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作者:由 玩味兒者魯之揅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1-16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蒐集 | 孟子曰凡事需知曉 · 編輯 | 刀筆吏隸

蘭陵,這個出產美食、美酒、美景和英雄地方,也曾是佛教文化發達的地區。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蘭陵原來是有四大名寺的,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下。

【朗公寺】

朗公寺,又名大宗山朗公寺,坐落於臨沂市蘭陵縣大仲村鎮政府駐地東3。5公里處的大宗山,為臨沂古代四大名剎之一,創建於東晉成帝鹹康五年(339年),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重修,明弘治三年(1490年)擴建,清代多次增建重修。鼎盛時期僧侶愈千人。

朗公寺始建於東晉成帝鹹康五年(公元339年),因朗姓高僧所創而得名,歷經南北朝,隋、唐、元為鼎盛時期,為古琅琊郡寺院之首,被稱為齊魯四大名寺之一,曾與萬德靈巖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

相傳,郯國之東海縣境內,有一富豪朗公,名卓大。卓氏五旬之餘,膝下九女,無子,求子甚切。是年春,卓大去泰山降香求子歸來,途經大宗山腳下的車莊,酣睡中仙人託夢:朗公、朗公,此山九頭,不出國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來年定生貴子。朗公卓大醒來,深信不疑。

回家後,攜帶銀兩至大宗山,建成該寺,並邀年少出家多載的胞弟朗公卓錫,攜數名弟子來此結廬供佛。

晉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王羲之來到大宗山,朗公寺主持朗卓錫來到王羲之跟前,請求他題寫寺院楹額,王羲之欣然答應,揮手寫就“大宗山朗公寺”。

朗公寺歷史悠久。據寺內碑文記載:建寺於東晉,歷經南北朝,興於隋唐,元鼎盛時期佔地數百畝,僧侶500餘人,曾為古琅琊寺院之首,當時可於長清靈巖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朗公寺歷經南北朝,興於唐代,盛至明清,衰於民國,毀於文化大革命。

朗公寺歷經滄桑,幾度興衰,綿延至今,成為深山古剎,1997年得到部分修復。

朗公寺現存古建遺址為晉代建築風格。其規模宏大,構造複雜,有上寺、塔林、下寺三大建築,在朗公山之陽,下寺、塔林、上寺,從低至高。上寺殿堂飛簷斗拱,石柱盤龍,雄偉壯觀,分前後三進,東西各配有碑亭、廊房,大殿為佛祖殿,供如來佛祖,兩側為羅漢塑像;二殿五間,為羅漢殿,殿內塑彌勒佛像,兩側列十八羅漢;前殿五間,主體建築包括山門、天王殿,殿內塑四大天王。上寺中儲存了大量碑碣刻石。

塔林位於上寺西約50米,這裡原是歷代寺僧圓寂處,塔基多為鼓形,塔身為六面柱體,所置覆蓮花項輪隨處可見,塔身各面雕有盤龍飛天等影象,優美的造型與絕妙的浮雕相輔相成,顯示古代佛教雕刻造型藝術的獨特風格。

古往今來,既有帝王曾來此“造化”,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吟詠題刻,眾多方家遊人絡繹不絕。驚奇的是兩幢民國十四年創修聚仙閣所立的石碑,用手擊之如磬,有金石聲,用木棒敲打,會發出顫音。

朗公寺于山中林密泉流,石怪徑曲之處,景點較多,西南有山澗,下有石洞,深丈餘,名曰“朝陽洞”,相傳為朗公面壁處,稍過瞑思,能尋味到“清風明月淨禪心”的情趣。洞西有碧雲觀、關帝廟、尼姑庵俗稱下寺。寺前有溪,溪上有橋,名曰“天橋”,橋下懸崖,有一棵古柏,蟠曲虯勁,生於石縫之中,猶如昂首蒼龍奔騰欲飛,人譽之“萬年松”。這裡林壑優美別有情趣,幽淨清新令人神往。

