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宋代名字說及命名文化研究(前言)

作者:由 鄧博士文化取名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03-25

注:古人為人取名一般會創作名字說一名以贈名主,主要內容闡釋名字寓意,教育訓迪名主修德求學為人處世之道。古代許多著名文人學者都有創作名字說,如宋代大文豪蘇洵為同樣是大文豪的兒子蘇軾(蘇東坡)、蘇轍所作的《名二子說》、宋代大文豪黃庭堅為門生著名文學家陳師道所作的《陳師道字說》、陳師道為朋友著名詞人秦觀所作的《秦少游字序》、清代著名文字學家段玉裁為外孫著名詩人龔自珍所作的《外孫自珍字說》、以及民國著名哲學家熊十力為學生現代大儒徐復觀改名所作的《復觀改字說》等都是其中的傳世名篇。鄧博士是中國第一位專門研究古代名字說的學者,其在暨南大學的博士後課題就是《宋代名字說及命名文化研究》,該課題已順利完成並在商洽出版專著中,以下內容為該書的前言部分。

宋代名字說及命名文化研究

前言

一、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1969年,饒宗頤先生在為蕭遙天先生《中國人名研究》一書作序時提出:“我個人主張在史學上應該開闢兩門專門研究,一是人名學,一是地名學,雙軌並進,對於治史將有極大的裨益。”他在序中以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為例明確提出了名字說這一文體對於人名研究之重大意義:“一般文集中往往有‘字說’一類,元代大儒吳澄的集裡,字說竟佔八十篇。陳援庵曾利用此種資料,暢論趙甌北‘元代漢人喜作蒙古名’一說之不確,據他考證,適得其反,當時蒙古人向漢人儒者請名請字者,觸目皆是,其人皆嚮慕華風,以取得漢名為榮。”宋代以來,士人命名取字,往往同時創作名字說一文贈與受名受字者,文中多為闡釋名字之含義並致叮嚀訓誡之意。此外,由於名字說作者多為當時的著名文人學者,學識淵博而富有社會責任心,文中除闡釋名字含義之外,往往或論述歷代命名文化之淵源傳承,或評點當時社會之命名風氣,並從中抒發自己的命名主張,對後代之命名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可見,名字說是古人命名取字的最珍貴第一手材料,而且文中富含各種命名理念和主張,對古代命名文化研究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學術價值。

由此,我把眼光投向了宋代的名字說。命名取字,作為一種社會普遍的日常行為方式,存在於整個封建社會期間。然而,宋代之前人們命名取字時很少創作名字說,僅有零星數篇作品傳世,宋代名字說的創作突然繁盛,據筆者個人鉤沉蒐集到的宋代名字說就超過五百篇(詳見本文附錄之《宋代名字說彙編》一文),其中宋代大部分著名文人學者如柳開、穆修、范仲淹、宋祁、石介、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李觀、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黃庭堅、秦觀、陳師道、晁補之、晁說之、劉子翬、韓元吉、陸游、周必大、楊萬里、張孝祥、朱熹、呂祖謙、魏了翁、真德秀、葉適、陸九淵、遊九言、劉克莊、歐陽守道、陳著、黃仲元、文天祥等皆有創作名字說,其中黃庭堅一人文集中收錄名字說就五十多篇。為子女親友命名取字並創作名字說相贈在宋代已經超出了個人行為的範疇,上升為一種普通的社會文化現象,成為了宋代文人文化生活中一項較為常見內容。宋代名字說名稱不一而語體自由,可駢可散,或敘或議,多有佳作,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如蘇洵《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遭為喻說明名字之含義及為文之關鍵,駢散結合而詞氣流暢,為宋代著名的文學、文論名篇。此外宋代名字說作者多為著名文人,且常互為取名命字,如蘇洵為蘇軾、蘇轍創作《名二子說》,歐陽修有《章望之字序》、曾鞏有《王無咎字序》、蘇軾有《趙徳麟(趙令畤)字說》和《文與可(文同)字說》、黃庭堅有《陳師道字說》、陳師道有《秦少游字序》、劉子翬有《字朱熹祝詞》、魏了翁有《高不妄(高斯得)字說》、真德秀有《王去非(王遂)字說》等等,作者和物件皆是當時著名文人,對於宋代文人交遊研究無疑是珍貴的一手材料。宋代儒學復興,理學大盛,宋代名字說中往往體現出濃厚的儒教思想,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大都是宋代名字說創作的領軍人物、故宋代的名字說體現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宋代理學思想的研究亦有很大裨益。宋代名字說還與當時的家訓文化密切相關,《宋代家訓研究》一文就將宋代名字說視作宋代家訓的表現形式之一加以專節研究。概而言之,宋人的命名取字現象是當時一種普遍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因此而產生的宋代名字說不僅僅是體現了宋代命名文化的一種純文學體裁,更是融合了文學、文藝學、訓詁學、理學思想、命名文化、家訓文化於一體的泛文化文學樣式。透過考察宋代文人的取名命字行為並研究由此產生的宋代名字說,有助於從更廣的背景和更多的角度來深化對於宋代文學和文化的認識,此乃對於宋代名字說研究的深層次學術意義。

