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大饑荒實錄——馬懋才備陳大飢疏

作者:由 剁椒芋頭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6-11

不久前,袁隆平先生逝世

觀送葬場景,令人悲痛不堪

憶祖輩、父母輩所言飢餓年代情景,憶電影《一九四二》

無限感慨,惟願華夏大地再無饑饉

最近讀《明季北略》,適逢書中有一段描述饑荒之文,忽而有感而發,腦洞一發不可收拾,旋即提筆繪圖。

《明季北略》是計六奇編著的史書,專述明朝晚期發生在中國北方的史事。

(計六奇,1622—1687年,字用賓,江蘇無錫人,明末清初史學家,一生坐館教書。著有《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二書)

(馬懋才,生卒年不詳,字晴江,陝西延安府安塞縣馬家溝人,明末官員。他敢於直言,為民請命)

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出現大饑荒,餓殍遍野。馬懋才奉命入陝調查,寫成《備陳大飢疏》,於五月十八日送呈崇禎皇帝。

文中內容是馬懋才本人所見所聞,慘狀令人震驚,況且遭災之地又是自己的家鄉,字裡行間也流露出深深的鄉土之情,讀之使人悲、憫、憤、惋諸情雜陳,難以言表。

原文為文言文,茲編譯如下(仍使用第一人稱)

臣馬懋才,是陝西安塞縣人,大明天啟五年(1625年)考中進士,成為行人一職的後備人員。(行人,是一種官名,官階九品,歸“行人司”管轄,一般都以進士充任,主要掌管出使、頒詔、冊封、招撫、徵聘等雜事)

我先是被派往山海關外押送物資,再被派往貴州主持科舉考試,又被派往湖廣地區頒佈詔書。四年裡,輾轉各地,行程達數萬裡。

這期間,在山海關外經歷了柳河之役,(天啟五年八月,明朝軍隊在柳河與後金軍隊的一場小型戰鬥,明軍戰敗,死傷四百餘人。柳河即今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在黔南經歷了戰亂圍困,(指奢安之亂,明末波及貴州、川渝南部的一場土司叛亂,持續時間長達17年之久)目睹了百姓奔逃求生、民生凋敝、城鄉殘破之景。

然而,這些跟我家鄉延安府的饑荒相比,都還不算極苦極慘。

我看諸位大臣們,在奏摺裡寫延安府饑荒現狀時,有描述父親遺棄兒女的,有描述丈夫賣掉妻子的,有描述挖草根、吃白石充飢的。(白石,就是高嶺土,是做瓷器的原料。用水煮後呈粘稠的糊狀,吃後會有飽腹感,但不能被消化和排洩,凝結在腸胃中,吃多了會腹脹而死。饑年常被誤用來充飢,因此也被稱為觀音土)

這些都不算詳盡,現在請讓我為皇上詳細描述。

大饑荒實錄——馬懋才備陳大飢疏

家鄉延安府,從去年開始,就沒有降雨,已經持續一年了,草木都已枯焦。

到了八九月間,百姓們紛紛進山,把蓬草搶食一空。蓬草的種子就像糠皮,吃起來扎嗓子,堅澀難以下嚥,吃後只能保證不會很快被餓死。

過了十月,野外的蓬草都被吃完了,百姓們就剝樹皮吃。所有的樹裡只有榆樹的皮吃起來稍微好點,百姓們就把榆樹皮剁碎,摻雜著其他的樹皮來吃。這樣又掙扎著捱過一些日子。

到了年底,所有樹皮都被吃光了,人們又去山裡挖青葉石吃。(青葉石與高嶺土類似)這種石頭性冷而且味腥,吃一點就會有飽腹感。但過不了幾天,就會腹部腫脹,內臟下墜,命喪黃泉。

大饑荒實錄——馬懋才備陳大飢疏

百姓裡有的人不甘心吃石頭送死,就聚在一起當了盜賊。

那些家裡有一點存糧的人,就被盜賊劫掠,一旦遭搶,糧食就會被搜刮一空,一粒都留不下。

當地官府根本管不住,即使偶爾捉到幾個盜賊,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搶劫有錯,還說:“餓死跟被處死有啥區別?與其坐在家裡餓死,還不如當盜賊被處死,死了起碼也是個飽死鬼!”

大饑荒實錄——馬懋才備陳大飢疏

最令人可憐的是,在安塞城西邊,有個糞場,每天都會有一兩個幼兒被遺棄在這裡。

這些孩子,有的不停地哭號,有的呼喊父母,有的餓極了,就抓地上的糞土吃。

到第二天早晨,他們就全沒了動靜。

接著,又會有新的幼兒被遺棄在這裡。

大饑荒實錄——馬懋才備陳大飢疏

更詭異的是,小孩子或獨行者,一旦出城,就會失蹤。

後來我看到住在城外的人家,灶下燒著人骨,鍋裡煮著人肉,才知道那些失蹤的人都被城外的人吃了。

但是這些吃了人肉的人,幾天後就會面部腫大,眼睛發紅,體內燥熱難忍,最後一命嗚呼。

大饑荒實錄——馬懋才備陳大飢疏

於是,死屍一具壓著一具,到處臭氣熏天。

為了處理這些腐屍,人們在縣城外挖了幾個大坑,每坑可容納數百具屍體。

我來到安塞縣時,死屍已經滿了三坑還多,而數里之外那些沒來得及掩埋的屍體,還不知道有多少呢。

小縣尚且如此,大縣可想而知;一處尚且如此,他處可想而知。

大饑荒實錄——馬懋才備陳大飢疏

幸而有一位名叫嶽和聲的巡撫,在努力招撫盜賊,救災救人。他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賣糧煮粥,救濟饑民。

各個道、府、州、縣都有開倉賑災。可是粥有限,饑民無窮,這點救災糧無異於杯水車薪,根本控制不住災情。

那些還活著的百姓,只能外出逃荒,可是災情波及之地太廣,各地都缺糧。災民從這裡逃到那裡,又從那裡逃到這裡,逃來逃去都沒有辦法,最終變成了盜賊。

所以陝西全境盜賊遍地,北部的慶陽、延安一帶,饑荒十分嚴重,而盜賊比較少。南部的西安、漢中一帶,饑荒不太嚴重,但盜賊十分猖獗。(因為往饑荒輕的地方去,才能搶到糧食)

大饑荒實錄——馬懋才備陳大飢疏

事已至此,有些逆耳的話,臣必須對皇上說。

大明初年規定: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里。

如今,裡甲戶數銳減,人口稀少,大不如前,何況正當大災之年,百姓生計艱難。

可是,稅賦卻不蠲(juān免除)不減,百姓向官府呼求救濟,卻得不到迴應。官員們畏懼上級嚴苛的法令,不得不嚴加崔徵錢糧。

大饑荒實錄——馬懋才備陳大飢疏

如果一戶只剩一兩人,仍舊讓這一兩人交出一戶的錢糧;如果一甲只剩一兩戶,仍舊讓這一兩戶交出一甲的錢糧。

像這樣類推,一里、一縣無不如此。百姓只有抱恨而逃,漂泊異鄉,無依無靠。等到身上攜帶的錢糧用完,徹底走向絕望後,又怎能不聚眾為盜呢?

計六奇附言:“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馬懋才上疏一年後,李自成便帶著他的農民軍起義了)

標簽: 盜賊  饑荒  馬懋才  百姓  安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