此外,山中還有聚仙閣、九步天階、仙人腳、佛爺洞等景勝,為大宗山和朗公寺增添了諸多秀色和厚重的文化內涵。

天王殿:四大天王虎目圓睜,腳踩八怪,十分威武。寺內東西配廊房、鐘鼓樓、碑亭等建築。

杏抱槐:朗公寺以西三十步,有一奇觀―――杏抱槐。宛如母子,相偎相依,扶老攜幼,親情綿綿,蔚為壯觀。

塔林:上寺西行50米,古柏中有塔林一處。塔林為寺中歷代僧人圓寂安葬之處。僧人圓寂後,屍首葬於塔林,靈魂經南邊的天橋赴西天極樂世界,當時有塔七十八座,塔高不一,高者十餘尺,低者亦有二人高,塔基石為鼓形,塔身為六面體巨柱,塔頂為圓錐體,掩映於松柏之中,巍偉壯觀。

聚仙閣:此閣端座於奇石峭壁擁抱的盆地之中,宋潢書齋以北。閣分兩層,石柱飛簷,流光溢彩,閣內香霧繚繞,仙氣蕩魂。“胡三公”腳踩祥雲,手持寶傘,慈眉善目,奈人仰慕,仙閣前碑文記載:車莊卓姓先祖卓雲仙,救一狐狸於危難,狐狸變作一老者胡三公,與卓去仙結為兄弟,後卓姓族人人財兩旺,族人建一閣樓,取名聚仙閣,以示奉祀。

碧雲觀:位於玉澗以北,峭壁之陽。此觀早年飛簷重疊,琉璃瓦頂,前後兩進院落,前5間為送子娘娘殿,殿內送子娘娘妖嬈無比,光彩照人,懷抱赤身男童,左右兩側侍金童玉女;後9間是觀音殿,中間3間供觀世音菩薩,像高3米,立於蓮花之上,神態端莊、慈祥。右手拿楊柳樹枝,左手持淨水瓶。東配殿供文殊菩薩,西配殿供菩賢菩薩。如今,已失去了當年的宏偉,但跡形猶存,靈氣猶在,是善男信女求子求福的好地方。

佛爺洞:碧雲觀東,峭壁陡崖之上,天生一洞,洞府邃幽,名曰:“佛爺洞”。洞前玉澗流淌,四周古松蒼翠,綠樹掩映,遮天蔽日。傳說:佛祖為教化、超度一性情粗野的頑子,化為一老者,居於此洞,教頑子修煉百日,終成正果,化為金翅大鵬,終生輔佛。佛祖居住的石洞被稱為“佛爺洞”。佛祖教化頑子的傳說,廣為流傳,方圓百里,不少鄉民拎著孩童到佛爺洞前撫摸一番,三磕九拜,燒香祈禱,期待頑童聰明伶俐,學業有成,至善至孝,終生無災無病。

紅孩兒橋:碧雲觀南,玉龍澗之上,有座石拱橋,叫紅孩兒橋。始建於隋代,重修於大明弘治年間。因橋北送子娘娘殿的娘娘常遺紅孩兒抱子經此橋,送給前來求子者,所以這座橋便稱為“紅孩兒橋”。民間有:“紅孩兒橋靈悠悠,小媳婦不育橋上走,送子娘娘點罷頭,來年準生胖娃妞”的順口溜。

萬年松:紅孩兒橋西行五步許,玉澗之陰,巨石中冒出一奇松,蟠曲虯節,古貌蒼然。傳說,松樹是善良小龍女的化身,是長生不老、永葆青春的象徵,被稱為萬年松。

神泉:位於轉經山之陰,山腰間。相傳,此地久旱無雨,河干井枯,偶出一泉,泉水清澈見底,清涼甘甜,有一盲人攜子來朗公寺降香,口渴掬泉水飲之,洗面,目復明。四方鄉民聞之,皆來取水治病,果真靈驗,遂稱神泉。世人為感恩戴德,捐資建一神廟。上刻楹聯:“山中生泉滋萬物,地中有水潤眾生”。匾額:“澤及生民”。