此外,命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傳承不斷。今天,隨著大家對於名字的日益重視,每個人、每家公司、每間店鋪、每種產品都希望能擁有一個大氣響亮而富於文化內涵的吉祥雅名,由此催生了日漸壯大的取名行業,各種取名館、命名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於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和網路的各個角落,取名已經成為了今天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產業。然而,取名行業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各種迷信愚昧、荒誕不經的取名主張充斥其中。如近年頗為流行的所謂“五格剖象法”,(逍遙天先生《中國人名研究》一書283-285頁“名字與命算”條中已有介紹)傳播者稱此法來自日本,具體方法是計算名字中各字的筆畫數,分為天、人、地、總、外五格,再輔以所謂的“81靈動數”,名字筆畫數所屬之五格數理為吉者則寓意名主人生吉祥如意,五格數理為兇者則暗示名主人生不順而多災多病,完全不看名字音形寓意,只看名字筆畫數來判斷名字好壞,如此荒誕至極的取名方法卻迷惑了很多人,讓許多不懂五格數理者不敢輕易自己取名而被迫付費求名於傳播此法的所謂“取名大師”(實際上全部是風水算命先生)。我在學術科研之餘以取名為副業,受聘為多個大型入口網站的取名專家,多年來為全國各地廣大孩子取了不少富於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的優雅名字,在贏得家長尊重贊可的同時也深為如今取名行業充斥各種愚昧迷信思想的現狀擔憂。如何更好地研究並學習古人博大精深的命名文化,去蕪存菁、融會貫通以為今用,廊清如今取名行業中各種荒誕不正之風,併為廣大百姓建立一種健康正確而行之有效的取名理念和具體方法,這是現實擺在相關文化學者面前的一份社會使命。古代文學的研究如何才能與現當代社會的發展相結合,並對現實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這是古代文學研究者所面臨的困惑和難題。蔣師述卓先生作為國內最大力提倡學術要“現實關懷”的著名學者之一,其對城市文化、社會文藝學以及消費時代文學樣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為學術研究如何結合當下生活產生現實價值指明瞭方向並提供了範例。作為蔣先生的學生,我也願為古代研究與現實關懷的結合而進行自己的努力探索,並求教於方家。

二、當前研究概況

學界對於人名文化的研究頗有成果,其中馬來西亞學者蕭遙天先生的《中國人名研究》一書是里程碑式作品,人名文化是蕭遙天先生三十年來研究專題之一,《中國人名研究》一書洋洋三十萬言,乃集其大成之作,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對中國人名進行了縱面、橫面和客觀的研究,饒宗頤先生為該書作序並盛讚此書“撮其大凡,提綱挈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不愧為第一部‘人名學’著作”。此外,王建華《文化的映象——人名》、鄭寶倩《華夏人名與中國文化》、王泉根《中國人名文化》和吉長慶、吉發涵《古人名字解詁》都是關於中國人名研究的傑出成果,但較為遺憾的是,這些優秀的學術成果都沒有充分利用古代名字說這種與古人取名名字密切相關的第一手材料。

