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第六章 徘徊在夢想與現實間的楊炯

作者:由 Caesar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3-08

上一章我們說了初唐的男子天團——“初唐四傑”的頭牌王勃。接下來我們說一下這個天團組合的另一位——楊炯。

楊炯(650年—693年),字令明,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顯慶四年(659年),進士及第,授弘文館待制。上元三年(676年),參加制舉,補為校書郎。永淳元年(682年),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垂拱二年(686年),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如意元年(692年),遷盈川縣令。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從楊炯短短數言的人生履歷中,你不難發現,楊炯也是個神童!初唐的那些年,不是神童彷彿在大唐的詩歌圈無法立足。9歲參加弟子舉中進士,這如果不叫神童實在是不好意思了。在他10歲那年,被授予待制弘文館(這是一個文字工作的職位)。待制是說後補,因為他的年紀太小了。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那麼他與王勃的人生軌跡將會一模一樣。然而,沒想到,待制一待竟然待到了王勃去世的那一年。十六年的等待,終於換來了一個正九品的校書郎(這又是一個文字工作的職位),不勝唏噓啊。

也許是因為十六年的沉寂暫時按壓住了他那浮躁且恃才傲物的性格,四年校書郎的優異表現,被皇帝看中,選為太子詹事司直(這還是一個文字工作職位),這是一個讓多少人眼紅的職位,給帝國的第一繼承人當管家,以後只要不犯錯誤,後日飛黃騰達甚至位極人臣都有可能。

一心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率兵打仗,征服塞外。但是命運彷彿一直在跟他開玩笑,從9歲中舉,就一直沒有機會放下筆桿子。永淳三年(公元684年),高宗李治駕崩,武則天攝政。開國功臣李勣(jì)之孫徐敬業於揚州起兵造反,討伐武后。有一天官府來到楊炯家裡,說有人造反。天真爛漫的楊炯以為自己的戎馬疆場的機會到了,沒想到卻聽到一句話:“抓起來,他是逆賊楊神讓的堂兄弟!”如同晴天霹靂一樣狠狠的砸在了這個已不在年輕的漢子身上。加上之前自己不留口德,喜歡毫無底線的諷刺朝堂同僚,沒有人願意為他說話,只能鋃鐺入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被貶梓州。四年後,武則天詔楊炯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看好了,這又是一個文字工作職位),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再一次無法靠近自己戎(rónɡ)馬(mǎ)倥(kōnɡ)傯(zǒnɡ)的生活。為了實現夢想,鼻孔朝天的楊炯終於低下了頭,對武則天開始無盡的頌揚。如意元年(692年)7月15日,中元節,宮中廣奉盂蘭盆(梵語,盂蘭是倒懸的意思,佛法相傳供奉此盆,可以解救逝去父母的陰間疾苦。於是在中元節供奉盂蘭盆,寓意為在生父母添壽,為已逝父母脫離苦海,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設齋分送各佛寺,武則天在洛南城門樓上與群臣觀看。楊炯獻上《盂蘭盆賦》,稱頌武則天“周命惟新”希望武則天能夠做“神聖皇帝”,成為後世帝王的楷模。已經放棄了自己的文學主張,用一首首宮體詩作為自己夢想的敲門磚。武則天龍顏大悅,於是乎,賞了他一個盈川縣令噹噹。現實彷彿又跟他開了個大玩笑,這一年的冬天,自己的好兄弟兼同事宋之問已經是武則天身邊的大紅人了,而自己透過同樣的方式成為了一個縣令。好像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夢想再也無法實現了,他開始放下自己的那些刀光劍影的夢,來到了盈川后,腳踏實地的為百姓們做好事,第二年就逝於任上,算是另外一種為國捐軀了。縱觀一生,如果他早一點放下自己馬革裹屍的夢想,把自己的才學放在黎明百姓身上,放在造福一方上面,或許憑藉他出色的政績,能夠早一點進入中樞,那時候自請塞外也不是不可以。