九步天階:由神泉下百餘步,有一巨石,東低西高,天生九階,酷似階梯。相傳,西天佛祖降臨大唐傳經,駐足大宗山,見眾僧繞山誦經,便講經說法,普度眾生。後踏石階,乘神驥西歸。如今,蹄印清晰可辨。佛祖踏過的石階,被稱為“九步天階”。

觀日臺:位於轉經山頂峰,建於唐代初期,久經蒼桑,歷遭戰火,只留殘跡。立觀日臺,觀日出勝景與岱頂日峰無異,人稱魯南“小岱頂”。乾隆皇帝登觀日臺曾賜楹聯“碧海金黃色波涵旭日,蒼穹清靜擁祥雲”。

龍泉井:朗公寺門前,九龍澗南,地勢平坦,綠草如茵,樹蔭下有一口石欄水井,曰“龍泉井”。此井水搬倒不溢,黃旱不枯,冬暖夏涼,井水澈洌。常飲此水,延年益壽,隨意飲用,絕不腹痛。

朗公寺以西三十步,有一奇觀——杏抱槐。杏樹有一摟粗,樹樁部有一小小空洞,洞中生長出一棵幼槐,有成人拳頭粗,高過一人,茁壯挺立。

傳說,這棵杏抱槐原為槐抱杏。唐代初期,槐樹摟半粗,高三丈,懷裡的杏樹三人多高,已開花結果。老槐樹除了撫養幼杏成長,還常為相愛男女牽線保媒。

天有不測風雲。一年夏天,一妖孽被火龍追趕,遁匿槐樹間。火龍口噴火焰,寺中僧人發現老槐樹幹已被燒煳,懷中杏樹枝葉燒禿,樹下怪物肉煳骨朽。隨後,火龍口噴清水,灑在槐抱杏根下,騰空而去。

槐抱杏大難不死,時過境遷,年幼杏樹鍛鍊得幹堅、枝挺、葉茂,長成一棵麥黃杏,繼承老槐樹天職,懷中又抱小槐樹,小槐樹乃老槐根生。

“六百年前槐抱杏,老去卻讓杏抱槐。方知烏鴉反哺意,草木歲歲換春來。”當地人稱,老槐為祖父,杏為兒子,小槐為孫,祖孫三代,傳宗接代。這如同人類繁衍生息。

【靈峰寺】

靈峰寺位於山東省蘭陵縣(蒼山縣)下村鄉境內,坐落在魯南第一峰、天下第一崮的抱犢崮東麓。

靈峰寺始建於隋朝,歷代王朝都要“敕封榜諭”。唐宋時寺內香火最為鼎盛,寺碑載僧眾達三百餘人。歷史上幾經興廢。現尚存清雍正年間佛樓三座,明清時期碑刻十塊等寺院遺址。寺廟三面環山,環境清幽。其內外,幾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綠色覆蓋著,山水相依,幽深靜謐。這裡的植被覆蓋率達到89%,含氧量極高,負離子比重大,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被譽之為天下三十六福地之一。

2002年開始重修靈峰寺,在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下,經過十方信眾的共同努力,陸續建成了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唸佛堂、齋堂、客堂等殿堂和數十間寮房,塑造了莊嚴的全堂佛像。成為蘭陵縣唯一一座合法對外開放的寺院,滿足了當地信眾的信仰需求。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華巖寺】

