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作者:由 撥霧課堂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1-25

文章來自公眾號:小河

再不敢輕視這小小的物件

玻璃,在今天,是如此習以為常的物件。就在前天,我們家還剛剛添置了兩個玻璃杯,張先生說喝威士忌要用威士忌杯(我暗搓搓的鄙視並給自己也買了一個)。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兩個杯子,花了不到三十塊錢。三十塊錢,大概也只能買4斤雞蛋,如果是買柴雞蛋只能買兩斤。這是享受了材料科技的紅利,若時光迴轉,在千年之前,這樣的杯子,也只能是貴族才能享用。

這樣的認知,來自今天的博物館之旅——清華藝術博物館特展之《異彩紛呈》。前段時間剛剛結束了《華夏之華——山西文物展》,緊接著,《異彩紛呈》迎面而來。不得不說,一所大學,能把博物館做成如此優秀,也只能是這種量級的學校了。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整體看過來,突然發現,現代人真的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新了。如果說有,那也是網際網路。而網際網路,有很大一部分也得益於玻璃的發明。畢竟,光纖的材料也是玻璃纖維,地球村是離不開光纖的。

“玻璃,由主要原料石英砂(SiO₂)加上助熔劑和著色劑在一定溫度下燒製而成的非晶態矽酸鹽化合物。”

此次展覽,分為四個單元。雖然展品並不是特別多,或許與玻璃容易被損壞有關,但是,每一個單元都內容豐富。用了兩個多小時觀覽完畢,希望藉助這篇文章,讓不能夠親臨現場的朋友,也能夠有所收穫。不記得聽哪位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但深以為然:“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到多遠的未來。”而玻璃,可以說伴隨著人類發展而來。

先把大綱列一下,

第一單元:孕育與初生;第二單元,傳播與融合,第三單元,綻放與輝煌;第四單元,東方與西方

。我私自以為,可以再加一章:遺忘。 化學科學或者說材料科學的發展,在近代大步向前,突飛猛進,而玻璃,是這個學科的先驅級別了。在現代意義上的玻璃出現之前,首先是一種被稱為類矽酸鹽的材料,

施釉滑石和費昂斯。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記得我在講古埃及珠寶藝術的時候,給大家呈現過藍色的施釉珠子,而它的本命,或許應該叫類玻璃。以後我們在看到埃及法老的圖騰,可以說:唉,你看他帶了一串類玻璃串。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古埃及費昂斯項鍊

那時候的類玻璃製品,大多是以首飾的形式存在。在第一單元的第一個展櫃,大家就能看到一串串的費昂斯串珠。他們大多呈現藍色,也就是說,古埃及人在製作的時候,很喜歡給他們施藍色釉。古埃及人非常喜歡藍色,因為藍色,是天空的顏色,佩戴藍色首飾,能得到太陽神阿蒙的庇護。所以天青石,今天也叫做青金石,深受他們的喜愛。但是古埃及是沒有青金石礦產的,所有的青金石都是來自阿富汗,也就造成了青金石昂貴且稀少的局面,所以施藍色釉或許也是出於一種替代需求。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古埃及聖甲蟲珠寶,藍色聖甲蟲

西周的工匠也曾經歷過費昂斯階段,只不過,中國的農耕文明是內斂而含蓄的,西周又是追求禮制的國家,玻璃製品更多的是一種禮器,或者是做成深綠色、藍綠色。在看到一塊偌大的玻璃壁的時候,我不禁想到了和氏璧。而我們優秀的工匠,更是將玻璃做成了玉的模樣,甚至可以達到自欺的程度。

(“熔鉛煮白石,作玉真自欺。”)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戰國時期玻璃壁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春秋末期眼紋玻璃珠

“真正意義上的人造玻璃,來自約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或兩河流域。到公元前16世紀,各種玻璃的小件飾品開始頻繁出現。”

帶領玻璃製作工藝邁進一步的,是腓尼基人。腓尼基人可以說是生活在地中海周邊的傳送帶般的存在。腓尼基人精通商業與航海,他們在地中海周邊建立自己的聚集地,並吸收各個民族的先進技術,玻璃這種兼具美學與實用性的物件,自然是最好的商品之一。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伊朗,阿契美尼德時期波紋狀單耳瓶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腓尼基人制作的人面玻璃吊墜