在初唐時期,國力蒸蒸日上,對外用兵,征服四夷。唐朝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內外諸夷,凡敢稱兵者皆斬”!楊炯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成長的,期望有一天能夠投筆從戎,躍馬揚鞭,出將入相。就是在這種夢想陪伴下,他寫下了一首首邊塞詩,一個從未去過邊塞的人為後世開創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這種詩風脫離了宮體詩的窠(kē)臼(jiù)拓展了詩風,像一記重拳狠狠的打在了宮體詩的腦袋上。

下面我們就欣賞下楊炯最著名的邊塞詩:

從軍行

唐·楊炯

烽(fēnɡ)火(huǒ)照(zhào)西(xī)京(jīnɡ),心(xīn)中(zhōnɡ)自(zì)不(bù)平(pínɡ)。

牙(yá)璋(zhānɡ)辭(cí)鳳(fènɡ)闕(quē),鐵(tiě)騎(qí)繞(rào)龍(lónɡ)城(chénɡ)。

雪(xuě)暗(àn)凋(diāo)旗(qí)畫(huà),風(fēnɡ)多(duō)雜(zá)鼓(ɡǔ)聲(shēnɡ)。

寧(nínɡ)為(wéi)百(bǎi)夫(fū)長(zhǎnɡ),勝(shènɡ)作(zuò)一(yì)書(shū)生(shēnɡ)。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公元679—681年,吐蕃、突厥多次出兵侵擾甘肅一帶,裴行儉奉命領軍出討。唐朝重武輕文,武官得勝,往往仕途一帆風順,楊炯因此作詩表達自己的心願。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是說邊關的報警烽火已經傳到了長安城,將士們心潮彭拜,無法平靜。這句詩表達了邊關戰士的緊張和將士們出征的迫切希望。烽火是古時候的預警訊號。因為古時候資訊傳遞不方便,無法想現在一樣一個電話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古人就從邊塞一路建立烽火臺直到京師,一旦發生戰爭,哨兵們點燃烽火臺,等烽火熊熊燃起時,下一站的烽火臺哨兵也就點燃火焰,就這樣一站站的傳遞比士兵騎馬送信要快的很。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是說將士們拿著出兵的兵符辭別京師,帶領的鐵騎部隊已經包圍了敵人的據點龍城。這一句詩形容將士們迅速出兵,奔赴前線,並以排山倒海的軍威包圍敵人的要塞。牙璋是古代發兵的兵符,分成兩部分,由朝廷和主帥各持一塊。兩塊合在一起呈牙狀,這裡不僅是指兵符,也代指出徵的將帥。鳳闕是闕名,闕是指宮殿兩旁用於瞭望的樓,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用鳳闕代指皇宮。龍城又稱龍庭,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邊,漢時匈奴的要地。漢武帝曾派衛青出兵攻打匈奴,曾經在地獲勝,這裡是指敵人的據點。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是描寫戰爭的場面,透過環境的描寫來烘托戰爭場面的震撼。大雪紛飛讓軍旗都 黯淡了顏色,怒吼的狂風中夾雜著咚咚的戰鼓聲。詩人透過旗與鼓的描寫,表現出戰士們冒雪作戰和戰鼓下奮勇殺敵的大無畏精神,如同身臨其境,讓人血脈賁張。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是說我寧可做一個小小一百人的低階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一個白面書生雕文弄句。這句詩寄託了了詩人投筆從戎,出征塞外的強烈願望。百夫長是一百人的頭目,在軍中是比較低級別的軍官,相當於現在的連長級別。

在那個從高門到寒士,從上層到市井,都瀰漫著一種為國建功的使命感和英雄主義。楊炯透過短短的四句詩,表現出了大唐軍隊的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的突出了書生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初唐社會由內而外自信的精神面貌。

楊炯,寒門子弟,一介書生,透過自己的文學上的成就在青史留名,足以讓人敬佩。雖然終其一生,也未能從現實的束縛中掙脫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但這就是生活,他一直有夢去堅持,用一生去堅持,這就不會有遺憾,我們也不必為他遺憾,相反,我們應該為其豎起大拇指,贊其一聲,厲害啊!“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吶喊,喊出了大唐書生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壯麗宣言。

標簽: 楊炯  武則天  夢想  自己  zh