要說華巖寺,不得不說一個人,那就是芙蓉道楷禪師(山東臨沂蘭陵人)。

1111年(宋政和元年),67歲的道楷禪師離開流放地淄州,率弟子僧眾一路南下。原計劃到浙江天台山、雁蕩山傳法,當途經沂州時,地方官和家鄉父老紛紛拜訪,竭力挽留他回家鄉修禪佈道。有一流放沂州的京官劉奉世,與道楷禪師有著類似經歷,他的誠心挽留和鼎力相助,對道楷禪師改變主意起了決定作用。劉奉世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學者,因王安石變法牽連和受奸相蔡京的排擠打擊,在政治舞臺上三起三落,備受挫折。在大放平反後任端明殿學士,下放到地方任職。劉奉世信仰芙蓉道楷的禪宗教義,在沂州任職時,對到來的有著同樣人生命運的道楷禪師非常關切。見地方僧眾有挽留其歸鄉的強烈意願,同時需要施捨一處結庵之地,他決定出手相助。得知道楷禪師的家鄉芙蓉湖荒蕪溼地價錢實惠,可供僧人墾荒種糧以自給自足,劉奉世便施捨俸金買下芙蓉湖田,贈予道楷禪師,用作僧人結庵和耕種之所。

劉奉世施俸金購湖田,在芙蓉山(今蘭陵縣磨山鎮華巖寺村附近)建成禪院興化寺,在芙蓉河邊建起成片菴舍供僧人居住。在道楷禪師住持下,結庵傳法有了居所。不久,雲遊四方的衲子蜂擁而來,一時僧俗雲集。宋代僧人通常自食其力,種地謀生,不向百姓化齋。芙蓉湖建寺庵之初,僧眾雲集,歲收不足,雖精打細算,齋飯仍漸成米湯。興化寺僧眾多時達300多人,後因饑饉難忍,僅剩下30餘人。道楷門下的得意弟子有子淳、法成、惟照、元易、自覺、禧浦、齊璉、善秀、法燈等人,都曾在芙蓉興化寺伴師父左右。其中丹霞子淳(1054-1117)和淨因自覺(?-1119)法嗣著稱於時,傳世久遠。

那時,芙蓉山周圍湖水匯聚,南北瀰漫百里。為增加寺院歲收,道楷禪師考察芙蓉湖地勢和洪水流向,認為把芙蓉湖水引到泇河下洩,就可以得到數千頃良田。常平使派地方官前往禪師處受教,並規劃如何治理水患。農閒之時,芙蓉道楷帶領僧人和地方百姓開始了鑿渠疏導湖水的勞作。僧眾和民工自湖灘地沙窩(今卞莊街道沙窩村)處向西南挖通一條斜溝(今斜溝村附近),將芙蓉湖水引入泇河主道(今蘆柞鎮三合村)。湖水洩去,灘地現出,湖底淤地成了千頃良田。寺院將土地分給鄉人耕種,所種莊稼都獲得了豐收。周圍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好處,於是紛紛扶老攜幼來芙蓉山施捨供獻以感謝道楷,使寺院收入頗豐。在百姓的支援下,道楷禪師又帶領眾衲子興建梵剎,裝修更新樓宇。曹洞宗歷經百年孤獨,在道楷禪師的推動下進入中興時代;芙蓉山寺院享有盛譽,成為佛教聖地。

1117年(政和七年)冬,宋徽宗為芙蓉山僧眾題字“華嚴禪寺”。華嚴禪寺的匾額未能在芙蓉山寺久留,後被掛到芙蓉湖東北石樑山前的佛寺。寺址所在村今稱華巖寺。

【紫金寺】

紫金寺位於礦坑鎮薛山南的紫金山上,現已湮滅不可考。下面是筆者考察時寫的一篇文章:

離開王家莊,我們去薛南村。

薛南村因薛山而得名。薛山是出薛山硯(有人稱薛南山硯,屬於誤稱)的地方,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款坑鎮東南。

多年來筆者只知道薛山卻知不知道在薛山和驢脖子山之間還有個紫金山。原來紫金山上還有個紫金廟。直到我讀了琅琊小祝老師的文章《山石此處,此時話薛南山寺》才知道此事,文章說:

