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中國古代文學考研真題答案

作者:由 考研考證小幫手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6-01

一、名詞解釋

1神羿射日[山東大學2011年研]

答:神羿射日是中國流傳甚廣的神話傳說,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羿”有兩人,“神羿”與“后羿”並不相同,前者是帝堯時人物,後者是夏太康時期人物。《天問》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山海經》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即《淮南子》所謂:“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不得食。……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據此推斷,射日神羿指的是堯時天帝帝俊命其下凡為民除害的人物。

2高唐神女[中山大學2011年研]

答:高唐神女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女性形象。高唐神女的故事由《山海經·中次七經》所記炎帝女死為草之事演變而來。宋玉以豐美奇詭的神話為源頭,在《高唐》《神女》中塑造了一位光耀千古的女神,其為寓言託興甚明。作品既從寫男女之情出發,又不越過禮教的界限,宋玉真正領會了《詩經》作者“有益風化”的精髓。兩千多年來,它以濃郁浪漫的色彩、似真似幻的情節、美麗多情的形象,成為我國古代詩賦中長盛不衰的文學母題。

3詩有六義[南開大學2011年研]

答:詩有六義是古代詩歌美學用語。它是指《詩經》的“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風指國風,是不同諸侯國和地區的地方樂。詩經中有十五國風,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區的雅正音樂。分大雅和小雅。頌是祭神祭祖的歌舞樂曲,音樂舒緩。而賦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詩人借用一個事物來作比方。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詩歌的開頭。

4風、雅、頌[首都師範大學2010年研]

答: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它是由音樂性質的不同劃分而成的。《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雅》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5賦、比、興[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賦比興[中國傳媒大學2011年研]

答: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是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於現在的排比修辭方法。“比”是比喻,相當於現在的比喻修辭方法。“興”是託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於現在的象徵修辭方法。興就是以情寓於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興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6《七月》[中國傳媒大學2011年研]

答:《七月》是《詩經·國風》中的名篇,也是其中最長的一首詩。全詩共分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節的先後,逐年逐月地來寫男女奴隸們的勞動和生活。《七月》全詩語言樸實無華,採用鋪敘的手法寫成,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隸社會階級壓迫的圖畫。其主要內容是描寫我國上古時代農民受到剝削壓迫的情況,他們終年辛勤勞動,而絕大部分的勞動是為“公”的,最好的生產國事都被統治者佔去,自己卻得不到溫飽,過著悲慘的生活。

7三家詩[復旦大學2010年研]

答:三家詩是《詩》學名詞,是“魯詩”“韓詩”“齊詩”的合稱。三家詩在漢代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魯詩源於申公,齊詩源於轅固,韓詩源於韓嬰。齊詩多荒誕,魯詩多保守。魏時齊詩已亡佚。魯詩至西晉亦亡,韓詩亡於南宋,現僅有《外傳》。三家詩都相當繁瑣,解經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所以這三家詩又稱為“今文學派”“今文經學”。

8“春秋三傳”[首都師範大學2012年研]

答:“春秋三傳”是《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的合稱。《左氏春秋傳》補充並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單記魯國一國的史實,還兼記各國曆史;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賬式的記史方法,內容豐富,代之以有系統、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時史實,而且引徵了許多古代史實,從而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春秋公羊傳》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中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春秋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9《左傳》[北京語言大學2010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答:《左傳》是一部成書於戰國初期的編年體史書。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透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本書全面記載了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動,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本書的作者直書無隱,褒貶分明。本書因其記事記言,追載附載、夾敘夾議而體例完備。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10春秋筆法[南京大學2010研;首都師範大學2011年研]

答:春秋筆法是指我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式和技巧,又稱“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它是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是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態度,並且在作品中灌注強烈的感情色彩。作為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在文章的記敘之中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不是透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來。春秋筆法以合乎禮法作為標準,既包括不隱晦事實真相、據事直書的一面,也包括“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曲筆的一面。如殺有罪為“誅”,殺無罪為“殺”,下殺上曰“弒”等。這種在史著中灌注強烈感情色彩的作法,為後代史傳文學所繼承。

11《孔子詩論》[中山大學2011年研]

答:《孔子詩論》是21世紀初上海博物館公佈新發現的竹簡資料之一。從竹簡上的記載可以看到孔子這位“誨人不倦”的教育家、思想家授徒講課的真實情景。整理者根據內容將這部分竹簡資料定名為《孔子詩論》。對孔子詩學思想的新發現,主要指對孔子詩學思想中“情”的發現。雖然《論語》中“情”字僅兩處,但《禮記》等書中卻保留有大量孔子論“情”的話,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主“情”論者。孔子的這種重情思想,自然會影響到他對《詩》的評價與闡釋。

12“聲音之道與政通”[中山大學2012年研]

答:“聲音之道與政通”是音樂政治化的闡釋,出自公孫尼子。公孫尼子的《樂記》載:“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公孫尼子認為,音樂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音樂要反映真實的思想感情,音樂必然表現社會的政治,為政治服務。

13《楚辭·九歌》[北京語言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九歌》[東北師範大學2010年研;中山大學2010年研]

答:《楚辭·九歌》是《楚辭》中的代表作之一。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一篇,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代為抒寫他人或神的感情,風格大都悽清幽渺,細膩動人。從現存的《九歌》來看,它的民間文化色彩十分濃郁,而屈原的個人身世、思想痕跡倒並不重,可以說《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產物。

二、簡答題

1神話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東北師範大學2010年研]

答:神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時期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以“透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神話通常以神為主人公,他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中國在遠古時代有過豐富的神話傳說,但在中國古典文獻中,除了《山海經》等書中記載神話比較集中外,其餘則散見於經史子集等各類書中,往往只是片斷,有故事情節的不多。神話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1)對文學創作素材的影響

神話以其廣博精深的意蘊,生動活潑的表現力,為後世文學奠定了基礎。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第1章先秦文學

第2章秦漢文學

第3章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4章隋唐五代文學

第5章宋代文學

第6章元代文學

第7章明代文學

第8章清代文學

第9章近代文學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考研真題答案

為了幫助參加2022年考研科目為“中國古代文學”的考生複習備考,我們參考了多部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教材的知識體系,重新規劃章目,並按章目精選名校考研真題和典型常考題,並提供詳盡的答案解析。

標簽: 年研  春秋  2010  孔子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