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臺北故宮藏珍 經典宋畫山水欣賞解讀

作者:由 正廣文化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10-11

▼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藏珍 經典宋畫山水欣賞解讀

立軸: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

此畫右下山林枝葉間有“范寬”的款署。范寬(活動於11世紀初期),字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擅長山水,初學李成、荊浩,因長年觀察自然而獨創一家面貌。 本幅構圖簡潔,近景為下方中央的巨石,中景則是驢隊所在,遠景是一聳立主山。其山腰下借雲霧留白,凸顯空間遠隔之效。全幅以方折線條勾勒輪廓,再借短筆皴畫土石質感。龐大山體與畫中行旅驢隊相映,展現出攝人的雄壯氣勢。

▼宋

郭熙

早春圖

臺北故宮藏珍 經典宋畫山水欣賞解讀

立軸:縱58。3釐米、橫108。1釐米

作於1072年的《早春圖》,不僅是郭熙傳世的代表作,也是山水畫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郭熙在宋神宗時進入宮廷服務,正當王安石變法之際,官府殿閣的新建佈置中,都使用了郭熙的山水。此作可能原來也是其中之一。畫中構圖有著對稱性的安排,但在秩序感中又充滿著韻律的變化。而藉著墨色深淺所營造出來的光影效果,更為此山水增添了空間的奇幻。舟樵行旅等活動的加入,也進一步將此意境轉化成一個生機處處,可遊可居的神奇所在。這些表現都可以從他的《林泉高致》書中,得到理論上的印證。

▼宋人

岷山晴雪

臺北故宮藏珍 經典宋畫山水欣賞解讀

立軸:縱115。1釐米、橫100。7釐米

畫中山石以轉折劇烈的筆墨描寫輪廓,再以濃淡層次豐富的染暈處理質面,此與郭熙《早春圖》筆墨手法、山石造型相近。但山體結構比《早春圖》分塊更多,線條亦更具轉折筆意,顯然是郭熙風格的延續。部分用筆與金代山水相近,此畫所顯示的後郭熙風格顯然已跨越政治疆域,而能幅散至金人所在的北方地區。畫中細節頗多,屋舍建築乃至人物活動等,堪稱北宋大觀式山水於十三世紀的再興。

▼宋

李唐 萬壑松風圖

臺北故宮藏珍 經典宋畫山水欣賞解讀

立軸:縱188。7釐米、橫139。8釐米

畫幅左側山峰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的款署。李唐(約1049-1130),字晞古,河陽(河南孟縣)人,活動於兩宋之際。 山間幽谷,松林鬱郁茂生,泉水潺潺流動。山體雖層疊緊密,卻有空間深度。以小斧劈皴擦山石,再用深淺青綠烘染,形塑山石堅實又具潤澤感的獨特效果,深淺設色的松針則營造出繁盛動態之效果。近景松林與背後泉水山石重疊,顯示深遠表現的畫法。

▼宋

蕭照

畫山腰樓觀

臺北故宮藏珍 經典宋畫山水欣賞解讀

立軸:縱179。3釐米、橫112。7釐米

畫幅中央絕壁處外側,有“蕭照”二字款署。傳說北宋末年他於太行山為盜,一日劫獲李唐,才隨之習畫,後亦入南宋畫院。本幅左側畫山岩崖壁,巖塊多方折峻峭。由此中段山體延伸而出一平臺巖塊,上立有二人相對與談,似正在遠眺對岸景緻。 此畫山體構成已脫去北宋大觀式山水巨障效果,而與李唐《萬壑松風圖》講究物象豐厚的近觀山水相近,借實巖塊、迷茫遠山,營造出實、虛相對的景緻。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臺北故宮藏珍 經典宋畫山水欣賞解讀

冊頁:縱26。41釐米、橫26釐米

畫面左下角署“賈師古”款。賈師古不見於南宋畫史。本幅左側畫山岩疊峙,有松木盤曲於兩處峰頂,山間谷地畫有隘口門牆,環山崖一側寫寺觀樓閣。畫幅右側為平坦地面,上以簡略筆墨寫二行旅人。後有淡墨擦染遠山輪廓。全幅筆法短促、用墨醇厚,部分石面除有筆墨皴點之外,間以青綠寫成鬱郁草叢。畫幅下緣山石塊面的分隔方式,與李唐《萬壑松風》下方石面處理相近。屬南宋前期山水畫風。

▼宋

馬遠

山徑春行

臺北故宮藏珍 經典宋畫山水欣賞解讀

冊頁:縱27。4釐米、橫43。1釐米

馬遠,河中人,後遷居錢塘,南宋光宗、寧宗朝(1190-1224年)為畫院待詔,號欽山。祖父兄子世代均以畫名。畫山水更能以臨安風光為題材,取景重心,偏置畫幅一角,故其構圖有《馬一角》之稱。本幅畫柳岸鶯啼,高士白袍,頭戴漆紗籠冠,一童抱琴相隨,行動中所成意境,恰如畫上宋寧宗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馬遠用筆沉厚,其畫衣紋,下筆重若釘頭,收筆尖如鼠尾,但行筆又略顫掣,極具變化。用墨則輕重層次極多。本幅選自“名繪集珍”冊第十三幅。

標簽: 釐米  郭熙  山水  本幅  立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