有關古代名字說的記載和評論散見於宋代及其後各個朝代的文獻資料中,,數量不多,且都缺乏深入探討。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首將“字說”列為一種獨立文體,其雲:“按《儀禮》,士冠,三加三醮而申之以字辭,後人因之遂有字說、字序、字解等作,皆字辭之濫觴也。雖其文去古甚遠,而丁寧訓誡之義無大異焉。若夫字辭、祝辭則仿古辭而為之者也。然近世多尚字說,故今以說為主,而其他亦並立焉。至於名說、名序則援此意而推廣之。而女子笄,亦得稱字,故宋人有女子名辭,其實亦字說也。今雖不行,然於體有據,故亦取之,以備一體雲。”並將字說、字序、字解、字辭、祝辭、名說、名序、女子名字說皆列為“字說” 一類[1]。明代賀復徵所編《文章辨體匯選》卷四百三十亦有“字說”一類並記徐師曾言。

近人中較早關注名字說的是陳垣先生,其在《元西域人華化考》透過引用元人文集中的名字說作品指出趙甌北‘元代漢人喜作蒙古名’一說的錯誤,據陳垣先生所引之名字說材料來看,當時蒙古人向漢人儒者請名請字者,觸目皆是,其人皆嚮慕華風,以取得漢名為榮。當代學者歐明俊《秦觀陸游名字考釋》一文也是透過考察陳師道為秦觀所作之名字說作品——《秦少游字序》來對秦觀、陸游兩人名字之由來作出分析推斷。劉欣、呂亞軍的《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會文化分析》一文更是廣泛地運用宋代名字說材料來考察宋代士人改字現象並分析其中蘊藏的社會文化資訊。這些都是學界中運用名字說作品論證問題的不多見例子,而至於專門研究名字說的論著則更為少見。2006年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一書第一部分“宋代文體研究”中有《君子尚其字——論宋代的字序》一文對宋代的字序做了專門研究,其在《論宋代的贈序文》一文中也論及宋代名字說,他認為“字序之序,又叫字說、字解,雖以序名篇,但實為雜說。”把字序和贈序明確地區別開,認為是兩種不同的文體,但沒有像徐師曾那樣把名字說列為單獨的一種文體,而且把字序歸入了雜說類。曾棗莊對宋代名字說的文體研究在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隨後馬黎麗的《名字序文體源流和特徵》將名字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進行考察,研究名字序的文體淵源、文體形態、文體創作等方面的內容;此外,一些學者在研究其它文體分類時也論及名字說,如薛峰的《序體研究》和王玥琳的《序文研究》等,都是將字序列入贈序類;而趙厚均的《贈序源流考論》則認為雖然字序可看作贈序之別體,但兩者差別很大,字序應當單列。這些研究主要是聚焦於名字說的文體屬性,真正意義上對名字說這一文體進行較為全面研究的是2009年周方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宋代“名字說”》,該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宋代的名字說為研究物件,重點探討名字說的文體淵源、文體形態和文體屬性,以及相關的名字文化。2010年劉欣的博士學位論文《宋代家訓研究》第一章“宋代家訓形式研究”中也有專節研究宋代名字說,對宋代字說的特徵、宋人命字的主要原則及宋代字說的主要內容作了研究(該內容亦見於劉欣2009年發表的《父兄的叮嚀——宋人“字說”解析》一文)。

