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唐煎、宋點、明泡,獨沒有元朝的,難道元朝人不喝茶?

作者:由 茶小約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04-24

你好,這是“約茶記”第121篇原創文章,我是茶小約。

本文導讀:

在明朝前期,煎、點法依舊是飲茶的主流方式,到了明末清初時期,才出現了“瀹飲法”。瀹飲法出現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體察民情,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所以下令貢茶改制——-廢除“龍團鳳餅”之類的緊壓茶。

此舉正好對元朝流行的“重散略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就更加促進了茶葉加工從餅茶向散茶的轉型。

唐煎、宋點、明泡,獨沒有元朝的,難道元朝人不喝茶?

在學習飲茶歷史的時候,陳老師說到了唐煎、宋點、明泡,這三種重要的飲茶方式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發展與影響。今天我們說一下:明泡。

明朝時期中國茶飲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就是“瀹飲法”的出現(瀹:音同月,有浸泡之意),簡單理解就是開水泡茶,現在的蓋碗沖泡就是這種形式的。

茶友們可能會奇怪,唐煎、宋點、明泡,這茶葉歷史發展中怎麼少了一個元朝呢?莫不是元朝人不喝茶?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

這裡要說明一下,元朝之所以沒有什麼著名的飲茶方式出現,並不說明元朝人不喝茶,也不是說元朝人不會創新飲茶法。

其主要原因是,元朝存在的時間先比較唐宋明清比較短;其次,那時候宋末、明初也都是出於動亂之中的,可以說夾在中間的元朝,其實安穩的太平日子是並不長久的,這種情況下飲茶文化是來不及繼續孕育和創新的。

唐煎、宋點、明泡,獨沒有元朝的,難道元朝人不喝茶?

元朝雖然沒有出現後來的“瀹飲法”,但卻因為茶葉加工方法的簡化,而為後來明清飲茶文化的發展創新打下了基礎。

在明朝前期,煎、點法依舊是飲茶的主流方式,到了明末清初時期,才出現了“瀹飲法”。瀹飲法,出現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體察民情,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所以下令貢茶改制——-廢除“龍團鳳餅”之類的緊壓茶。此舉正好對元朝流行的“重散略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就更加促進了茶葉加工從餅茶向散茶的轉型。

茶葉發生了變化,飲茶的方式自然也就開始得到改善,因為散茶更容易沖泡,所以對水溫要求也低一些,開水足夠泡好茶的情況下“瀹飲法”就應運而生了。

渝飲不用像以前一樣要先炙茶、碾茶、羅茶這三道工序,只要有乾燥的葉茶就夠了。操作上,首先要用較好的泉水洗滌茶具;然後用熱水洗茶葉,洗茶的水不能是太沸騰的水,否則會洗掉茶葉的精華的,其實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現在做的洗茶和醒茶的過程;洗茶之後,再用沸水沖泡即可。

唐煎、宋點、明泡,獨沒有元朝的,難道元朝人不喝茶?

需要注意的是煮水這個過程,一定要經過“三沸”才行,從外觀上辨別:水中只冒出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般大小的氣泡,此時僅是初沸;二沸時,氣泡較大,水花翻滾明顯;三沸時,湯水全開,水氣全消,而這時才是真正的純熟,也是沖泡的最佳時機。

投放茶葉也很有講究,分下投法、中投法、上頭法三種。

下頭法:先放茶葉,再直接注滿

中投法:先注水一半,而後投茶,之後再注水

上投法:先直接注好水,而後投茶

唐煎、宋點、明泡,獨沒有元朝的,難道元朝人不喝茶?

三種投茶的方法不同,對茶香的影響也不同,因此不同的投茶方法,是適用於不同的季節的。春秋季溫度適中,宜中投;夏季溫度較高,宜上投;冬季溫度較低,宜下投。投茶量多,則味苦香沉;水多,則色清氣寡。

由上可知,瀹飲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發茶葉的香氣,而且操作起來,相對唐煎、宋點簡單多了,小約我還是喜歡這種方式,簡單而易掌握,你喜歡那種呢?

本文系“約茶記”原創文章,作者:茶小約,觀點僅代表個人,圖片來源網路【更多知識和故事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標簽: 飲法  飲茶  元朝  茶葉  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