“ 琅琊東南三十里,有一山脈,起伏綿連,自北而起,有霧平山,人山,薛山,薛南小山,狠虎山,驢脖山,土山,以及部分山脈合稱謂之大宗山等。

附近村名地誌有,山北頭,曹家峪,小王莊,薛南,澗頭,車莊等。

相傳曹嵩率曹氏一族自琅琊西去,行經此山,恰逢大雨,只好暫留此廟中,原本徐州陶謙專門派張闓帶兵護送並相約三日後送曹嵩至兗州,並立軍令狀知會於曹操。無奈天降大雨,三日期過,曹嵩仍未成行,張闓在半路眼見活期己過,送回嵩仍是死,又見曹嵩財力豐厚,故貪利借陶謙之名而追殺之。

嵩慌亂而逃,問部下曰:北為何山,下曰:薛(雪)山。復而問曰,南為何山,下曰:驢脖山。操嘆曰:吾命休矣(大雪壓松,馿脖子拴槽)。

嵩忙與妻妾躲至後室,見一後窗,讓嵩氏先逃,無奈嵩氏太胖,卡於窗中,後追兵至,嵩與一家三十餘口全歿於此。後葬於薛山與霧平山之澗,後人稱此處為曹家圩。薛山此址即在徐州琅邪和兗州泰尖山郡華縣之間。

古之硯材,書略有著,多出自寺廟所在之所,蓋因古人少印刻,僧道之讀修,因貧乏而多用抄經,亦或抄經也是修身兼營生之一方式。抄經必有研用,蓋廟宇所址,研也廣用,因而知名。

此山於薛山南,故而薛之南山,南山有廟古,硯以用為名,薛南山硯因所也。

北山再南,綿延而至有太宗山,山有郎公寺,與此山此石同地層,為何此出不謂大宗山硯亦或郎公硯,蓋因大宗山郎公寺起規模晚於此廟矣。

今日再遊,古磚青苔,己為草陌,石池青碑,又已失矣。”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讀罷文章,筆者決定親自前往考察。幾經周折,到了一個稍微凸起的小山頭,山頭上是平整開闊的場地。據村民孫先生說,該處以前叫紫金山,因為後來有了廟,就俗稱廟山子了。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環視一週,發現舊廟遺址蕩然無存,戰火和文革讓這個地方成了荒草叢生,就連石碑和栓馬槽都被有“遠見的人”運走了。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沒有石碑,故而歷史不可考,唯一能見到的就是薛南村民眾捐款重豎的一塊碑,上面只是簡單交代了寺廟建於元明時期、廟宇規模和形式以及配置,又說了毀壞的原因和下重建的理由,沒有太多有價值的東西。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看到雜草叢中的碎磚和瓦礫(磚是青磚,不知能否磨磚作硯),我突然想起孟浩然的一首詩: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這裡沒有留下勝蹟,只有剩跡,今不知古,今不識古,也就今不如古,悲莫大焉!

(本文作者資訊:孟子曰凡事需知曉,原名孟繁曉,字不凡,號巨隱、二蟲閑者、刀筆吏隸,孟子七十四代孫,今臨沂蘭陵人,長居雲中書房。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舞文弄墨聊以自娛,難經世何濟用?尤嗜紫砂、盆景、奇石、硯臺(石見吉室)之類耳。或有拙作,多刊於微信公眾號“沂蒙那些人和事兒”。)

文章結束了

記得幫忙點最下方的

贊和在看

哦!分享也是

美德

……………………………………………………………………

沂蒙那些人和事兒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講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現沂蒙風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廣博,但求獨特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蘭陵原來有四大名寺你知道嗎?

……………………………………………………………………

沂蒙那些人和事兒

講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現沂蒙風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廣博,但求獨特

標簽: 芙蓉  朗公寺  禪師  沂蒙  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