“他們製作各式各樣的“波浪紋”玻璃瓶,玻璃人面或鳥獸吊墜”。或許這些創意與他們見多識廣有關。腓尼基人與猶太人在根源上同屬於閃米特人,在他們的基因裡,就寫入了商業精英的密碼。腓尼基人商業的發達也催促著他們產生更優質的商品以吸引地中海周邊那些君王貴族。 另一個深諳玻璃製作精髓的是波斯人。波斯阿契美尼德(BC550——BC330)時期的玻璃器物非常精美,且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阿契美尼德花瓣紋玻璃碗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第一排為戰國時期中國出土眼紋玻璃管第二排為阿契美尼德時期化妝瓶

雖然現在無法確切知道他們之間的傳播關係,但是我們正好可以藉此為他奉上一段天馬行空的想象。在那個時代,或許是帝國的聯姻導致的工匠遷徙,或許是戰爭導致的避難,玻璃製作技術開始伴隨人為活動而遍佈全球。在中亞,也有一個善於經商的陸上民族,那就是粟特人。海上有腓尼基,陸上有粟特人,或許正是這些頻繁往來的商業民族,把這些技術傳播開來。 在大學學習資訊傳播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給出三個點:傳播者——傳播渠道——接受者。那麼玻璃屬於什麼呢?我覺得它是屬於前兩者。傳播者,玻璃的技術、製作資訊以及帶著當地特有的藝術符號。傳播渠道,它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存在的載體。也正是基於此,才有了融合。西方文明大融合的一個時代,首推希臘化時期。希臘化時期,其實不僅僅玻璃,繪畫、文學、雕塑、珠寶、建築等均呈現出融合之勢。希臘化時期始於亞歷山大去世。亞歷山大曾短暫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伴隨他征服的就是他所推崇的希臘文化。關於亞歷山大與希臘文化的故事,可能要另起一文。體現在玻璃製品中,最典型的就是希臘元素的加入。比如這幾個葡萄造型的玻璃瓶。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葡萄紋飾象徵碩果累累,也體現出對希臘神話中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崇拜

使用的技術為模吹工藝在展館裡,跟朋友討論,吹玻璃是怎麼吹法,經過一番討論和圖解,其實跟我們今天吹泡泡糖非常相似:在吹管的一端抹上液態玻璃,然後對著管一吹,而要保持玻璃為液態,需要一個高溫的環境。如果對吹出來的玻璃形態有要求,可以把玻璃吹進一個特別的模子,也可以自由吹。這麼來看,自由吹出漂亮的形器,是不是代表著吹玻璃的匠人更牛呢?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左側人型為酒神狄奧尼索斯,右側兩個為葡萄紋玻璃瓶

在東方,“中國古代玻璃於戰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便已經實現了本地化生產,形成不同於西方的鉛鋇玻璃體系,隋唐的鉛玻璃,宋元的鉀鈣玻璃,清代官造玻璃。”在人類發展早期,不同地域的民族或從0——1自我探索出玻璃技術,或借鑑他人的先進技術,總之,玻璃在不同地域逐漸發展,並適應各自的生活,成為人類改造創造自然的工具。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北魏時期玻璃缽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耶路撒冷玻璃聖水瓶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

宋代玻璃髮釵

工藝與技術是不斷進步的,進步的結局就是走到今天,不管曾經怎樣,今天的玻璃都演化成了最日常使用的物件。水杯、容器、眼鏡、光學儀器、窗戶等,說到窗戶,玻璃在羅馬時期就已經開始被用於窗戶了,這麼一想,那時候的羅馬人就可以一邊享受著溫暖的陽光,一邊讀著維吉爾的詩句:時代已在醞釀,時序即將更新,童貞的正義女神將重回人間,太平盛世又將重現;新時代的頭生兒,已經從天而降,即將光臨地上。怎麼樣,是不是又元氣迴歸,希望無限了?

本文來自公眾號小河,也是題主運營的個人公眾號,會不定期釋出讀書、電影、藝術展以及博物館的相關資訊和打卡記錄,歡迎關注:

清華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大展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