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認知偏差並非你的缺陷,反是優勢呢!

作者:由 格列柯南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1-12

自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1973年提出來認知偏差之後,人類更多的缺陷被發覺了出來。目前已經有170多個認知偏見被確認,我的天呢,原來我們是如此地愚蠢!並還有繼續增加的勢頭。

認知偏差並非你的缺陷,反是優勢呢!

認知偏差

但是,且慢。這麼多認知偏差,我們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怎麼沒有被自己的愚蠢所折磨而死,反而一個個還活蹦亂跳的。

認知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關於理性偏見的介紹正是這樣,很多人也人云亦云地告訴你如何糾正你的認知偏差。可是,朕做不到啊!這麼多的偏差,如何一項項改正?

要不?把我們自己打回孃胎裡返工?恐怕不現實,我們也不信神,所以也別責怪他老人家為何如此拙劣的設計。

於是,認知心理學、理性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拋給了演化心理學家。

演化心理學家如是說,這些偏差呢,並非是你的不是,也並非設計的缺陷,反而呢,正好是設計的優點和特色呢!

推理是用來識別騙子,而不是看福爾摩斯

就拿一項最常見的例子來說,我們在邏輯上往往是個連三段論推理都掌握不了的智人。最著名的例子來自彼得·沃森提出來的選擇題,稱之為“沃森選擇測試”,也叫AK47測試。

規則是這樣的,正面若是母音字母呢,背後肯定是偶數。我給你看如下這四張牌,若最多隻能反轉兩張,來檢測母音對應偶數的規則是否成立。你會翻哪兩張呢?

認知偏差並非你的缺陷,反是優勢呢!

沃森選擇測試舉例

別害怕,大部分人都解決不了。首先你可能會看A,這是對的,另外一張選擇看看4背面是不是母音字母,這個就錯了。實際上要翻看7,如果後面是母音的話規則就錯了。具體推理步驟不講,自己好好理解。

理解不了沒關係,不妨我們換另一個場景,我們或許就有了發現。假若你在酒吧裡當酒保,在你工作的這個地方呢,只允許21歲以上的人喝酒。然後吧檯上有四個人,你要麼只能問一下他們的年齡,要麼呢檢查一下他們喝的酒,但不能同時問年齡和檢查酒。你要如何鑑別誰在違反21歲一下不得喝酒的禁令呢?

你看到最邊上的那個人端著一杯水在喝,第二個呢鬍子拉碴看樣子就超過了21歲,還有一個在喝著啤酒,最後一個還是個小青年,一看就不滿21歲。

這個問題似乎很白痴啊,前兩個人你根本不用搭理,後面兩個呢,一個喝著酒看不出年齡,一個一看就不到年齡不知道喝什麼。參與這個測試的,幾乎沒人答錯。

這個測試和上面沃森的卡牌是一個道理,K對應一號客人,4對應第二個客人,A則是喝著酒看不出年齡的,7就是小青年。

奇怪吧,同樣的道理,放到不同情景下,你就有不同的回答。

所以說,我們的推理能力進化出來呢,並不是學習邏輯的,而是用來識別騙子的。因為能不能識別騙子太重要了,誰把誰睡了,誰說話的時候目光閃爍,誰上次欠我一頓飯還沒有請呢,誰是誠實的合作者,誰心口不一,這就是我們進化的邏輯。

有人說呢,解決這兩種不同情景下的推理任務,涉及到不同的腦區活動,沃森測試涉及的是邏輯推理區域的活動,而後面的問題涉及到的是社交區域的活動。而邏輯區域是後來才產生的,或者至少是社交活動腦區進化出來副產品。

因此,要是看到推理小說裡,你無法理解最後的劇情。很可能是因為,

一:作者根本沒告訴你全部資訊;

二:犯罪小說用的是邏輯推理,而不是用的偵查騙子的邏輯。

為何你學不會機率

還有呢,我們對於統計和機率是極其沒有感覺的,我就在大學裡掛了科。

你或許知道貝葉斯定律,不過不知道沒有關係,這是個機率問題上最為重要的發現。然並卵,和《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一樣,解決生活問題乏力。

認知偏差並非你的缺陷,反是優勢呢!

《生活大爆炸》劇照中的貝葉斯定律

認知科學家常常拿醫生來舉例,說明貝葉斯定律。比如這樣的難題,說在得艾滋病的人中呢,其中1%是假陽性,也就是檢檢視似得病,實際上並沒有。而一般沒得病的人呢,也別高興的太早,有可能是1%的假陰性,就是得病了卻沒查出來。

為啥不能100%檢查出來呢?因為檢查陰性、陽性的機器會有1%的誤診率。那麼,如果你被查出來是陽性,算算你感染上艾滋病的機率有多大?

咳咳,理解不了?算不出來沒關係,你只要猜很大或者很小就行了。不懂機率的人呢,被查出來為陽性,恐怕要天都要塌了,以為自己死定了,但醫生安慰說呢,你患病機率很小,只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9%),但你也別高興的太早,誰都有可能在這9%的人當中。

這樣的例子經常出現在貝葉斯定律的介紹,和認知科學中的基本比例謬誤中,實際上呢?

只能說,他們根本不懂醫生如何看病的。吉仁澤從觀察醫生的經驗中,提出來另一種方式,的確也是醫生平常用的診斷的方法,稱之為“簡明樹形圖”。以下這張圖是醫生用來判定哪些心臟病人需要進入監護病房的決策方法。

首先判斷這個人的ST片是否發生變化,沒有的話是否胸口疼痛,然後是否存在其他因素……

認知偏差並非你的缺陷,反是優勢呢!

簡明樹形圖,圖片來自《直覺》一書

這要比貝葉斯機率要有用的多,你不可能等待醫生結論的時候,被告知:“我覺得你患病的機率是9%,但也說不定你不幸就是9%其中之一,先住院觀察一下吧”。

順便說一下,死亡可能性是10%與90%都沒事,也是一種認知偏見。

他們至少讓我們喘了口氣,原來我們也並非一無是處。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所犯二的偏差,對於我們還經常有用呢!

抽根菸,吐出一口菸圈,雖然我知道有害健康,也知道自己擁有認知偏見,好吧,就這樣讓我繼續愚蠢下去吧。

本文收錄至本人的科普作品《愚蠢的智人》。

參考文獻: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吉仁澤:《直覺》。

Martie G。 Haselton, Daniel Nettle, & Damian Murray 《認知偏見的演化》,收入戴維·巴斯編《演化心理學手冊》。

Cosmides & Tooby編《適應的心智》。

邁克爾·舍默《當經濟學遇上生物學和心理學》。

悉達多·穆克吉:《醫學的真相》。

《張天蓉:基本比率謬誤》,來自科學網。

標簽: 認知  偏差  貝葉斯  沃森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