓮生2022-06-19 20:07:09

阿彌陀佛!這個誤會,很好笑!佛經是佛涅槃後,大弟子迦葉尊者提出結集的,經過四次結集後,從原始佛教慢慢的發展成了部派佛教,大小乘法。

佛陀弟子若要誦經,哪裡來的經書?皇帝 的諡號是死後才用的上的,哪有人不死就叫諡號的?

當時佛弟子跟隨佛陀修行,怎麼修行呢?佛陀一邊講法,弟子一邊聞思修,乞食後,找一塊地方冥想入定,思維法義。(四《阿含部》)

佛陀講完法後,就有千百人證初果二果乃至菩薩,初地二地十地,也有隨其根性得法眼淨,或者發了無上菩提心等。

當時皈依,佛只說一句話,善哉,比丘。便袈裟自著,頭髮自落,不用那麼多反鎖的事情,也不用像現在僧人受戒,一個月登壇,那麼多程式。

佛授記,開口便授,這其實就像皇帝封號,皇上發號施令一樣,哪有那麼麻煩,因為佛不在世,所以現在要有儀式,要有各種誦經等。

最初佛在世時,也沒有戒律,說來懺悔!佛陀弟子中六群比丘是最調皮搗蛋的,經常做一些破壞律儀的事,然而,到了末法時期,最修行的,高僧大德,也不及當時最差勁的惡性比丘的威儀。

標簽: 佛經  阿彌陀佛  無量  真實  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