總的看來,目前學界對宋代名字說的研究相對還較為薄弱。主要欠缺之處在於:1、研究成果不多,且其大部分成果集中在對名字說的文體研究上。目前筆者能蒐集到的有關名字說研究的論文篇目極少,出版專著更是付之闕如。2、尚沒有學者專門對宋代名字說作出全面的考察和梳理。體現在沒有出現相關專著,或專著研究範圍不夠全面,還有很多的研究空白。如周方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宋代的“名字說”》只有兩章,分別研究了宋代名字說的文體淵源、形態和特徵,以及宋代名字說的文化意蘊。而對於一些意義重大的問題,如名字說突然繁榮興盛於宋代的表現形式和社會成因;宋代名字說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宋代名字說對後代名字說的影響;宋代名字說對當代取名文化的指導意義等等都沒有進行探討。3、很少學者對研究名字說所必需的基本材料,如具體名字說作品、題跋名字說作品、當時及後世的記載和評論等,進行收集和整理。馬黎麗《名字序文體源流和特徵》一文中曾對宋代字序數目作過初略統計,但沒有列出具體作品篇目,而且所給出的數字遠遠少於真實數字。周方《論宋代的“名字說”》一文中也曾對宋代名字說作品進行統計,但統計範圍僅僅依據《全宋文》一文,很多《全宋文》沒有收錄的宋代名字說作品都沒有納入統計。更關鍵的是該文只列出了統計篇目而沒有收錄作品正文,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資料彙編。雖然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輯錄的《全宋文》一書的出版初步解決了宋代名字說作品的點校整理工作,但《全宋文》全書360冊,名字說作品散見於各冊各卷中,翻讀查詢極為困難,且《全宋文》失收之宋代作品頗多,宋代名字說還有很多輯逸補遺空間(筆者就在各家別集中鉤沉輯錄出近百篇《全宋文》失收之宋代名字說作品並加以點校整理,詳見本文附錄《宋代名字說彙編》一文);而對於各種史料中有關名字說資料的全面鉤沉蒐集並整理校訂以資利用的工作更是亟待展開,這是名字說研究的文獻基礎,在這種文獻積累整理工作尚未解決的條件下,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必然面臨較大障礙。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一方面,名字說正在受到有關學者的關注。學界當代對古代名字說尤其是宋代名字說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對於被徐師曾列為獨立文體,作者多為當代著名文人大儒,內容與當時社會價值觀及各種主流思想息息相關,富有文學、文化、思想及文獻價值的名字說來說,學界對其價值的重視和所進行的研究顯得遠遠不夠。有鑑於此,本文的寫作意圖在於:1、不僅對前賢措意未及之處有所開拓,而且在學界著力已深的地方也略加綜述,力求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宋代名字說作出較為系統全面的梳理和探討。2、透過查詢宋代各種總集和別集,對宋代名字說作品作一次較為全面的考察和統計,不僅使本文的論述言之有據,也為日後學界對宋代名字說的深入研究提供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文獻材料。詳見本文附錄。3、本文的論述重點放在宋代名字說的繁榮及成因、宋代名字說的取名文化、宋代名字說的歷史價值和當代轉換等這些相對深入而學界又研究不足的地方上,而對名字說的文體研究、形式研究等相對直觀而學界論述較多的問題則從略綜述補缺以備周全。

最後,冀望本文的寫作能對當前研究的薄弱之處有所補益。

三、對本文重要概念的界定

在正式行文之前,有必要先對本文兩個重要概念作一個較為明確的界定。

1.對“名字說”的界定

《中國文學大辭典》對“字說”的定義為:說明名、字含義以及名與字之關係的一種文體[2],多表達作者的祝福、勉勵、叮嚀、訓誡之意。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首將“字說”列為一種獨立文體,其雲:“按《儀禮》,士冠,三加三醮而申之以字辭,後人因之遂有字說、字序、字解等作,皆字辭之濫觴也。雖其文去古甚遠,而丁寧訓誡之義無大異焉。若夫字辭、祝辭則仿古辭而為之者也。然近世多尚字說,故今以說為主,而其他亦並立焉。至於名說、名序則援此意而推廣之。而女子笄,亦得稱字,故宋人有女子名辭,其實亦字說也。今雖不行,然於體有據,故亦取之,以備一體雲。”並將字說、字序、字解、字辭、祝辭、名說、名序、女子名字說皆列為“字說” 一類。明代賀復徵所編《文章辨體匯選》卷四百三十亦有“字說”一類並記徐師曾言。其實此類文體名稱甚多,不一而足,據筆者所作附錄《中國曆代名字說彙編》一文統計,除了徐師曾所列舉之字說、字序、字解、字辭、祝辭、名說、名序、女子名字說八種,還有名字說、名字序、字訓、名訓、字敘、名敘、名述、字詞、祝詞、字箴、字贊、字跋、字銘、字記、冠記、冠說、字後說、字後語、字說序、字說跋、字解序、字辭序、祝辭引、冠字詞,冠義序、冠字祝辭、冠字祝詞、字說並序、字辭有序、名系並序、祝辭有序等等十多二十種。不同的名稱,往往標示著內容上的差別,比如“說”、“解”、“述”注重解說闡述;“序”、“敘”、“記”多交待命名取字原由;“辭(詞)”、“祝辭(祝詞)”、“箴”、仿古禮用韻語;“訓”重訓詁或訓迪,而帶“冠”字則表明是及冠取字,大多名稱是可以見名而思義。但概而言之,此類文體以 “說”或“序”為題者佔十分之八九,故一般概稱為“字說(名字說)”或 “字序(名字序)”,但並沒有統一公認的通稱,如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把此類文體單獨列為“字說”一類,而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則將此類文體歸入贈序類,明代賀復徵所編之《文章辨體匯選》更是在卷三百二十九“序四十九名字類”收錄10篇字序,而在卷四百三十“字說一”又收錄10篇字說,把此類文體分錄於兩種不同的類別,各代文人別集中此類文體之歸類更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其中蘇詢《仲兄文甫字說》一文又稱《仲兄郎中字序》。現代學者對於此類文體的稱呼也不盡相同,如曾棗莊、張靜稱“字序” 、馬黎麗稱“名字序”、周方稱“名字說”、陳戍國、劉欣稱“字說” ……這無疑會給此類文體的研究帶來混淆和誤解,為了論述方便,本文將上述諸文類統一稱為名字說,在具體論述其中一種時,則準確稱之。至於將統稱定為名字說而非字說、字序或名字序,理由略陳如下:1、從作品客觀數量來看,宋代前期此類作品以序為名者最多,但中後期則逐漸以說為名者為多,整體而言,宋代名字說作品以說為名者最多,其次為序,而宋後各代的名字說作品也是以說為名者最多。2、從文體學定義來看,參看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吳訥《文章辨體序說》等文體學權威著作對“說”及“序”兩種文體的定義和闡釋,可見名字說作品無疑更接近“說”這一文體。曾棗莊在《君子尚其字——論宋代的字序》就明確指出“字序實為雜說,說明取名取字的理由以及名與字的關係。”其在《論宋代的贈序文》一文中也論及宋代名字說,認為“字序之序,又叫字說、字解,雖以序名篇,但實為雜說。”把字序和贈序明確地區別開,認為是兩種不同的文體,而且把字序歸入了雜說類。由此可見,此類文體統稱為“說”無疑比“序”更為準確和適合。3、此類文體觀其內容可以分為命名、取字和同時命名取字三類,各佔相當比例,故題名除了以字說、字序為主外,以名說、名序、名字說、名字序為題名的也頗多,故從包容性和準確性的角度來看,統稱為“名字說”也無疑比“字說”更為適合。

此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歷代文人別集中,還有一類為建築取名的文章,如齋說、堂說、樓說、亭說等等,屢屢可見,尤其是最為常見的齋說、堂說,往往是文人雅士為自己書房取名或向身邊學識淵博之師友求名,此類文章也往往記載取名之緣由,名字之寓意及作者對求名者之勉勵祝福和叮嚀訓誡等,無論形式及內容思想都與名字說作品有許多相近甚至共同之處,但此類作品暫時不在本文研究範圍之類,特此說明。

2.對宋代下限的界定

古代史上對各個朝代的起始界限較為明確,而文學史上對於朝代的分界往往較為模糊,爭議也較大。這是由於文學發展與政治發展的不同步性,政治上的一次政變可以改變一個朝代,而文學的發展則相對穩定,各個發展時期以較為統一的文學風格和穩定的文人群體為特徵。故筆者以為,應該以文學風格、文人群體的變替而非政治突發事件作為文學史分期的依據。宋代文學乃中國文學的高峰,對後代影響深遠,南宋亡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文學仍在宋代文風的影響下發展;宋元之交,與其說是元代的前奏,不如說是宋代的尾音。故本文把生活在宋元交替之時的文人及且名字說作品都歸入本文研究的範圍之內。

四、關於註釋

本文是在考察和統計宋代各種總集、別集收錄宋代名字說作品的基礎上探討宋代名字說興盛的風氣和成因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和價值,故文中引用的作品及有關材料的數量都很多。由於在附錄中已註明作品及材料出處,故文中引用的作品及材料已為附錄所收時就不再作註釋,讀者可參看附錄;當不在附錄所收範圍時,則註明出處。至於其他引文,由於筆者在主要參考書目中已詳細註明版本,故文中引文出自主要參考書目時,只註明出處,不再註明版本,讀者可參看主要參考書目;而當引文不屬於主要參考書目時,則出處和版本都註明。

——————————————————————————————-

[1]《文體明辨序說》一四七頁,(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2]《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標簽: 名字  宋代  文體  字序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